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食道管毗邻 误以为心脏病 胃酸倒流灼热难耐

案例:

珊珊是职场女强人,也是3个孩子的妈妈。她蜡烛两头烧,奔忙压力,时常三餐颠倒,吃不定时,而且经常胃胀气丶消化不良。后来更经常闹胃痛。她看了几位医生情况不见改善,便自行到药剂店买胃药吃,减缓症状。

直到最近,她喉咙一直有痰,卡着咳不出来又咽不下去。困扰了她3个月之久,让她决定再去看医生。医生告诉她,是胃酸倒流造成的。她有点困惑,为何会胃酸倒流了?胃酸是如何产生的?胃酸倒流严重吗?能如何改善呢?

烟酒油辣 加剧病情

“胃酸倒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的主要症状是“heart burn”,即胃烧心或胃灼热,意指胃酸倒流进入食道管,病人会感到心窝到口腔有股烧灼感,以及胃酸倒流到口腔或咽喉。患者会有吞咽问题,常会以为是喉咙痛,甚至是心脏病。其它症状包括了胸口痛丶咳嗽丶喉咙发炎丶声带发炎(声音沙哑)丶哮喘丶睡眠干扰等。

当我们吃东西的时候,食物经由食道往下输送,到了胃部需通过一道活门或贲门,称作“食道下端括约肌”。平时这道肌肉活门是关闭的,只有在我们吞咽食物时,活门才会自动打开来。当肌肉活门松弛了,无法正常运作时,就会产生胃酸倒流或逆流的问题。

肌肉活门松弛的主要原因是基因或饮食问题,而抽烟丶喝酒丶吃快餐类油腻丶辛辣食物,都会导致病情恶化。

有胃酸倒流问题的患者,有的不只是因为活门松弛了,胃酸增加丶胃的蠕动缓慢也是重要诱因。

8%胃镜者患病 印裔38%最多

体重的增加会导致胃酸增加,它是成正比的。因此,肥胖也是致病的一个重要导因,肥胖者腹部压力比正常人高,体内过多的脂肪会向食道施压,挤压感会将胃酸往食道管上推。

胃有保护层,可以护着胃壁不受胃酸损坏,但是,食道管就没有保护层,一旦胃酸逆流而上,就会导致食道管发炎,而出现灼热感。这灼热感有时会让患者误以为是心脏病,因为心脏就长在食道管后面。

胃酸倒流相当普遍,全球有约15至25%人口患有此病,亚太区域约有10%。根据我个人做过的统计,2533个内窥镜个案中,7.93%的病人确诊患有胃酸倒流,其中印裔族群的比例最高,有38%,而华裔和巫裔各占28%及34%。

男女患病的比例分别是56%和44%,表示男性比女性更易有胃酸倒流的问题。而60岁以上长者占38.3%丶40至60岁占36.8%,这也意味着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的风险将随之提高。

-
陈孙成医生(Tan Soon Seng)
肠胃内科顾问


消除螺旋菌 提高病发率

这几年肠胃科有个有趣的发现,当消除胃部的幽门螺旋菌时,该区域内的胃酸倒流发生率相续提高。这反比例的原因,推断是幽门螺旋菌会导致胃炎。

胃炎有两种,一种在胃底部,这会导致胃酸增加,而胃酸增加就会导致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所以我们知道幽门螺旋菌是导致溃疡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

另一种是整个胃发炎,这种情况之下则导致胃酸降低。当幽门螺旋菌被消除,也会造成胃酸增加,进而提高胃酸倒流的发生率。

值得注意的是,胃酸倒流不是胃病,因它发生在食道管,属于食道管疾病,所以不能将胃酸倒流概括成“胃痛”或“胃病”。

一般药物可治不理会或致癌

其实胃酸倒流在亚太区域算是很轻微的病,吃药一般都能有效治疗。目前主要的治疗为质子泵抑制剂(proton-pump inhibitor,PPI)或称氢离子帮浦阻断剂,这种药物对于减少胃酸分泌的作用是显著的,可减少胃酸分泌。

这些药包括了esomeprazole丶omeprazole丶lansoprazole丶pantoprazole丶rabeprazole丶dexlansoprazole等。

如患上胃酸倒流却掉以轻心,不予治疗,就会引发严重并发症,例如食道管严重出血丶长期发炎导致食道管变窄丶阻塞,同时也因食道管底部长期受干扰而改变了它的细胞,形成食道管癌风险。”

胃酸倒流2问

问1:上腹疼痛,如何才能确诊是胃的问题?
答:很多病人一踏进诊疗室,就会说:“医生,我有‘gastric’”。其实这是错的,gastric不是一个症状,也不是疾病,只是一个形容词,形容胃部。”

胃部疼痛的医学名词叫“dyspepsia”,意指消化不良,具有上腹痛丶上腹胀丶早饱丶嗳气丶食欲不振丶恶心丶呕吐等上腹不适症状。

上腹痛有多种原因,包括有胃溃疡丶胃发炎丶胃癌,胆生石丶胰脏或肝有问题都是可能的导因。病人应更具体描述症状,避免先入为主自行判断,以协助医生进行更进一步的诊断。

问2:在什么情况下需要采用胃部内窥镜?有风险吗?
答:胃镜检查及抽取细胞组织检验一般非常安全,但患者也要明白,所有侵入性步骤都有其可能的风险,只是这风险不大。只需5到10分钟。医生会从你有无高风险症状(如食道丶胃和十二指肠出血丶呕血丶经常性发作的呕吐丶吞咽困难或吞咽疼痛丶喝热水痛丶日益消瘦等)来判断你需不需要照胃镜。

-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丶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文章来源:
医识力.特约: 许雪翠.2018.04.12

评论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