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黄金一分钟·抢救心脏骤停

以医生或医院为背景的电影或电视剧,一直都是观众喜欢的剧情题材,当中出现的最多的画面,估计应该是心肺复苏(cpr)或去颤电击器抢救休克病人莫属,而现实生活中,我们有多少个人懂得心肺复苏急救法?又有多少人知道这是抢救心脏骤停或心脏病突发病人的黄金一分钟?

根据国家心血管疾病数据,估计每10万人中,有141人患冠状动脉心脏疾病,若以这数据计算乘以我国人口,我国的目前的心脏病患者人数大约4万人,走在街上随时都会有一个人心脏病突发而休克,除了等待救护车到来之外,路人真的没有可以帮忙的地方吗?

CPR急救提高存活率
无须一定要人工呼吸

听过一个真实个案,一个经常打羽球的人,某天在羽球馆看到一个人心脏病发,但现场没有人懂得心肺复苏急救法,送院后抢救不及。于是他决定学cpr,跟着网上教学很快就学会了。

第二次他又在羽球馆看到有人心脏休克,他二话不说马上为该名球友做心肺复苏急救法。所幸他的临场急救,患者才获救,球场上没有发生第二次的悲剧。

为了了解公众对cpr的认识,记者做了一个小小问卷调查,在100名受询人士当中,超过四分之三的人都知道什么是cpr,也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做cpr,但懂得做cpr的人却不到四分一,或不清楚做cpr时需要按压的真确次数。

cpr对心脏病突发病人有多重要?美国国家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委员会(简称aha 3cpr council)主席本杰明阿贝拉医生博士说,在病人还未送到医院急救前,cpr是抢救病人的最有效紧急措施。

他表示,每年很多心脏病患死于心脏病突发,但其实只要有人当场为患者做简单的心肺复苏法,或许就能改变结果。

心肺复苏急救早在1950年已经发明,目前大部份国家的心肺复苏急救都是采用aha所制定的心肺复苏(cpr)与紧急心脏照护(ecc)准则,每5年更新一次。

该准则其中一项指南就是心肺复苏需要配合人工呼吸一起做,才能更有效帮助心脏骤停的患者。

也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急救医学科复苏科学中心主任的本杰明坦言,这项指南对一些人来说有些困难,毕竟要与陌生人“嘴对嘴”做人工呼吸会有所忌讳,但其实即使只是施以按压心脏的急救,也能提高患者的存活率,无须一定要人工呼吸。

他表示,公共除颤电击器(pad)与心肺复苏法都是心脏病人的急救囊,在两者都有的情况下,当然首先用去颤器,若患者仍然没有反应,才用心肺复苏急救。

“但在紧急情况下,等待除颤器安装的同时,施救者也可以先给患者做心肺复苏,尽可能把握每一秒。”

....
本杰明:美国心脏协会去年更新了《2015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摘要,把CPR按压次数从每分钟100次增加至120下。(图:星洲日报)


民众对于心肺复苏(CPR)的认知

(调查人数:100人)

1)知道什么是CPR急救吗?
.知道76
.不知道24

2)知道1分钟要按几下吗?
.知道19
.不知道81

3)知道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吗?
.知道59
.不知道41

4)有没有学过或执拗怎么做CPR吗?
.知道24
.不知道76

1分钟按120下

除颤器在美国公共场所是很普遍的急救仪器,但我国则不尽然,机场是其中一个设有除颤器急救措施的公共场所之一,所以国人对于其使用方法仍相当陌生。

不过本杰明认为,即使病不普遍,甚至未曾训练过使用方法也不需要担心,因为标准的除颤器使用方式很简单,而且每部仪器内都备用使用说明,任何人都可以操作,并不存在着只有医生才可以使用的说法。

他以美国为例,每年在机场或火车站都发生不少心脏病患者突然病发的情况,公众使用除颤器急救挽救了很多病患。

他表示,成人的心脏停止问题,大多是因为心脏病发,而青少年则多是意外导致,如美国就曾经发生少年打棒球时被球击中心脏而心脏骤停。

他提到,很多人对心肺复苏有迷思,以为按压方式不当,或会伤到患者,但事实是心肺复苏急救是不伤人的,即使不是心脏病发作,也不会对患者有害处。

“但如果是没有即场做心肺复苏,到时恐怕是完全救不回,而不是伤害患者,所以‘做些什么,总比什么都不做更好’!”

他表示,其实,心肺复苏无论大人或小孩都可以用同样方式进行,不用担心会因为力度太大而压断小孩的肋骨或伤到心脏,除非是使用除颤器就有区分成人与小孩电压。

心肺复苏急救最常见的两个错误,就是施救者按压力度不够及次数不足。过去心肺复苏准则是每分钟按100下,但去年已经更新,新准则是每分钟120下。

....
本杰明讲解及示范心肺复苏急救法的按压力度及次数,显示器会显示出是否达到标准。(图:星洲日报)

 

....
设立在公共场所的除颤器,都附有操作说明书,民众也可轻松掌握操作方法,并非一定要医生才可使用。(图:星洲日报)

要如何判断一个人需要做心肺复苏急救?

