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日报,医识力,儿童,儿童精神疾病,精神疾病

年龄小至5岁 发病率达12% 儿童罹患精神疾病日趋年轻

案例:
6岁的小宝来自双薪家庭,由于双亲忙于工作,小宝自幼就被交托给不同的长辈、褓母、托育中心、幼儿园和女佣照顾,以致他很少有机会与父母接触,性格变得孤癖。

由于小宝7岁即将进入小学,父母替孩子报读小学时,猛然发现已接受3年学前教育的小宝,竟然连自己的中文名字也不会写,追问负责照顾小宝的长辈、幼儿园教师和女佣后,才知道孩子有学习障碍的问题,而且,经医生诊断,小宝也患有轻微的精神障碍。

小宝爸妈感到十分悔疚,为了缓解孩子的病情,宝妈放弃高薪工作,负起在家照顾和陪伴孩子的责任,希望能够扭转局面。

全国360精神专科 仅20人持儿科资格

我们一直都认为,儿童是很快乐的,他们没有精神健康的问题,这不是真的,现在的儿童面对许多精神压力和问题。根据调查显示,我国年龄5至15岁儿童与青少年病发率达到12.1%。

我在政府大学医院和私人医院服务时发现,前来问诊的病人越来越年轻,年龄小至5岁的病患都有,他们的父母因为发现孩子有异常的表现而前来掛诊,这是令人担扰的。

当然,儿童所患上的精神健康疾病与成人有所不同,他们不会有思觉失调症(schizophrenia)、躁郁症(bipolar disorder)等,而是出现许多行为问题、专注力不足的问题。

全国360名注册精神科医生中,相信持有治疗儿童专业资格的精神科医生只有20名左右,其中约10人分布在雪隆区。一般的精神科医生如接到儿童病患的案例会推荐给儿童精神科医生。

如父母发现孩子出现精神上的异常问题,应尽快寻求专业人士或精神科医生的协助,而精神科医生只能对6岁以上患者处方药物。

托育人众多 缺父母关爱

以前,儿童出现异常的状况时,成人会以为他们笨、顽皮等, 很少人会联想到这与精神健康有关。如今,我们已经意识到儿童也会有精神健康的问题,他们会过动、叛逆、发洩情绪等行为。

有很多因素造成儿童患上精神健康疾病,包括环境和家庭,我们观察到家庭对患者带来很大的影响。

现在的孩童每天早、午由佣人或托育者照顾,到了晚上才有时间和父母接触或相处,其实,儿童不能这样被对待,他们需要父母长时间的爱和依附。

佣人或托育者只是把照顾孩子当作一种工作,缺乏指引和辅导的功能,以致儿童的心灵成长存在许多缺陷。

我们也发现,许多父母因为工作压力,放工回到家后发现孩子出现各种行为上的问题时,不再以爱关怀孩子,而是打骂或把情绪发洩在孩子身上,长久下去导致孩子面对各种精神上的压力。

心灵安抚或奏效 病人可求助宗教

由于严重缺乏精神科医生,以致我们不能只依赖精神科医生的帮助,而是要转移焦点到社区服务,遗憾的是,设立社区精神健康中心的指南过於苛刻,我国至今未有一家社区中心符合资格和落实。

即使有的服务中心公报为社区精神健康中心,但只提供咨询和治疗的服务,没有提供照护或寄宿的服务,上门的病人被视为门诊病人。

政府已设下长远的精神健康服务提供者架构,希望我国的民众未来一旦面对精神健康问题时,能够循序渐进,寻求公众、传统方式、专职医疗专业人员、医护人员及最后才向精神科医生寻求协助。

目前,我国的情况刚好相反,民众如有精神健康的问题,通常都会直接寻求精神科医生的协助。

有的人会建议病患去“问神”或寻求神明的协助,这些心灵上的安抚有时对一些面对精神健康问题者是有效的,特別是一些无法得到解答的情况,例如有女病人求诊说男友拋弃了她,使她面对很大的精神压力,我建议她可以回家祈祷,并照顾好自己。

宗教团体也可以和精神科医生保持良好的联系,在必要时建议面对精神健康的信徒寻求医生的协助,至少前者扮演了“筛查”的角色。

减欲望多修心 促进精神健康

媒体擅於报导教育民众如何减少糖、盐、油以控制糖尿病、高血压与胆固醇,但却缺乏提高民众精神健康醒觉的报导。

我们应该鼓励民众降低拼命赚钱、购买奢侈品等的欲望,以减少冀图赚取丰厚收入所带来的沉重压力,并推动个人心灵修持、家庭和谐共融、享受生活等的教育与醒觉运动,减少民众的精神健康问题。

很多时候,媒体只报导精神疾病的一般资讯,鲜少指引民众如何取得正确资讯、如何善用正确资讯来对照、印证自己的精神健康状况、如何或哪里寻求协助等给予详尽的报导。

 

黄章元(Ng Chong Guan)
黄章元(Ng Chong Guan)
精神科顾问医生

 

精神疾病3迷思
成人儿童皆可患病  需治疗以管理病情

迷思1:精神障碍只影响成年人。
事实:接近半数的精神障碍问题是在14岁以前开始。

迷思2:儿童患上精神疾病是因为不良的养育导致。
事实:与成人相同,儿童患上精神疾病可以是因为生理、环境及社会心理因素。

迷思3:精神疾病治疗是专为懦弱者提供的帮助。
事实:精神疾病患者非懦弱所致,而且患者必须得到治疗,与其他疾病如糖尿病、心脏病管理是相同的。

 

马来西亚精神健康协会
Malaysian Mental Health Association
8, Jalan 4/33, Off Jalan Othman,
Petaling Jaya, 46000, Selangor.
电话:03-7782 5499
网站:www.mmha.org.my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必要仍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文章来源:
星洲日报 · 笔录:包素菡 · 2018.04.14

评论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