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食疗.赶走小孩脾虚

“脾虚”是中医名词,指脾气虚弱的病理现象。

如果宝宝出现脸色黄、没光泽、舌苔厚、头发黄而稀、大便不正常及眼眶颜色发青,就要高度注意,因为有可能被脾虚盯上了。

小孩脾虚可分为先天及后天性,前者生来就脾胃不好,后者是在脾胃还未发育完成时,胡乱吃东西,如喜欢喝冰饮料、冰淇淋等,因而造成脾胃损伤。

如果小孩常常暴饮暴食,也会因为难消化而导致脾胃受伤,当人体消化不良,气血就会差。

人体的营养来自食物,一旦胡乱饮食,必会影响身体发育,连带智力发育也深受影响。

因此,要有强壮的脾胃,越小就越要开始注意,小时没照顾好脾胃,种种问题也会跟随而来。

少数脾虚的小孩看上去身体安康、且食欲旺盛,但当这类小孩容易出现发烧,特别是表现热症的发烧,如咽喉炎、扁桃体炎等状况,此时就要留意控制饮食,因为可能有积食的状况。

111
李立明
吉隆坡中医学院院长/教授

 

脾胃一伤百病生

脾胃是人体主要器官,脾为脏,胃为腑,可以了解为,脾是炉子、胃是锅。脾胃费事多,工作量大,一天多餐全靠它,调养最重要。还有要留意的是,脾胃并不包括肠道,也不是完全解剖所说的器官,而是消化系统的总称,所以古人说:“脾胃一伤,百病且生”。

以前的观念喜欢撑胖小孩,以为这样才安康,但实际上,这样容易损伤脾胃,留下后患,小孩的身体要渐渐调养,让脾胃逐步顺应。

不能给小孩吃太多补品,否则不能消化,反而加重他们的负担,引起后患;其实只要脾胃好,自然就会吸收到营养。

所以,最好的根本办法,就是通过食疗和合理喂食。食疗方面,可以使用淮山、大米、红萝卜粥等,尤其淮山,有健脾、固肠、补气之效,而且常吃无妨。另外淮山生于土,也可以润土,关于水土不服也有成效。

少吃偏凉食物

当大人发现小孩出现脾虚的症状,就必须让小孩戒忌一些饮食,并通过食疗进行调养。

父母必须注意的是,偏凉的食物尽量少吃,如雪梨、香蕉、西瓜、火龙果、山竹、奇异果、白萝卜、马蹄、白菜、螃蟹等,而凉茶、冷饮、雪糕等,最好是能戒则戒。

至于平性甚至带点温性的食物,则可以多吃,如苹果、橙、榴莲、龙眼、水蜜桃、樱桃、葡萄、杨梅、西梅、红枣、青枣、花椰菜、芥兰、白瓜、节瓜、南瓜、猪肉、牛肉、鱼、虾等。

健脾益气的食材也可以多吃,如白术、土茯苓、云苓、芡实、干淮山、莲子、山楂、太子参、龙眼肉、核桃、红枣、虫草花、五指毛桃、白果等。

父母不要让小孩吃太饱,尤其1岁至7岁的小孩,晚餐后尽量不要再让他们进食。

容易引发各种症状

造成脾虚的根本可以分为脾热、脾湿和脾寒,都会引发各种症状,其中脾热若与脾湿结合在一起,就会构成干冷。

干冷引发的症状有发烧、腹泻、湿疹、鹅口疮、黄疸、以及其他表现为热、毒、霉的病,容易引发细菌和病毒感染,如腹泻开展成痢疾、霉菌、湿疹溃烂发臭、发烧招致各种炎症等。

要医治干冷,可以使用薏米,薏米除湿健脾,而且性格绝对平和,好调味,容易喂食;其它还有茵陈、茯苓、泽泻等,但由于滋味不好,不建议给宝宝食用,除非是严重的干冷。

若宝宝只有一个月大,可以服饮薏米汤,但要注意的是,薏米带寒性,所以不要一概都吃,脾寒的人就不适合吃。

脾寒-招湿吐奶打嗝

说到脾寒,多由于久病、寒风入胃、后天疾病;脾寒会出现吐奶、食欲不振、胃痉挛哭闹、大便稀清,甚至如水、颜色浅,还有打嗝。虽然并不完全是脾寒,但有部份打嗝是因为脾寒引起。

脾寒可以用大批姜丝冲水饭前喝。

如脾寒吐奶,可以在喂奶前依据年龄喝5至30毫升的姜水;若是很小的宝宝,可以用姜汁滴在舌头上。

姜的作用是用于暖胃,不要用多,特别是在早晨,要留意运用。脾寒会招致脾胃蠕动迟缓,食物不消化或过久停留于胃里。

脾寒也会招湿,引起湿寒,湿寒会出现虚弱、面色苍白、食欲不振、不喜饮水、咳嗽白痰、大便溏泻色浅、无味有粘液。

脾寒可用炒薏米煮粥,材料为炒薏米(薏米放炒锅外面干炒,发黄即可煮粥)、大米、姜丝粥,严重的可以用泽泻、桂皮、炒白术,不过小儿普通不会用到这些药材。薏米粥用量普通50克大米配50克薏米,或固定一汤勺薏米。

脾热-多吃生津食物

说到脾热,它与干冷不同的是,患者体内湿气不大。脾热是由于积食久了,或久病伤津,有火的表现,所以也常说心脾积热。可以了解为,锅(胃)里水烧干了,火却没法关。

普通的脾热可以用绿豆百合粥,有助清热、生津,因此可以去脾热;若是严重的脾热,则可以在粥里加金银花。

若是脾热,也可使用淮山、麦冬、生地、沙参与玉竹,煮水或一起磨成粉服用。

身体弱的小孩一样也会脾热,但这种脾热根在阴虚,而不是脾虚。少数由于久病伤津、阴虚火旺,这种状况不能以清热为主,而该当以滋阴生津为主。

一般上,阴虚形成的热和脾热不同在于,脾热的小孩看上去肉体充份,兴奋过度,而阴虚的小孩,则会显得萎靡不振,普通表现为焦躁娇气;实热的小孩普通表现为焦躁气盛,甚至大喊大叫。无论如何,不管阴虚还是脾热,多吃生津食物就好。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必要仍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文章来源:
星洲日报‧笔录:陈纡美·2017.06.27

评论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