专题

催眠能否替代麻醉? 局麻清醒开颅手术证有效性

医句话:

催眠已广泛用于实验性神经科学研究,以探索疼痛情绪和意识。催眠也被用于艺人和舞台,但很多人包括我认为后者这是一种非道德实践,只是用于娱乐目的而上演的催眠。

“手术前后高质量的疼痛管理必须具备解决至少3方面的问题,即疼痛体验、情绪或心情、认知失调。

其中药物如鸦片类药物、非类固醇药物能够帮助舒缓疼痛。管理病人情绪如害怕,或认知失调则可通过心理治疗、运动复健或催眠治疗协助解决病人适应不良。

无论是急性还是慢性疼痛,疼痛都是一种生物心理社会问题,意味着集合生物学(疼痛受体)、心理学和社会因素。在管理疼痛时必须考虑到这3个因素,特别是与手术后愈合及慢性疼痛有关的疼痛。

临床催眠并非用于治疗各种疼痛综合症的单一疗法,特别是涉及炎症和神经性疼痛时,仅仅是因为疼痛不是生物医学的问题,不能只是简单使用单一的方法就轻易获得解决,这已在2015年一篇医学论文中发表所强调的。

专题

重症面前如果只剩病痛 该救人还是让他有尊严离去?

医句话:
面对躺在病床上罹患重症的患者,“救或不救”是医生经常面对两难的局面,特别是最常接触生老病死中的老人医学科(geriatrics)以及缓和疗护(palliative care),那在这样的情境下,医生必须是抢救人命为先?抑或是确保患者的生命尊严获得保障?根据大马医药理事会给出的指南,“医生有安慰及照顾患者的责任,同时在能力所及抢救人命”,而这也为医生在抢救时有了一个清晰的方向。

“纵观如今的医学发展,确实有了更多新的技术以及药物的诞生,但这不意味着医生抢救病人的几率就增加了100%,因为医生并非掌握生与死的那一位,医生也是人,所以也有做不到的时候,但医生须有安慰及照顾患者的责任,特别是那些已经时日无多的患者。

很多时候在医院面对重症患者时,医病双方经常会为了患者需不需要做更进一步的救治产生两难、紧张、对立甚至冲突的局面,在中国或印度甚至发生过医护人员被家属殴打甚至杀害的悲剧,这其实是由于双方对医疗、病情及预后的理解程度有所差异,再加上感受及期待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观点。

专题

成本低 药效安全不输人 生物相似药 助癌患减负担

医句话:

生物相似药是有着与原研药相似的生物构型的药物,并已被证明具有相似的疗效。由于无需像研发新药一样,进行同样严格的随机对照试验,生物相似药能够以较低的成本生产,而这将能够提高癌患对这类药物的可及性,特别是在中低收入国家。

1.癌症治疗,尤其是肺癌在这些年来的进展如何?

张丽慈:癌症治疗在不断地发展,包括有了多种治疗癌症的方式,例如有所改进的手术技术。临床也出现了较新的药物和疗法,例如与传统化疗相比,更具特异性且副作用更小的标靶治疗。我们也有更好的药物来减少治疗的副作用。此外,现代的放射治疗技术可以将高剂量放射线精准地递送至肿瘤,而不影响邻近的正常组织。

专题

打造全面医疗教育计划 残疾人士也能健康老去

医句话:

对于残疾人士,老化是一种成功;但对于长者,残疾是一种失败,因此,从中可以看见,老化和残疾之间的“文化”或哲学有很明显的差异。我们也需要帮助残疾人士能积极和独立地在社会生活,并教育他们并不只是身体健全的人才可以健康老化,残疾人士也有资格拥有。

“老化是一个永无止尽的过程,我们也发现,遗传与表观遗传在老化过程中可导致各种问题。细胞间的通讯改变、基因不稳定性、端粒效应、表观遗传效应、蛋白稳态丧失、营养感知失调、粒线体功能障碍、细胞衰老及干细胞耗竭都能导致个体功能衰老。

老化过程影响着多个身体器官功能,如大脑、肺、胃肠道、心脏等。老化时,大脑容量减少、髓鞘退化、颞叶及海马体积减少;肺部方面,咳嗽强度降低、纤毛清除能力降低及肺泡增大;胃肠道部分,微生物组多样性降低、肠道蠕动降低及肠道屏障丧失完整性。

专题

抽血验发照脑能查自闭症?不!言语社交乃诊断标准

医句话:
自闭症在近几年来有愈发普遍的现象。很多时候在门诊时,一些父母会就自闭症提出各种不同的问题和看法,甚至各式各样未经证实的诊治方案,当然这是为人父母心,他们无非想让孩子有正常的发展历程。其实就算孩子有自闭症,父母也不要放弃,我们可以提早侦测、介入和治疗,让孩童能够尽可能地回到正常的发育轨道。

专题

补充褪黑激素可助眠?未有充分医据 不鼓励自购服用

医句话:
3月18日为世界睡眠日,今年的主题为“优质美眠带来健康心灵与幸福世界”。

在大马,每3名国人中就有1人备受失眠困扰,而睡不着确实会造成许多健康问题,大家都在求解一夜好眠。

其中,褪黑激素保健品被描绘成助眠神药。其实,它对失眠的作用未能获得充分的医学证据,也并未被列为药物,许多国家包括大马都不鼓励服用褪黑激素。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