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汉飞/母亲申诉家里脏  天天打扫至午夜 洁癖症 强迫症 还是人格障碍?

问:我妈妈65岁,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人住,我们兄弟在外坡工作,大日子才回家。 最近,阿姨(妈妈的妹妹)在丈夫去世后搬到家乡和妈妈同住。

阿姨发现妈妈的洁癖越来越严重,每天必须打扫家里至一尘不染才肯罢休,而且每晚要打开扫地机把家里扫一遍。家里没什么人进出,但是妈妈好像觉得家里有很多灰尘,有时午夜十一二点了还在扫。

我们本来没有阻止,但是通电话时她常说身体酸痛,有定时去看中医调理,却没有太大的改善。阿姨也帮忙请钟点女佣每周上门打扫,但是,妈妈还是觉得不干净,要再扫。我们认为她是没有足够的休息才导致身体酸痛。

Q1:请问强迫症是怎么一回事?我妈妈是洁癖还是强迫症?
Q2:应该如何改善?有需要看医生吗?
Q3:如果继续恶化有什么后果?

谢谢。


医生解答:

强迫症在马来西亚相当普遍,患病率占人口1%至2%,女性患者比率比男性多一些。

强迫症有两大类,分别是强迫性思想及强迫性行为。有些人只有强迫性思想,并没有实际行动。

强迫性思想就是指,一个人的同一个想法、画面、念头不断在大脑里重复,这些念头都不是病患想要的,也不是病患可以控制,结果造成病患精神困扰及情绪上的焦虑。

这些病患会尝试拒绝它或做一些事情以减低焦虑,举个例子,病患一直认为自己的手或身体很肮脏,导致不断重复洗手或洗澡,或者会花很长的时间去清理自己。曾经有一名患者,每天会花大约5个小时冲凉。很多时候,也因为长时间的洗手和冲凉而导致皮肤疾病。

每时每刻同个念头在盘旋
很多人对强迫症病患讲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不要想太多”,但病患是无法控制的,也无法拒绝这些想法。有很多的念头一直在病患的大脑涌出,每天每一刻都有同一个念头在病患的脑子里重复。

至于强迫性行为是指,一直重复同一个举止或动作,以减少自己的焦虑。即使病患感觉很累,很消耗时间,病患也会被逼地重复,否则会产生焦虑,甚至会影响自己的生活及社交。

强迫症的成因仍不详,发展强迫症的风险因素为家族遗传、精神疾病、童年阴影、重大精神创伤、庞大压力。压力可来自于工作、环境、家庭,而强迫症患者在面对压力时,患者的症状会更为显著。

医生都会以美国精神科医学会于2013年发布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诊断患者是否患有强迫症。医生会透过问诊了解病患的病情,需要时也会给予问卷,让患者作答,以作出最准确的诊断。

 

20230625_Dr Seed_1
薛汉飞医生(精神科)



强迫症也会有主题性,例如害怕污染(contamination),患者会一直害怕身体或家里环境肮脏;检查(checking),总担心没有锁车门、关灯,风扇或冷气;对称和整齐(orderly & symmetrical),排序整齐、工整或颜色的比例都是患者在不断重复的“主题”。

有些强迫症患者的主题包括暴力思想、性爱或宗教。暴力的强迫症患者会有不断想要干坏事的念头,甚至会付诸行动,但这些行为并不是患者想要的,患者本身也无法控制。每当有暴力念头时,患者也知道暴力行为是错误的,最终,患者纠结于暴力念头与道德之间而产生愁苦,非常焦虑。

回到读者的问题,其实严重的洁癖可以是强迫症,因为病人会有环境太肮脏,需要被清理的想法、画面、念头不断在大脑里重复,病人就会有不断地清理、打扫等强迫性行为,以减轻自己的焦虑。

虽说病人有强迫症症状,但我们也要考虑病人是否有人格障碍症(personality disorders),它是精神疾病中,对于一群特定具有长期而僵化思想及行为病患的分类。这类疾患常可因其人格和行为的问题而导致社会功能的障碍。

强迫型人格具完美主义
人格障碍有许多种类,这里要谈的是其中强迫型人格(obsessive compulsive personality),特点是执着,他们拥有完美主义,以致患者时常检查东西,担心自己做错。由于他们有很高的道德标准,往往会要求身边的人亦达到他们心目中的完美水平,对身边的人造成不少麻烦和困扰。

在读者母亲的个案中,病人可能有人格障碍,一直要追求完美,让环境干净整齐,不能接受有少少的瑕疵、不整齐、肮脏等,一直重复去打扫以达到自己的要求,与此同时,病人也会要求身边的人做同样的事情,以达到自身的要求,导致身边的人感到不耐烦。

不正视可恶化成忧郁焦虑症
读者应咨询心理治疗师或精神科医生以了解母亲的情况到底是洁癖症、强迫症还是人格障碍,才能对症下药。精神科医生可以提供药物治疗,而心理治疗师可以提供心理治疗。

由于读者母亲已出现一些症状,例如身体酸痛,需要调理等,所以,病人有必要找出问题根源,至少进行检验和诊断,才能对症下药。

如果强迫症没有得到正视和治疗,病情将会继续恶化,即强迫性行为变得更严重,持续不断打扫清洁,导致虚脱,甚至演变成更严重的忧郁症、焦虑症等精神疾病。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文章来源:
问医.薛汉飞医生(精神科).2024.02.25

评论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