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宝宝易有黄疸?

案例:
看着宝宝刚出世就全身泛黄,翔宇及艾丽感到痛心不已,每当听到宝宝扎针抽血时的叫喊声,这对新手父母就心如刀割,特别是艾丽从中医获知,原来黄疸与母体体质以及个人饮食习惯息息相关,懊悔自己为何不早点知道。

在怀孕前,艾丽已肠胃不佳且甚少运动,而在怀孕后更因胃口不佳而吃下重口味食物,没想到就是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小动作,却让刚来到人间的宝宝深陷黄疸困扰,此时的她多么希望可以代替宝宝去承受这个痛。

中医师程紫芯
中医师程紫芯

温补药材加剧黄疸?
“新生儿的黄疸是新手父母常面对的棘手问题之一,这边厢才喜获麟儿,那边厢却发现宝宝幼嫩的皮肤呈黄色,心中的痛只有为人父母才能了解,也因此一有什么秘诀可避免黄疸,爱子心切的父母绝不犹疑立刻购买,殊不知黄疸是源自怀孕期间的饮食习惯以及母亲本身的体质。

当一名准妈妈已有湿热体质再加上饮食不当如常吃煎、炸、辣等重口味食物,宝宝罹患黄疸的机率将大大提升,要预防宝宝一出世就有黄疸,准妈妈必须早在怀孕前做功课,包括改善体质及调整饮食习惯等。

坊间对于新生儿黄疸有好几种说法,比如说宝宝有黄疸与母亲的饮食无关,亦有人劝说哺乳妈妈要停止吃药材,因为认为温补的药材会加剧黄疸,其实这些说法有对亦有误,如过度温补的食材确实有可能加剧黄疸,但正确做法不是完全禁止,而是要减少分量。

一名新生儿的黄疸并非在出世那一刻才出现,而是在母腹怀孕时已经埋下了黄疸因子,这与准妈妈在怀孕时的体质、饮食以及过度摄取营养等因素息息相关,如指它和坐月期间的饮食无关的确没错,不过若是新生儿已有黄疸,再加上这名妈妈大量甚至过量地吃燥热食物造成湿热体质加重,此时妈妈湿热体质所制造的奶水可能就会加重新生儿的黄疸现象。

并发溶血可夺命
不得不说,黄疸若出现并发症如溶血等,分分钟会危及宝宝的小生命,因此想要避免黄疸,就必须从怀孕时就要开始预防。

对于湿热体质的女性,我建议在怀孕期一定要避免煎、炸、辣等,而那些申诉胃口不佳而必须选择重口味食物如咖喱等的准妈妈必须牢记,适当地吃些增进食欲就好,因为饮食不当或过吃是会加剧身体湿热情况。

不仅如此,一些准妈妈在怀孕期间已出现气血不足症状,但却因迷信而必须仰赖某些营养辅助品,这也是湿热症状更趋恶化的元凶之一,对此我会建议适时选择相对平和的自然食材,如补气血的药材,党参红枣茶等对于改善体质效果会较好。

至于在坐月期间,有湿热体质的准妈妈在选择食材方面必须“斤斤计较”,比如生姜、酒、辛香料或偏温热的食材的分量应比一般准妈妈来得少,以避免加剧湿热而影响奶水,从而让宝宝远离黄疸。

运动+饮食清淡 代谢毒素
肠胃不好是现代男女常见的症状之一,这与现代人缺乏劳动有关,当一个人长期肠胃不好,随之而来就是出现湿热,因此准妈妈即使在怀孕前不是湿热体质,但因缺乏劳动,再加上现代营养辅助品众多,以致过量营养而燥热,从而导致准妈妈往往有湿热症状。当一名准妈妈出现湿热,接下来就会形成黄疸因子,造成宝宝很大可能罹患上黄疸。

在中医的理念中,湿热的另一定义为体内排泄物无法正常排除(如流汗等),或者也可说身体代谢能力差,而这些身体代谢后的废物无法排出体外,不断积存在细胞中就会形成“毒素”,而运动与饮食清淡是改善湿热的两大关键,缺一不可。

运动固然可以把“毒素”排出体外,但要避免把“毒素”吃进体内就必须靠清淡的饮食。打个比方,吃就好比是往工厂输送原料,运动则是把废物排出,因此想要避免出现湿热,第一要诀是管住口腹之欲,避免把不健康饮食如煎、炸、辣等食物送入体内。

另外要强调一点,运动应以微出汗为佳,不可过度消耗汗水,因为那等于是在消耗体能,激烈运动变相是在“榨干”细胞水分而不是把毒素排出。

晨光助分解胆红素
早晨暖暖的阳光不仅可加强骨骼吸收钙质,更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好帮手,尤其是轻微的黄疸,因为它可以帮助分解胆红素,惟必须谨记不要着凉,同时也要避免暴晒。

