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辉/咖啡致癌之说 源于丙烯酰胺

2018年3月美国洛杉矶的高等法院裁定,在加州贩售的咖啡产品必须在包装上标示“致癌”的警语,原因是咖啡含有致癌物丙烯酰胺(acrylamide)。虽然这项判决的司法管辖权只波及加州当地的咖啡店业者,但咖啡是很多人每日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当它被要求标示警语,难免会让人担心喝咖啡会带来致癌风险,但事情真的有这么可怕吗?

这次咖啡的争议是源于2010年一个名为毒物教育和研究咨询委员会(Council for Education and Research on Toxics,CERT)的非营利组织,沿用加州在1986年通过的《65号提案》(Proposition 65)对许多咖啡业者提出诉讼,控告他们未在商品提供清楚及合理的警语。65号提案算是一部消费者的知情权法(right to know),当中被指控可能致癌或具生殖毒性的物质近900项,丙烯酰胺就是其中一项。该法规定在加州销售的消费品,若含有清单中列明的物质,除非业者能证明商品无害,否则就必须标示警语。

丙烯酰胺在1990及2011年分別因致癌及生殖毒性的疑虑被列入清单之中,咖啡在焙炒时会天然形成微量的丙烯酰胺,CERT这个组织就借着该理由,对许多未在咖啡商品上标示警语的业者提出诉讼。在咖啡之前,过去数十年也有很多产品(如:油漆、皮革、化妆品)、家具、加油站或停车场等,因存在清单中的其他物质而需要标上警语。咖啡作为重要的民生用品,民众感觉更为切身,在缺乏专业的判断下,容易以为正常饮用咖啡就可能致癌而感到不安。

虽然CERT组织成功以咖啡含丙烯酰胺的理由对业者提出诉讼,但事实上各界对丙烯酰胺仍存在众多不同见解。为消费者争取知情权其立意虽好,但也应让消费者了解印上标示并不代表已证实咖啡会致癌,即使是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也曾公开表明,民众目前并无需停止饮用咖啡或停止食用含丙烯酰胺的烘焙食品,可惜事件已引致各地许多消费者误解喝咖啡会致癌。然而,为了遵循法律,业者也不得不选择在产品上标示警语。

在目前的社会氛围下,恐慌讯息有一定的市场,容易被操弄来引起公众注意,引发恐慌性的负面报道屡见不鲜,但在赢得注意或点阅率的同时,该如何安抚民众的恐惧或澄清一些误解却又变得事不关己,让人感到叹息。坦白说,既然想替消费者争取知情权利,也该负责任的让民众也能同时了解相关物质若暴露量或摄取量低、其害处也低,否则只会造成民众不必要的恐慌,以及让当地一些赏金猎人的律师(bounty-hunting lawyer)可趁机借致癌物和公义之名大赚一笔。

问:咖啡为何会有丙烯酰胺?
在高温烹调时,食品中的糖和氨基酸(天门冬酰胺,asparagine)会因梅纳反应而天然形成丙烯酰胺,面包、咖啡、饼干、炸薯条等食品在加工过程中,难免也会有少量丙烯酰胺的产生。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根据动物研究的结果,将丙烯酰胺的安全性评定为第2A组的“可能令人类致癌”,目前只有足够的动物实验证据,但并无充分的证据能证实它会使人类致癌,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也指出长期暴露於丙烯酰胺确实会增加囓齿动物罹癌的风险,但试验中探讨的剂量却是一般咖啡的千倍之上,影响相关结果的实际参考价值。包括联合国农粮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内所发表的报告也曾经指出,一般人正常饮食中丙烯酰胺的摄入量与罹患癌症之间并无直接关系,各地目前也普遍没有为该物质制定限量标準。综观而言,一般正常饮用咖啡不必为含有微量丙烯酰胺而感到担心。

 

周志辉
【食在安心】周志辉,台湾中兴大学食品暨应用生物科技学系荣誉特聘教授,香港中文大学生物学博士,德州农工大学食品加工硕士。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文章来源:
星洲日报 · 文:周志辉 · 2018.10.26

评论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