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前做OCT 看清血栓斑块 通波仔更成功

医句话:

血管成形术或俗称的通波仔至今仍是血管阻塞的重要治疗方式,不过如何才能让球囊及支架发挥最大功效,并且让患者获得更长远的治疗效果则是更为关键的一环,若能在进行手术前合并用上腔内影像学技术,把血管内部掌握清楚,对于下一步该如何治疗时必能更有把握,也让患者获得最好的治疗效果。

“面对血管阻塞时,使用血管成形术是否就能一劳永逸解决血管阻塞问题呢?非也,血管成形术包括球囊及支架固然可以解决血管阻塞,但放入球囊和支架之前的准备工作非常关键,稍不慎就会引发支架栓塞(stent thrombosis),足以造成生命危险,尤其是急性发作的冠心病。

曾有一个病例,一名患者之前已有血管阻塞,于是来到医院咨询医生,之后医生根据他的情况给予血管造影,结果发现血管阻塞甚至有90%,因为当显影剂进入时呈灰白色,所以采用血管成形术,给予球囊加上支架是必须的,在放入支架后通过血管造影看到一切良好。

可是相隔一周后患者申诉胸口痛再度到医院求助,发现支架还在但血管已阻塞,于是必须立刻用导管放入球囊来撑开支架,尽管支架无法完全撑开(俗称开不美),但至少患者无须饱受死亡威胁。

合併IVUS或OCT减支架栓塞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就在于采用血管成形术时之前除了使用血管造影之外,没有合并使用任何一种腔内影像学的扫描比如血管内超声波(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或者是冠状动脉内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来进行辅助检查血管内部结构,包括血管钙化或阻塞成分等,以致造成出现支架栓塞的意外。

无可否认,血管造影是传统上用来评估血管是否出现病变的主要工具,可是2D影像对血管壁及斑块的构造评估有所不足,在通过造影时仅能把血管病灶放大,对于病灶形态的评估以及钙化结构无法给予更清晰的数据,因此就诞生了在放入导管时的腔内影像学技术,它们能帮助医生更清楚血管内结构,特别是分析病灶的特性、长度、位置及大小等,就连放入支架后的结果也能在电脑荧幕前显示,让医生评估所使用的支架是否有达到最佳效果。

IVUS是使用超声波来检验血管钙化病变,可很好判断血钙化在血管的分布位置及范围,为医生提供了清晰影像来决定接下来的治疗策略,至于OCT则是使用红外线的光学造影,从血管内部透过生物组织光学散射的原理进行扫描,不过它必须施打显影剂驱走血液来获得较佳的影像,除了可分辨血栓及不同的软组织之外,也能看到钙化、胆固醇结晶或聚集的发炎细胞等。

等同3D血管造影

相比之下OCT的成像分辨率更高,换言之医生可掌握更为准确及全面情况,对于接下来要进行的血管成形术须用上的球囊和支架也更清楚,对于严重钙化,IVUS的超声波无法穿透,另外在鉴别血栓、不稳定斑块以及斑块厚度深度及成分,OCT也更胜任,所以一般情况下OCT会更为适合。

通过它医生可掌握更为准确及全面情况,对于接下来要进行的血管成形术须用上哪一种球囊及支架也更有心得,通过OCT的检验结果也让医生更确定进行血管成形术之前,若发现有钙化时应采取哪一种方式更合适。

在进行血管成形术时,支架所放的位置、是否能完全撑开以及撑开后是否能紧贴血管壁是关键所在,这点若仅适用2D影像的血管造影是无法达到最理想的效果,但若是用上OCT则不同,因为OCT就等于是3D影像的血管造影,通过它血管内的一切都可以在电脑荧幕前以清楚的图像及不同色泽,让医生可一目了然,对患者也有更好的长期性效果,当然要维持长期性治疗效果亦需要患者的配合,包括调整生活作息、控制三高、保持运动以及戒烟等。

 

