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再起 不渲染不谣传 别让焦虑变“疫”

医句话:

面对一个至今无药可治的病毒,做好安全措施是对自己也是对身边人的负责,再来是杜绝不必要谣言从自身做起,时时保持谦卑和警惕,切记勿过分焦虑,否则疫情还没到,人已先被焦虑击垮了。

“在对抗疫情时,医护人员站在最前线,换言之也是与死神最接近,而在社区诊所中亦如此,当一名人士察觉自己似乎有些不对劲,比如咳嗽、发烧等问题时,通常会前往私人诊所求医,此时普通医生必须做足准备,包括戴上面罩及口罩,才能确保安全。”

倘若诊所患者被确诊,接下来诊所将出现3个情况,第一是之前或之后曾到访诊所的患者都可能会视情况要求前往检验(卫生部官员会视诊所纪录来做决定),其二是诊所将必须关闭进行消毒工作,最后是若医生没有全副防护装备而又曾近距离接触患者,也会被要求前往接受检验及隔离14天,这也意味着诊所将必须关闭14天(如果诊所只有一位医生的话)。

面对不确定的疫情,包括无症状患者,普通医生所面临的风险极大,说他们是小羊走入狼群中也不为过,因此身为私人诊所的医生的我会促请患者一定要填写正确资料,而看到医生戴面罩和口罩也无须太惊讶或嗤之以鼻,医生并非贪生怕死,而是要留下继续为更多有需要的患者服务。

在过往的新闻报导中,一旦有某单位出现确诊,很多人下意识就是认为那个地方会被关闭14天,其实这是不正确的讯息。当一个单位出现确诊,随后卫生部官员前往消毒,这单位已是安全了,根本没有关闭14天这回事,而单位没开门营业,更多或是单位的员工在进行隔离,以致无人上班,就如上述所提及的私人诊所般。

中央空调非病毒传播主因

与确诊者同处一空调下的办公室是否会有感染的风险,一直是很多上班男女所担忧的,但与其说空调可能造成感染风险,近距离接触及同处一密封空间才是真正祸首。首先我们必须要厘清一点,那就是COVID-19透过空气传染的几率并不高,可是一般办公室的空间是属于密封式,员工与员工之间的距离并不会太远,倘若出现一名确诊者,换言之是他与同事是近距离接触及同处一空间,这才是传染的途径而不是中央空调系统。

要避免这种情况,最为理想的方式就是尽管在办公室内也要戴上口罩,那就算确诊者是无症状,他的一个咳嗽也不会造成办公室秒变感染群。

另一个父母常担心的情况就是在疫情仍蠢蠢欲动之时,是否还要给孩子去上学呢?身为一名医生同时也是家长的我是如此看待,倘若我所处的地区并非红区,即绿区或黄区,只要校方有做好消毒工作,确保各造包括老师和学生们都负起本身责任遵守标准作业程序(SOP),那即可放心让孩子去上学。

根据医学研究,学生尤其是小学生更需要去学校上学,这对他们的身心灵发展有极大帮助,因此在衡量利与弊后,若以上的防范措施已做足,让孩子上学是可行的,除非是身处红区以及政府已发出指示,包括执行行动管制令(MCO),那即另当别论。

无论如何,如今疫情变幻莫测,父母有绝对的权力来衡量疫情的严重程度,并决定是否让自己的孩子到校上课或停课。在这件事上,我想并没有所谓的对与错,大家都应该成熟理性地尊重各自的决定,无需刻意去妖魔化任何一方,但是有一点相对重要的,也是我们可以做到的,那就是不要让生病或身体不适的孩子到学校,这也是我们应尽的社会责任。

