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日报,活力副刊,养生,特约专栏,谢建裕

新专栏登场:她听得见吗?

门诊人潮较少,也许是学校假期的缘故吧。等候厅的人不多,很明显的我就留意到有一对年轻夫妇带着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在我的门口等着。今天的预约不多,我如常先看小儿的掛号。 刚进门,小女孩一看到我就马上用双手遮住了耳朵,躲到妈妈的腿后了。我会心一笑,看来今早须花点耐心了。

我意示妈妈坐在检查椅上,然后也叫她坐在妈妈的腿上。只看她动也不动的紧牵着妈妈的手。这时妈妈拍了她的肩膀用手势和简单的单字叫她坐上她的腿上。

这时我明白了,小孩的听力很有问题。看了另一间医院转诊的信函,我心里沉了一下。小孩的失聪应该早一些被发现和诊断。

小孩患有双耳先天性听力丧失。小孩的父亲按捺不住就问:“医生,她的听觉能够恢复吗?”、“她能像一般小孩正常学习吗?”、“她会一辈子聋哑吗?”

懊恼和无助的气氛让我差点透不过气来。

我通常都会和父母从基本谈谈,以明白他们对情况的瞭解和期望。小孩的父母从她两个月大的时候就到外地工作,把她交给婆婆照顾。每个月回来一二次看看她。

◎对四周的声音缺乏敏感

早期时,他们发现她说话发音不準,只会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小女孩也对四周的声音缺乏敏感。家里的老一辈对她的语言听力迟缓不以为意。他们认为也许她比较“慢”,需要多点时间和耐心。婆婆说她比较喜欢一个人自己玩玩具,叫她时比较不爱回应。但是如果面对着她说话时,她会“明白”婆婆的话。

这情况维持到她4岁,父母送她去幼儿园学习时,他们才发现到,小女孩的说话听力发展比同岁的小孩差了一大截。原以为是缺乏同年龄小孩的互动,想借此新环境让她学习。这时他们才如梦初醒,到处寻医。他们语气中的懊悔,令我深深体会到为人父母者对自己小孩的忽略自责。

经过听力学家(Audiologist)的多阶段检验,她才被诊断为双耳先天性听力丧失。医疗方式唯有通过人工耳蜗植入手术(Cochlear Implantation)才能够让她恢复听觉,而最佳的治疗时间是在2岁左右。听觉神经系统在小孩5岁前发展成型,而语言发展紧紧依靠听觉的敏锐能力。

◎植入人工耳蜗 2岁最佳

如果错过了这前5年的黄金时期,小孩的听觉和语言发展的潜能将会下降。换言之,手术如果在5岁后才进行,听觉神经的可塑性已下降,人工耳蜗植入的成效也不如预期的好。有鉴于此,父母如发现小孩语言发展缓慢或听力反应弱,应当及早让孩子接受检查。在医药先进国家的医院,全部新生儿在出世后第二天,还未出院时,都须被检验听力,进行普及化新生儿听力筛查(Universal Newborn Hearing Screening)。无奈,鉴于设备和人力的不足,我国大部分医院只能向高风险群的婴儿进行听力筛查,以致一些天生性失聪的婴儿如漏网之鱼,无法及早被鉴定。

小女孩还是紧摀着双耳,想必是之前的耳朵检查令她不适,留下现在的阴影吧。尝试和她沟通,只听见五岁多的她如牙牙学语般发出无法理解的声音,让人揪心。

身为父母,我也明白对小孩缺陷的难以接受。更堪的是,对其病情无及早察觉,忽略至此。妈妈瞬间红了的眼眶,令我察觉到此刻须做的是尽早安排好手术和术前的应有準备。人工耳蜗对声音所发出的大脑信号并非自然耳蜗一般。

◎听力复健疗程须好几年

手术后病人须与听力学家进行紧凑的人工耳蜗制图调整,还须与语言治疗师定期学习语言的理解和发音。小孩从出世到现在从未听过声音,根本不瞭解语言。

婆婆所谓的“小女孩明白她的话”,其实只是小孩在这几年已慢慢学会看读基本唇语和肢体语言,并不是真正听得见。听力复健疗程须用上几年的时间。

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只是疗程的开始。真正考验父母耐心的是随后密集的人工耳蜗调整和语言疗程。小孩须重新开始学习语言,弥补前几年失去的宝贵学习时间。

其语言进展也许须花上数月或整年的时间才能见到成效。如果手术后缺席语言疗程,小孩听到的只是声音,而不能将之理解为语言,更不用说语言的表达了。

无法达到理解和会话的最终目标,那么手术也算是彻底失败了。

花了大半小时和她建立起信任,小女孩终于放下了双手,基本的耳鼻喉检查总算完成了。妈妈忧虑的说:“她已5岁7个月了,会太迟吗?”

从理性角度来衡量,只要他们愿意付出,共同牵手与小孩走过重重的学习障碍,她还是可以像一般小孩到学校学习,健康长大,这还不会太迟。

 

谢建裕(Dr. Sia Kian Joo)
谢建裕(Dr. Sia Kian Joo),马来亚大学医药中心耳鼻喉科专科医生兼医学院讲师,于美国加州史丹佛大学医院专研人工耳蜗和听神经瘤手术。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必要仍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文章来源:
星洲日报 ‧ 特约专栏:谢建裕 ‧ 2017.10.27

评论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