要如何判断一个人需要做心肺复苏急救?他说:“若一个人突然昏迷,先检查他是否还有反应及呼吸,通常都是心脏病突发导致心脏骤停,所以必须马上帮他做心肺复苏。若是心脏病患者,经过心肺复苏急救后,一定会有反应,若依然没有反应则可能是其他问题。

本杰明表示,研究显示,学习心肺复苏急救的适合年龄在十三、四岁,这个年龄层学习能力强,让他们从小就把这套急救法当作日常生活技能,无论是家人或公众发生事故时都可以学以致用。

“很多研究报告都证明心肺复苏可以提高心脏病患的双倍存活机率,若以马来西亚人口计算,心脏病患者人数大约是4万人,若大马人都能掌握心肺复苏急救,就可提高心脏病患病发时的救活率。以美国来说,每年有40万人心脏骤停,当中三分二都不在医院内,但能从医院活着离开的只有1-5%而已。”

因此,他建议可以在电影放映前或民众在考取驾驶执照前,放映教导cpr的公益影片,加强民众对cpr的认识及掌握基本技巧,当发生事故时可以随时救人一命。

心肺复苏急救法:

让患者平躺,找到患者胸膛正中位置,双手重叠按压下去,每分钟120下,用肩膀与背后的力按压下去,不是用手掌力。

美国心脏协会(aha)2015更新的心肺复苏(cpr)与紧急心脏照护(ecc)准则部份摘要:

1.按压速率修改为每分钟100到120次范围,2010年准则为每分钟100次。

2.修改成人基本救命术流程,施救者不须离开患者身旁,即可启动紧急应变,亦即透过使用手机求救。

3.建议社区内如有居民有心脏骤停风险,应实行pad(公共去颤电击器)计划。

4.强烈建议鼓励非专业施救者,发现无反应或未正常呼吸如喘气,就马上开始心肺复苏。

5.强调急救员应快速辨识潜在的心脏停止,并立即指示求援者如何进行心肺复苏。

6.确认单人施救者适合进行的建议顺序,也即单人施救者应在进行急救人工呼吸前开始胸部按压,以缩短首次按压延迟时间。

7.目睹成人心脏停止,且有除颤器时应尽速使用,若没有除颤器设备或未准备就绪,就先开始心肺复苏,一旦除颤器装置就绪时就马上进行。

....

 

....

致心脏病的不变定律
——三高、糖尿病

马大医药中心心脏科主任拿督旺阿斯曼表示,心脏病除了是大马人头号杀手之外,而且有年轻化趋向。目前患者的平均年龄虽然是58.2岁,但实际上很多个别患者的实际年龄是低于这个年龄,甚至是青少年。

他表示,每年因心脏病入院的人数不断增加,单单去年就有9194人送院,当中高血压性心脏病不但相当普遍,而且发病年龄比外国提早,平均病发年龄是59岁,比泰国年轻了8年,足以反映我国人民的不健康生活方式水平。

心脏病是不分种族,各族病患人数都不分上下,不过男性独占鳌头,78.8%患者是男性,女性只占22%,但女性现在也慢慢追赶上来,在2013至2014年间,女性患者也增加了16%。

尽管如此,以发病年龄来说,华裔发病年龄比较晚,尤其是女性,比巫裔及印裔女性比较,心脏健康显然比较好。

旺阿斯曼强调,三高始终是导致心脏病的不变定律,尤其是高血压更“贡献”良多,占了65%,糖尿病则排第二。从临床经验中,他发现44%的患者都有三高,甚至更多引发心脏病风险的因素。

“不过,因为现在患者接受心脏支架手术机会比较高,所以相对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就比较低(10.6%)。根据统计,国内接受支架手术的心脏病患者有6万7377人。”

他表示,目前,国内普遍使用的是金属支架,占70%,这除了经费的考量之外,医生的选择也是原因之一。药物支架的使用率不超过2%。

....
槟城中央医院奥玛医生、旺阿斯慢、麦克浩德及罗巴雅分析当今心脏病发展趋势及疗法。(图:星洲日报)

引发中风、短暂性缺血风险增

国家心脏中心高级顾问医生丹斯里罗峇雅则说,虽然国人虽然对心脏病不陌生,但却忽略它可以引发的风险如中风、短暂性缺血。

她表示,心血管疾病可以是无症状,有的人则会有心绞痛或心脏病突发情况。而周边的心管疾病则包括跛行,也就是在走路时会感到心脏疼痛,但大部份的人都没有将这些症状联想到心脏病。

“在2006年,大马每年有2个人死于心脏病,但从2007年至今,心脏病死亡率已经占了全国政府医院16.5%。”

她直言国人对心脏病管理是非常贫乏,各种造成心脏病的因素如血管阻塞、吸烟、肥胖、饮食不良、三高等,都是国人明知而又摆脱不了的不良生活习惯,最终只有接受介入性冠状动脉成形术(支架)。

“即使做了手术,没有良好控制或细胞不断增生,也可能导致血管重新阻塞或变窄。目前市面上有各种支架,比起传统金属支架,药物支架的确可以减低细胞再生导致的血管变窄问题,但血栓风险很高,所以在置入支架后,病人需要服用半年至一年的抗血小板药物。

“除了支架手术之外,如今也有了一种技术,把手脚血管移植到变窄的血管部位前面,开辟‘新大道’,解决血管变窄的问题。”

....