面对这场瘟疫的袭击,我们没有任何经验,唯有谦卑面对它。

-
吴奕品医生(Goh Aik Ping)
普通科

未经证实勿分享 “好心”做坏事

随着第三波疫情来敲门,社交媒体不时有人上传某地有救护车到来,载走一些人去检验,或者是其他事项等,其实对于这种未经证实就‘迫不及待’想要告知全天下哪里有确诊的做法很要不得,因为哪怕是救护车到来载人去检验,并不代表这人就是确诊者,反之可能是受调查者(Person Under Investigation,PUI)或者是受监控者(Person Under Surveillance,PUS)。

因着未经求证的事情就让公众对有关人士戴起有色眼镜看待,那只会造成在社区中有轻微症状如发烧或咳嗽的人不敢去诊所求医,担心会成为下一个被歧视的对象。此外若这名人士是从诊所被卫生部官员带出来,然后‘好心人’把这消息放上社交媒体渲染,那岂不是也影响了这家诊所,让当地人对它望而生畏?

因此正确做法是不渲染不谣传,正确数据以卫生部官方数据为准,同时亦可通过MySejahtera手机应用程序去查看最新数据,避免制造恐慌或谣言四起就从自己做起。

居家隔离牢记3大重点

另一方面,PUI及PUS自我居家隔离一直是疫情爆发以来,其中一项备受争议的做法,而这项做法之所以出现争议不断,与有些害群之马在隔离期间趴趴走并引发更大感染群有很大关系。

PUI和PUS自我居家隔离是非常考验一个人的成熟度以及是否负责任,倘若在资源充足之下,不管是PUI或PUS理应安置在隔离中心,但对国家的经济而言却是一个沉重的包袱,而这就回到国家施政措施。

但对于PUI和PUS而言,不管是从疫区回返居住地点,抑或是曾与确诊者接触,就算自我居家隔离也必须牢记3大重点,那就是绝不趴趴走、在家也要戴上口罩以及不要与家人近距离接触,直到14天隔离期结束。

总的来说,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无人可拍胸口说没事,我们能做的就是步步为营,杜绝似真是假的消息,不过于忧虑疫情,但也不对疫情掉以轻心,但愿我们能一起战胜疫情。”

各年龄层皆沦陷 小孩不再是例外

"人人平等是普世价值观,而在疫情面前也是如此,强如美国总统特朗普、好莱坞动作巨星道维强森(Dwayne Johnson)等亦相继成为COVID-19确诊者,在在说明了没人敢说自己不怕,但从以往的数据显示,长者与患有慢性疾病(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及心血管疾病等)的患者一旦感染COVID-19,会出现更严重的并发症。

至于确诊者中以哪个年龄层居多,仅从政府诊所中,我们发现确诊者的每个年龄层皆有,甚至连小孩也有,而更为惊人的是,很多竟然是无症状,这是叫人忧心不已的事。

近来家长是否要送孩子上学已是一个备受争论的课题,也是家长们非常关心的重大课题,要知道倘若一个学生染疫,其他同班的同学是属于密切接触者,因此家长的顾虑是有理由的。

疫情未到 人已被焦虑击垮

身为一名医生也是孩子的妈妈,我能深刻体会这方面的顾虑,家长关心的有两方面,一面是外在的,另一个是内在的。

外在指的是必须确保学校和孩子们都遵守卫生部及教育部已颁发的SOP,比如桌子之间的距离减少孩子们之间的接触、时时戴着口罩或头罩、常洗手、避免密切的谈话。

内在的是家长们的焦虑,可能不想让孩子去上学,但是又怕孩子的作业赶不上进度,但上学又担心孩子可能受感染,所以这是家长要处理的心理矛盾。

无论家长做出什么选择,都必须了解所有选择的结果,并坦然接受这才是对付焦虑的方法,面对这个百年不遇的疫情,我们应时时保持谦卑和警惕,但是也不应该过分焦虑,否则疫情还没到,人已先被焦虑击垮了。”

-
陈欣怡医生(Tan Sing Yee)
雪兰莪仁嘉隆政府诊所主任
家庭医学专科顾问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文章来源:
医识力.笔录:何建兴.2020.10.22

评论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