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管婴儿是“非正常婴儿”会弱智或弱能?

问:试管婴儿和自然受孕的婴儿,长大以后体质方面会有不同吗? 有人说试管婴儿的寿命比较短,因为不是天然受孕,是真的吗?

答:自从试管婴儿治疗和生育辅助技术面世以来,治疗的安全性和对下一代健康的影响一直是大家议论的课题。而当中最受到大家关注的是,这些生育辅助治疗是否会增加试管婴儿出现先天性异常的风险。

这些议论与关切绝对必要。毕竟,试管婴儿治疗是在人体以外的培养皿中创造生命,之后再将其移植到人体内继续成长为婴儿。这个过程确实让人鼓舞。不过,我们如何确保相关的医生和科学家完全明了这个过程?别忘了,试管婴儿的最后结果来自不断的尝试与失败。是什麽让你认为其成品(即出生的婴儿) 不会产生任何缺陷和误差的困扰?

早些年的详细研究显示,全世界已有超过500万个婴儿在试管婴儿治疗下诞生。这个数据无疑为大家打了强心针,不过科学家们并没有因此停止进行更深切的研究,并且尝试改善治疗过程。

表观遗传学的最新发现,环境因素如何影响基因活性的研究,以及一个人患上慢性疾病风险如何在其诞生之前被“程序化”,已经出现了新的可能性。

今天的大部分研究源自于“巴克假设”,而其中提出了婴儿的出生体重可能与某些疾病有关。试管婴儿一般具有较低的平均出生体重,而其差异在20至30克左右。科学家现在正在调查试管婴儿是否拥有更高的住院率,并且在成年后面对更高的心血管疾病丶高血压和糖尿病的风险。 然而,目前仍然未有更具体的证据证明这一点。

英国人类受精和胚胎管理局最近进行了一项研究。此研究涉及了从1992年至2008年间,英国人类受精和胚胎管理局在英国国家儿童肿瘤登记局(NRCT)登记的10万6381项记录,是迄今为止涉及人数最多的研究之一。 本研究发现生育辅助治疗与儿童期癌症并没有关系。这个发现为那些正面对是否接受生育治疗选择困难的患者,提供了更明确的选择指标。

天生异常的罪魁祸首是谁?

在2012年,位于加利福尼亚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科学家对借助试管婴儿治疗受孕及自然受孕所诞下的婴儿,进行了出生缺陷研究。加利福尼亚是该国进行试管婴儿治疗比率最高的地区,他们包括试管婴儿和其他生育辅助治疗所诞下的婴儿,例如夫妻使用加强生育能力的药物和人工受精。

在4795名试管婴儿及4万6025名自然受孕婴儿当中,有3463名婴儿出现先天性缺陷。即使对可能影响婴儿出现先天性缺陷的因素进行控制,如母亲的年龄和种族。种族可能影响遗传率和环境所引起的发育障碍,仍然有9%的试管婴儿出现先天性缺陷,而自然受孕所产下的婴儿则有6.6%出现缺陷。总体而言,试管婴儿出现先天性缺陷是自然受孕婴儿的1.25倍。不过,研究人员并没有发现其他生殖辅助治疗,如人工受精和诱导排卵与先天性缺陷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关系。

某些研究人员表示,试管婴儿拥有较高的天生异常比率,是由导致患者不孕的原因所引起的。但是一些研究人员则认为,在人工授精或促排卵帮助下出生的婴儿先天异率常并没有明显增加,所以试管婴儿治疗过程,应该是导致婴儿天生异常的罪魁祸首。这是因为试管婴儿治疗的过程很复杂,包括了从女性卵巢抽取卵子,在器皿中进行体外受精及发育成胚胎,然后再将胚胎移植到子宫。

然而,阿德莱德大学和墨尔本大学,研究人员在2016年对此进行另一项更新研究。该研究回顾了1986年至2002年的16年间,在澳洲进行的所有辅助生殖技术。

这与南澳洲出生缺陷登记册(SABDR)的出生结果数据相关。 登记册记录了包括所有活产丶死胎丶堕胎丶出生体重和先天性缺陷的资料,而且有关当局也对患有先天缺陷的婴儿进行5年的追查。研究人员对母体因素与婴儿先天缺陷之间进行了统计研究,并将其与自然受孕的婴儿和试管婴儿,或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婴儿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婴儿先天缺陷率并没有显着增加。新闻界有一些建议,他们认为这项研究显示,试管婴儿治疗降低了40岁以上妇女诞下婴儿出生缺陷的发生率。不过这被研究员驳回了,因为当中存在着误导性质。

随着植入前遗传筛查(PGS)和植入前遗传诊断(PGD)的快速普及,科学家现在可以通过筛选胚胎来排除婴儿出现染色体和遗传异常。这些技术的使用能进一步降低与染色体缺陷或遗传问题,相关婴儿先天性缺陷和异常的发生率。然而,我们需要更多的长期数据来支持这些假设。

总之,尽管在辅助生殖技术(ART)出生的婴儿之间存在癌症和出生缺陷的风险有很大的假设性担忧,但是由于许多混杂因素,如育龄,造成不孕的原因,实际联系很难建立等等,儿童癌症和出生缺陷的实际发生率很小,对于那些正在考虑通过生殖治疗来怀孕的人来说,不应该是一个绊脚石。

文:林韵璇医生(Helena Lim Yun Hsuen) 妇产及助孕专科顾问

文章来源:
文:林韵璇.妇产及助孕专科顾问.2017.11.07

评论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