冠心病最新展望:
生物可吸收镁支架推出
降低发生支架血栓

最新科技的支架是一种涂层生物课吸收镁支架,是全球第一种支架涂层可被吸收的支架。

德国诺伊斯医学中心主任麦克浩德教授在分析有关支架时表示,经过12个月的临床试验,证实有关支架在置入后没有发生支架血栓请,而且靶病变失败率(target lesion failure)更低。

他表示,参与这项实验的有123名没有原发性病变(还未接受血管成形术或置入支架)患者。在置入有关支架后,输送和支撑能力等都比聚合物支架更好,吸收时间也更快,手术后6个月就可以恢复血管舒缩功能。

他说:“置入支架后会否出现血栓情况是极为重要关键,因为血栓可能引发导致死亡的严重并发症。以大马为例,支架血栓死亡率高达45%,所以能减少或不出现血栓情况的支架对患者存活率是更有保障,对年轻心血管阻塞患者尤其适合。”

针对有关支架是否可以克服血管钙化问题,他表示,目前的科技还无法解决血管钙化问题,上述支架的研发也没有这个功效。

....

心血管阻塞主要疗法——支架手术

香港玛丽医院心脏科主任兼顾问医生李伟联则认为,虽然目前有各种新材料的支架面世,但他相信现阶段金属支架还是无法被取代。

他表示,支架手术已经是当今治疗心血管阻塞的主要疗法,除了因为手术日益普及之外,支架技术也越来越好,无论是原料或设计概念,让不同情况的患者可以选择适合的支架。

“不过,以现在趋势而言,生化药物或其他原料支架还是无法取代金属支架,因为所有物质都一定要在发炎后才能被吸收,但相对的发炎对身体一定不好及产生问题,所以没有药物的金属支架还是无法去取代。”

他形容,血管支架犹如血管的支撑墙,而金属用作医药工具材料也非常普遍,所以不会对身体造成太大伤害。反之药物支架为了要让身体吸收所产生的发炎作用,会导致血管变窄,进而形成血栓。

“尤其是可生物溶解材料,物质会更厚,在溶解过程中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炎症,所以金属支架还会是主流,个别情况才需要使用可溶性支架,如年轻患者,100个患者当中可能只有一个要用可容性支架。”

◎克服血栓方面还有待改进

他认为,可溶性支架的研发概念是对的,能够让支架消失是最好的,因为很多发展国家的心脏病患者已经越来越年轻,他的病人当中最年轻只有二十多岁。

虽然支架手术现在已经相当成熟,但是在克服血栓方面还有待改进,患者在术后仍需要服用血小板药物,以防血管重新阻塞。

“除了后天不良生活方式,一些自然因素,如人老化后心血管疾病会逐渐出现,这是无法避免的,但现在后天因素却使到心血管疾病的病发加速。”

◎使用OCT光纤影像提高成功率

随着支架技术越来越成熟,如今在置入支架时,已经已经可以使用oct光纤影像提高成功率。在置入支架后,马上拍摄血管内情况,确定支架有否落在正确位置、细胞增生情况等等。这项技术本来是用在眼科,之后才扩展至心脏支架手术。

李伟联表示,oct光纤影像是在三、四年前才研发成功,大马是在去年才开始使用,有助于提高支架手术的成功率,医生对手术掌握度也更高,因此他估计未来5至10年,支架与oct光纤影像使用将会是心脏可最大发展。

一分钟医疗新闻
轮班工作者
心脏病风险增

许多工作都需要有人轮三班,研究人员提醒,若从事轮班工作的话,最好保持睡眠时间固定,否则轮班工作者若有睡眠节奏不正常的状况,容易因睡眠不足,增加心脏病发的风险。这项研究是由美国芝加哥西北大学的一项小型研究,收集了26名年龄介于20~39岁的健康成年人,测试时分成两组,其中一组虽然睡眠被剥夺,就像轮班工作者一样,连续8天一个晚上只能睡4小时,不过睡眠时间是固定的,另一组除了睡眠剥夺,8天研究的4天当中,还延后他们的就寝时间8.5个小时。两组人员在研究中都有心跳速度变快的现象,不过被强迫延迟就寝时间的人,心跳会更快。

这显示两组人员压力贺尔蒙的正肾上腺素都有增加,正肾上腺素上升会让血管变窄,血压上升,气管也会扩张。通常在人熟睡时,应该是副肾上腺素旺盛,心跳速率应该降低,让心脏获得充份休息,因此,建议不得已从事轮班工作者,至少应该维持固定的睡眠时间,维持生理节奏。

文章来源:
星洲日报·2016.10.02

评论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