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毒非疾病.9种急救保命法

(吉隆坡11日讯)提及中毒事件,普遍上以年老长辈及幼小孩童最为常见。而对于中毒的紧急处理方法,人人都必须认真了解,才可确保在中毒事故发生后,能在短时间内做出最正确的急救处理,抢救宝贵生命。

“中毒”(Poisoning)是一门大学问。从医学角度来看,中毒并不是疾病,而是吃了某些有毒食物或过量药物等,导致中毒的。中毒后,到底应该如何抢救呢?马六甲中央医院的毒物专科雅妮莎医生(Anisah Adnan)表示,当一个人中毒后,就会出现急性疾病、昏迷或死亡。

在2007年大马的死亡数据中,中毒死亡的人数为每1,000个入院治疗者中,大约有35.88个人是死亡。许多人或许会问及毒物指的是什么呢?雅妮莎回答说,食物如某一些野菜;药物包括服用过量的抗高血压药物,止痛药片或其他药性猛烈的西药等。吸进有毒的气体如煤气等;除草剂、杀虫剂、金属物如铅和水银等。

不同中毒急救方式

1.食物中毒

◆设法弄掉胃脏里的有毒食物,如洗胃。
◆通过静脉吊水。
◆补充氧气。
◆给病人服用“解药”(Antidotes)。
解药(Antidotes)是指某一种能化解毒素的药物。实际上,并非每一种有毒食物或有毒气体都有解药可化解的。备有解药的毒物大多数是毒品,如:海洛因(Heroin)和冰毒等。

2.药物中毒

◆普通急救:伤患清醒,让伤患喝大量清水,以冲淡毒物;或喝大量牛奶,以保护消化系统,减缓毒物吸收速度。尽速送医。
◆腐蚀性毒物急救(强酸、强碱):不可催吐、不可稀释、不可中和;不要给他吃任何东西;维持呼吸道畅通;预防休克;尽速送医。
◆若口唇灼伤时,不可催吐、稀释或中和。

3.气体中毒

◆掩住口鼻开门窗,关闭煤气总开关。
◆若进入深坑、深井救人,应注意安全。
◆将伤患抬至通风处,使其静卧并松开束缚物。
◆若伤患呼吸停止,即施行人工呼吸。
◆检查并处理其他伤势。
◆保暖并立即送医。

4.毒蛇咬伤

◆保持镇静,辨别蛇的形状、颜色及特征。
◆无法鉴定有毒或无毒时,以有毒蛇咬伤处理。
◆除去束缚物,减少活动,放低伤肢避免血液回流,造成伤肢肿胀。
◆以弹性绷带包扎,范围越大越好。
◆详记咬痕及伤患症状。
◆尽速送医,注射抗毒蛇血清、破伤风疫苗。
◆勿轻信巫术或秘方,延误治疗,危及生命。
◆勿切开伤口;勿冰敷伤口;勿喝刺激性饮料。
◆勿使用止血带或压缩带。

入院常见治疗法

◆有些人在中毒之后,就必须留院治疗。

◆医生必须尽量护理病人主要器官的操作如呼吸系统、血压、体温和心跳率。

◆尽量消除导致病人中毒的物质。

◆给病人提供解药,以消除毒素。

◆必须把肝脏化解的大多数毒素通过尿液排出体外。

◆若病人感觉到昏昏欲睡和疲倦,医生会以一条呼吸导管通往他呼吸器(Ventilator)里,协助其呼吸和预防呕吐。

◆如果病人发高烧,那就应该设法为他退烧,如使用冰袋摩擦其身体以降烧。

◆洗胃(Gastric Lavage):在过去,医生通常会为一些食物中毒病人洗胃,旨在消除毒素。不过,目前,已很少使用这种治疗法,因为它只能消除很少量的毒素,而且还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

◆活力煤炭药片(Activated Charcoal):若吞吃到毒物的病人,被送进医院时,医生有时会给他服用“活力煤炭药片”。活力煤炭药片是一种黑色药片,能够和毒物结合,使毒物不会由胃脏里流进血液里。

医生可能遇到的难题

中毒病人被送进医院时,医生很可能会面对以下的难题,如:

1.不知道病人是如何中毒的。

2.医生不能尽早地作出正确的反应。

3.医生不大了解应作出哪一种治疗才是适当的。

用体格检查诊断病因

为了在短时间内寻找中毒的确切原因,医生会对病人进行体格检查,包括测量血压、脉搏、呼吸频率、体温、进行脱水程度评估及腹部检查。若怀疑其他中毒问题,则需要进行腹部CT扫描或X光摄影,甚至进行血液检查,以作出正确诊断治疗。

4蔬菜小心吃

四季豆
不要生吃

含有亚硝酸盐和胰蛋白酶,生吃后对胃肠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可引起胃肠炎,因此,四季豆也需要充份熟透方可食用。

马铃薯
发芽别食

含有龙葵素,在食用发芽、发青、腐烂的马铃薯后会引起咽喉瘙痒,急性胃肠炎,严重者还可能引起溶血性黄疸。

番茄
不熟别吃

未熟不可吃,其含有大量的龙葵素,与发芽的马铃薯有相同的毒性,食用后可出现恶心、呕吐、头晕、流涎等中毒现象。

南瓜
别藏太久

含糖量高,若储存时间过久,易使南瓜肉发生无氧醇解,并使南瓜质改变,食用后不利于健康。

*所有文章及广告内容所提及的产品、服务或是个案只供参考,任何疑问请向有关部门询问或请教医生。

文章来源:
星洲日报‧报道:王庸良‧2017.01.11

评论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