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

薛美虹/患乳癌 该看肿瘤科还是外科?

问:我是患者的家属,之前在家乡的母亲向姐姐申诉好像察觉胸部有些不适,于是在姐姐陪同下前往检验,证实是乳癌。之后一家人就忙碌母亲的治疗过程,期间妈妈及姐姐从东马飞来西马接受治疗,庆幸的是最终遇上一名很好的医生,在接受治疗后,目前已暂无大碍。以下是我姐姐希望我能代她咨询医生。

Q1:当患者证实患乳癌后,接下来应该是找肿瘤科医生?抑或是外科医生呢?
Q2:乳癌治疗的选择有哪些?是否一定要全部切除?
Q3:乳癌共分为多少种?有哪些新的治疗方式?
Q4:家属可以从哪些管道获得正确的乳癌知识?

问医

薛美虹·林仁吉/乳癌术后多年手臂肿 中西医有何治疗助改善?

问:我想请问两位医生关于乳癌后的一些副作用。我的亲戚是一名家庭主妇,多年前她罹患乳癌,之后接受了相关的治疗包括化疗,并且也切除了一些淋巴结,至今已经过了所谓的5年生存期。

不过近几年亲戚申诉她出现手臂肿胀,尤其是在上臂部分。一开始她曾向乳房外科医生以及肿瘤科医生咨询,当时医生给的意见是要多做一些日常护理,而且尽可能要使用臂套。

最近她在浏览社交媒体特别是优管(Youtube)时却发现需要进行物理治疗来按摩手臂,或者是前往有特定训练的医疗单位进行物理治疗,或向物理治疗师学习如何为手臂按摩或物理治疗等,目的是要把手臂内的“液体”排出(我也不晓得是什么意思),可是在试了好几次,却依然无法改善手臂肿胀,有时按摩后会有轻微消退,但之后又再肿起来。

根据亲戚,她在日常生活中很注意保护手臂,比如减少搬重物,甚至向他人求助搬东西,尽管她的手臂仍然可以自由活动。亲戚不时向我透露,她很担心自己的手臂肿胀问题。

Q1:请问在西医或中医方面可以做些什么改善呢?或者可以做什么复健之类的?
Q2:该找哪一类的中医如骨科或内科?需要进行针灸还是只吃中草药即可?至于西医方面,可以咨询哪一科医生呢?
Q3:若情况持续恶化,该怎办?

问医

薛美虹/打停经针 切卵巢 放疗 人工停经减乳癌复发

问:我今年49岁,是一名乳癌患者,3月底刚做了一边的全乳和淋巴切除手术,目前有在服用泰莫西芬(tamoxifen)。2003年,我曾进行了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的腹腔镜(laparoscopy)手术,之后就没有子宫内膜异位的问题了,在2005年及2008年也生下两名孩子。

2017年,我因双腿出现关节炎(osteoarthritis),必须去注射高浓度血小板血浆(Platelet Rich Plasma,PRP)。

我的妇科医生有提供两种人工停经方法,但各有其副作用,请问依据我的健康状况,哪一种比较适合我呢?

两种方法分别是切除两边的卵巢以及每3个月打一次停经针,可是前者的话,我担心若切除后,我仍在吃泰莫西芬,是否会造成子宫内膜异位症复发呢?

除了这两种方法之外,医生还有建议哪些停经方法呢?

问医

晚期乳癌该如何吃?食疗师更有见解

问:我有一个亲友目前是晚期乳癌,之前曾有朋友建议考虑用忧遁草加上青苹果来治疗,但我们不明白是怎么回事?

Q1:请问食疗在这个时候是否仍起到作用呢?
Q2:若可行的话,医生会给予哪些食疗建议呢?

医生解答:

所谓晚期乳癌在医学上的诠释就是癌细胞已经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或器官,如肝、肺、脑、骨等。食疗方面,在西方医学方面,食疗并不属于其中一种治疗方案,若患者想得到关于饮食方面的知识甚至见解等,那我会建议咨询饮食治疗师(dietitian)为佳。

若以科学方法进行食疗的话,主要是让患者拥有足够的营养,不至于出现营养不良的现象。因此,若有意进行食疗,饮食治疗师应该是第一选择,至于医学界对于晚期乳癌的治疗方案则有多种方法,主要是视乎患者的癌细胞扩散程度以及扩散的部位。

问医

瘙痒 脱皮 溢液 未必患乳癌 挂诊查明白


问:医生,我看过很多报道说乳癌病发期多数是在停经后,可是为何我朋友现在才20岁,就被发现有乳癌症状,如瘙痒、脱皮、乳房大小不均以及有溢出少许液体等。

请问以上所形容的是乳癌的症状吗?我朋友在19岁那年曾有脊椎侧弯问题,并且有照X光3次以及一次内窥镜的经历,请问这些检验是否会对身体造成伤害,甚至是导致癌症呢?谢谢医生。

医生解答:

乳癌病发期高风险是在50岁以上,但是在亚洲,从我们的临床研究却发现乳癌在亚洲女性身上有年轻化的趋势,特别是在30至40岁,不过要注意的是,你所提及的瘙痒、脱皮、乳房大小不均及有少许液体等,亦可能是其他原因造成,比如发炎或细菌感染等,我的建议是应谘询医生,然后进行详细检验为佳。

至于你所提及的照X光及内窥镜等检验,辐射强度不至于造成癌症,通常会造成癌症是接受过放射治疗的患者。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