_
李贤文医生(Lee Zhen-Vin)
心脏内科顾问

成立TCIP 推广腔内影像学

那为何OCT无法普及化呢?首先它须具备相关的仪器,再来就是须进行特别培训,这或许就是它无法普及化的原因,近年来我和好几位亚太区的心脏科医生成立无边界冠状动脉影像学及生物学俱乐部(Transcontinental Coronary Imaging and Physiology Club,TCIP),其中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大力推广腔内影像学,特别是当前主流的两种腔内影像学技术即IVUS及OCT。

值得一提的是,OCT的前身是用于眼科检验,过后却发现它可能会带来额外好处,那就是或许可用在血管造影特别是腔内影像学,而且效果应该也不差,于是技术人员就着手进行改良,把用在眼科的OCT改装成用在心脏科检验,结果发现它的效果远比其他的筛检来得清楚及准确。如今OCT除了是眼科重要筛检工具之一,更是腔内影像学技术的一大利器。

那把OCT用在血管腔内已有多久呢?以美国为例,他们在10年前已获得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DA)批准使用,如今在外国的使用率是非常高,至于在大马也是在约10年前获准使用,这些年在硬体及软体不断升级下,目前在使用上也更人性化。

88%医生更改原有方案

正因为OCT所带来的好处非常广泛,有研究发现,当医生在患者进行血管成形术前除了用血管造影(angiogram)之外也合并OCT来筛检,高达88%的医生会改换本来的治疗方案,因为OCT让他们可以更清楚掌握血管内的情况,并且在决定是否要进行其他程序如清理钙化等有着至关紧要的影响。

也因此我把OCT视为对血管筛检近乎最准确的工具,当患者在手术前先进行OCT,对医者而言虽然必须多一步骤,对患者是多一项检验,但却能把血管内的大小情报悉数掌握在手中,对医者或患者来说都是双赢的做法。”

OCT 2问:增检验费 省“重修”费

问1:请问通过OCT可以看到血管哪些部分呢?
答:在进行OCT时必须先放入一部分的显影剂,之后再通过导管置入,电脑荧幕上就能清楚显示血管的构造以及成分,而且荧幕呈现是可以逐格检查,对于血管的每一部分都能掌握准确。

血管可分为3层,分别是最内层(intima)、中层(media)以及最外层(adventitia),另外在血管中会有斑块以及钙化,通过OCT可以看到钙化成分有多少、钙化处于血管哪一层、斑块的形状等,这些对于接下来要放入球囊和支架是非常关键,比如说钙化非常严重,那就必须先修整它才能放入球囊及支架,否则就算把球囊放入也很难完全撑开达到理想效果,甚至会出现血管破裂的风险。

而通过OCT则可以把这些信息一次过收集,包括斑块或钙化的成分及遍布在何处等,让医生在选择支架的直径大小、长短以及所放的位置可以更“精准”,所以把OCT视为从不同角度来追求一个精准的治疗也不为过。

问2:多一项检验岂不是更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答:确实,根据指引,若仅使用血管造影是可以为有血管阻塞的患者进行血管成形术,包括放入球囊及支架,同时若发现有钙化也可通过一些新的技术来处理钙化,但OCT的好处就相等于放入血管的“眼睛”,通过它可以清楚把血管内的情况掌握得一清二楚,包括是否须用上修复钙化的新技术、是否一定要放支架、或仅用球囊已足够等。

很多时候当OCT的结果出炉后,患者甚至可能无须进行一些额外的治疗(比如修复血管钙化的技术),那就能节省不必要的费用,就算最终仍必须放入支架,也能确保所使用的支架是“最合适”,毕竟现今的支架日新月异,选择合适患者的非常重要,再来就是在放入支架时必须确保支架的前端及尾部都是在“最健康”的血管处,这是为了确保支架的功能不会受到不必要的破坏,同时支架必须是紧贴血管壁才不至于出现阻塞。

因此虽然OCT的使用在一开始是会增加检验费用,但从长远来看却是值得。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文章来源:
医识力.笔录:何建兴.2022.09.28

评论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