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聆听自己的“心声”

虽然心脏病是大马首号杀手,但是它是可以预防的。如果大家学会聆听自己的“心声”,在有任何细微症状时就求医;提早发现及治疗、定时进行心脏检测、落实健康生活,就可以保持心脏健康,避免心脏病突发、心脏衰竭,甚至猝死等悲剧的发生。

冠心病最普遍

心脏病是所有心脏疾病的总称,它涵盖了多种发生在心脏不同部位,如心肌、心瓣、冠状动脉、心膜等的心脏疾病,其中最普遍的就是冠状动脉疾病,又称为缺血性心脏病,或简称冠心病。

作为人体重要器官,心脏需要通过三条主要冠状动脉输送氧气、营养及血液到全身各重要器官。冠心病就是因为这三条冠状动脉阻塞、硬化而产生的心脏疾病。

1
庄永燊医生
城市园医疗中心心脏专科

城市园医疗中心(ParkCity Medical Centre)心脏专科医生庄永燊指出,冠心病很多时候是突然间发生的,就如同海啸;平时看起来好好的一个人,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突然间倒下,甚至就这样撒手人间。这些案例已有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而这些年轻人是家庭、经济的支柱、国家的栋梁。

无论如何,庄医生强调,这情况是可以预防及避免的。只要提早检验及治疗,这“健康海啸”的威力就会减少或不会出现。

“很多时候,病患其实是知道自己心脏有问题的,只是不以为意,没及时治疗,等到病发时,已来不及了。”

他提醒大家,冠心病的症状因人而异,有者心脏可能完全没症状,但症状会显现在不同地方;即便是男性与女性的症状也有所不同,因此,大家必须细心观察。

“冠心病普遍出现的症状包括胸痛、呼吸困难、盗汗。但很多时候,病人并没有胸痛,只是气喘、背痛,心悸、头晕、恶心、眩晕、胃痛或突然晕倒,这些都有可能是心血管阻塞的症状。”

庄医生指出,心脏有三条血管,即左前降支、左回旋支,以及右冠状动脉,每条血管阻塞所呈现的症状有所不同。

“一般上,当左前降支阻塞时,其主要症状为胸口痛、牙骹痛。左回旋支阻塞的症状为背痛;右冠状动脉阻塞的症状则是晕眩、胃痛。”

“患者之所以会胃痛或不停打嗝,极可能是右冠血管阻塞了,血无法向下流而缺氧;而右冠血管旁边就是胃,因此,患者会感觉胃不舒服。”

他披露,常见于男性的症状包括手臂、背部、颈部、肩膀或下颚不适或刺痛、胸痛、气促;常见于女性的额外症状尚有头晕、胃痛或胃灼热、冒冷汗、异常的疲劳、恶心或呕吐。女性的症状比较不明显。

那到底这些症状要持续多久才求医呢?庄医生表示,这必须看个人情况。

“心血管阻塞患者,如果活动量多,会感觉缺氧、不舒服;但如果活动量很少,这些症状就没那么明显,反而耽误了就医时间。因此,只要出现不舒服,最好就去求医,别耽误。”

冠心病常导致猝死冠心病是隐形的杀手。它或许只有少许症状,过后又消失了,导致患者错过黄金治疗期;有者甚至毫无预警,有天就突然晕倒或猝死了。在庄医生诊治的病例中,就有类似的例子。

“有个年轻病患,在近一个月内,胸口断断续续有点不舒服,他以为是压力导致,结果检测后发现血管已阻塞超过90%,随时都可能暴毙。”

“有个病患扫地时突然胸口闷痛,过后又没了;有者上下楼很喘;有者时常打嗝;有者胃痛;有者看电视时,突然晕倒……以上这些患者,最后都证实为冠心病患。”

庄医生进一步透露,血压突然飙升及心跳急促,也是症状之一,因为心血管阻塞导致血无法通过,将引发血压飙高。

“另一个患者因为脚血管阻塞去求医,检验后发觉心血管也阻塞了。血管遍布全身,息息相关,心脏血管塞了,身体其他部位血管也可能塞了,例如中风者,其实心脏血管也是塞了。”

庄医生透露,不论在我国,或是其他发展中国家,心脏病依然是第一号杀手。根据马来西亚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在2016年的8万5637宗死亡案例中,其中13.2%或相等于1万1310人死于冠心病,这数据甚至比我国的冠病病例还高。

换句话说,每天有30人死于冠心病,平均每小时1.3个人死亡。这比车祸、癌症、中风、肺炎等的死亡率都高。

“在死亡案例中,因冠心病而死亡的男性占了15.3%或相等于8033人,女性则占了9.9%,或相等于3277人。男性的死亡率占了约70%。”

庄医生披露,男性罹患冠心病机率较高主要是压力、抽烟、胆固醇高;而停经前的女性,由于有雌激素保护心脏,罹患冠心病案例较少。如果停经后,女性的风险跟男性一样高。

冠心病主要是因为胆固醇不断累积,导致血液变稠,进而在血管壁上形成小斑块、血管通道变窄、血流受阻。“或许有些人平时看起来很好,但是只要一生气或急,血管紧急阻塞,就会引发心肌埂塞,最严重是心脏停止。”

他指出,冠心病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初期、中期及后期。初期患者只是有一点喘;中期则心脏衰弱,需要吃药;后期严重者,服药后还是会喘,甚至会出现肺积水、脚肿等后遗症。

庄医生将冠心病越趋年轻化的导因归咎于现代人不健康的生活与饮食习惯、抽烟,以及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问题。其他导因尚有年龄、压力、家族遗传史、服用类固醇等。

“冠心病如果没有及时医治,会引发心脏衰竭、猝死等情况。不要等心肌埂塞,甚至心脏停止了才来救。就算救回,心脏已经受损、变弱了,届时,患者必须长期服用大量药物,不能喝多水,还会出现浮肿,肺积水等后遗症。”

1
庄永燊医生:不论在我国,或是其他发展中国家,心脏病依然是头号杀手。

心脏定期检查防范未然

庄永燊医生促请45岁以上者,每年务必进行一次心脏定期检查,以防范于未然。至于,已有症状、抽烟、有家族遗传史、三高问题者,最好在25岁以后,每年进行一次检测。

“有糖尿病、胆固醇、高血压者,务必控制好病情,因为这些疾病也与心脏健康息息相关。”

心脏健康检验除了大家熟知的心电图、平板跑步测试,还包括验血、超音波、CT扫描等。

“风险低者,可通过心电图、平板跑步测试,这是最基本的预防方式。如果要同时检测是否有高胆固醇、高血糖问题,验血是个不错的选择,验血可通过指数了解是否有潜在冠心病风险。”

至于超音波心脏扫描,则可清楚看到病患的心脏构造和功能,了解受测者是否有心肌衰弱、心脏膨肿等问题。

庄医生指出,对于风险高或已有症状者,最好能进行CT扫描,因为CT扫描是最准确的心脏疾病检测方式。通过此检测,可清楚看到患者的整个心脏与血管情况。在确定心血管阻塞后,医生将通过黄金标准的冠状血管造影检测,以1.8毫米细小的导管,从手腕进入心脏检测三条主要血管。这检测可以清楚看到血管阻塞的程度,该如何治疗等。

三方式治疗冠心病

取决于心脏血管阻塞的严重程度,冠心病可分为三种治疗方式,即吃药、介入治疗及开刀治疗。

庄医生指出,心血管轻微阻塞或少于50%阻塞者,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控制病情。如果控制得好,无需长期吃药。

至于中等阻塞,即一条或多条血管阻塞约70%,则可通过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置入气囊与支架协助扩张及撑开血管,疏通血液。

往常置入血管的支架仅为了撑开血管,帮助疏通血液;后期的支架带有药物,可在短期内避免血管再度阻塞;最新款的支架,还可在两至三年内完全溶解,不留痕迹。

庄医生披露,现代医学已越来越进步,医生可事先置入小针孔超音波进入心脏冠状血管,确定心脏血管直径有多大,再置入适当直径的支架,这样可避免往常因直径不对,引发血管再阻塞的风险。

“介入治疗属于简单的微创治疗,在半小时多即可内完成,且复原也快。患者今天入院,隔天即可出院,过回正常生活,只要不太操劳即可。”

至于多条血管严重阻塞者,需进行冠状动脉绕道手术,或俗称的搭桥手术。

此手术需采用病人手部或脚部的血管作为替代品,在充满动脉血的主动脉根部和缺血心肌之间建立一条畅通路径,让心肌供血恢复正常。

“冠状动脉绕道手术属于大手术,耗时5至6小时,手术需开胸、插喉,心脏还会暂时停止跳动,手术完成后需在加护与普通病房住院逾一个星期,再回家休养数周。伤口需一至两个月愈合,且留下疤痕。”

因此,如果可以使用介入治疗方式,很多人都不愿进行此大手术。庄医生透露,某些严重冠心病患者,其实也是可进行介入治疗,但需由经验丰富的医生判断是否适合。

庄医生提醒完成介入或手术治疗者,需照顾好日常饮食,定期吃药、检测。“长期来说,这两种治疗的复发率一样低,即5年内的复发率约为5至10%。这主要是因为患者没有控制好其他病情。”

三高患者是心脏病高发群

庄医生也提醒三高问题者,在照顾心脏健康之余,也必须控制好三高问题。

“30%糖尿病患同时也有冠心病,且发现时已是中晚期。因此,糖尿病患必须时刻注意饮食,不要吃糖、淀粉、加工食物,多吃高纤维食物、吃药控制好血糖、验血、定期检查心脏,将三个月平均血糖水平,即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在6.5以下。”

他披露,由于糖尿病患的神经功能受损,往往心脏血管阻塞、梗塞却不知道,导致延迟治疗。至于血压高者,也要定时吃药,控制好血压,因为它是导致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高胆固醇者也切记要控制好饮食,因为诱发冠心病的主要导因是胆固醇的堆积,导致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狭窄或闭塞。高胆固醇者要减少肉类、高脂、油腻、煎炸食物的摄取,多吃青菜、水果。”

1

实行健康生活与饮食习惯

庄医生提醒大家落实健康生活与饮食习惯,根据食物金字塔,摄取多蔬菜、高纤维,少肉,避免高胆固醇饮食,且千万别暴饮暴食。此外,每星期运动3次,每次至少半小时。

“一定要戒烟,因为它损坏血管;相较没抽烟者,其罹患心脏病的机率高出了30至40%。”另外,还需适当纾解压力、控制好三高问题等。

他也促请大家减少服用含类固醇药物,尤其是别滥用类固醇健身或增加肌肉量,因为这会导致血管阻塞而暴毙。

庄永燊再度强调,现代医学已进步到可让我们提早发现、预防与治疗,因此,大家一定要善用先进医学科技维系健康。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评论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