从过去的病例中可看到,家长怀抱有黄疸的新生儿在清晨的阳光下散步,不久后宝宝就会安静睡着,而在1周后也能逐渐痊愈。

晒阳光有几点是必须注意:
●必须是早晨阳光
●不可在雨天或风起时去晒阳光
●尽可能晒背后和屁股(包着尿布去晒亦可)
●选择阳光不太强烈,避免直晒尤其是宝宝眼睛。

新生儿的黄疸无须太惊慌,但亦不可掉以轻心,只要父母保持警惕即可,但中医强调“上医治未病”或“防患于未然”,与西医强调的预防胜于治疗是一致,因此想要避免宝宝一出世就饱受黄疸之苦,准妈妈更应该在怀孕前调理好体质以及改善饮食,在怀孕期间谢绝不健康饮食,从而换取宝宝健康出世。 ”

唐秀萍医生 (Vivian Thong Siew Peng)雪州双溪毛糯医院儿科门诊室主任
唐秀萍医生
(Vivian Thong Siew Peng)
雪州双溪毛糯医院儿科门诊室主任

10新生儿 8位有黄疸
“新生儿黄疸(neonatal jaundice)泛指出生28天内宝宝出现的黄疸,这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是因为胆红素(bilirubin)沉积在皮肤表面而导致皮肤甚至巩膜(sclera)变成黄色。一般上目视到的黄疸大概在>85μmol/L(5mg/dl)左右。

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及病理性,前者是因为新生儿出生后,开始哭泣呼吸,肺循环须提供充分的氧气,体内过多的红血球因而被破坏。血红素(haemoglobin)被分解后,产生未结合胆红素(unconjugated bilirubin)。

由于新生儿肝酶还未成熟,未结合胆红素无法有效经由肝脏代谢排出体外,因此在体内堆积造成黄疸。不过随着新生儿日渐长大,肝酶日渐成熟,黄疸通常不需治疗就会消退。

病理性黄疸一般出现在宝宝出生后24小时内,须排除急性溶血性黄疸,如ABO血型不合、Rh血型不合、感染等,若不治疗,会造成严重后果。

就10位新生儿来说,大概7至8位会有黄疸的现象发生,或许有人会问为何愈来愈多宝宝有黄疸呢?按照我的观察,以前的父母心态是“天生天养”,而现在的卫生教育普及,再加上民众对于医疗常识的普遍认知提升,因此新生儿黄疸已是父母非常关注的问题之一。其实不管是以前或现在的父母,他们都曾面对这棘手的问题,只是心态和认知上的不一。

奶水不足可加配方乳
对于有人说大部分黄疸是因哺喂母乳所造成,我并不赞同这种说法,以下是一些情况与大家分享:

新手妈妈特别是首胎族,其母乳分泌的量必须经过一小段妈妈与宝宝的磨合期才能逐渐建立足够的供与需的平衡。

我们了解未结合胆红素可以经由肝代谢后才经由粪便与尿液排泄;如果供与需失衡,宝宝得不到足够的奶水,体重逐渐下降,无法“顺便”,这有可能造成黄疸。

若有此情况发生,我建议暂时使用配方乳,主要是每次哺乳后,父母可附加一些配方乳,确保宝宝体重上升,排便顺畅进而避免所谓的“母乳喂养黄疸”(breastfeeding jaundice,即因喂母乳造成宝宝黄疸)。如果宝宝吃饱,他就不会一直哭闹,妈妈也可以多休息及多喝水以促进奶水分泌量。

母乳性黄疸无临床症状
可持续哺乳

新生儿母乳性黄疸(breast milk jaundice,简称BMJ)是一种排除性鉴别诊断,主要是未结合的高胆红素血症(unconjugated hyperbilirubinemia),通常黄疸指数不高,可它会造成黄疸持续。

一般来说,在足月新生儿如果黄疸超过或等于14天,医生会抽血确保宝宝的肝功能良好,没有感染或溶血迹象,甲状腺功能良好及未结合胆红素占胆红素85%以上,以确保非胆管闭锁。

如果以上的检验正常,宝宝的体重上升,粪便颜色金黄,无临床症状,那我们就可以归纳它有可能是新生儿母乳性黄疸,是可自行痊愈,大概会持续2个月左右,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通常会鼓励妈妈持续哺乳。

新生儿黄疸3问
居家照灯
须儿科指导方可行

问1:请问有黄疸的宝宝是否一定要照灯呢?是什么原理呢?
答:在临床上,我们可以就黄疸指数根据其出生天数/早产或足月/风险(例如蚕豆症)来决定治疗方法,其中包括光照治疗、注射免疫球蛋白、换血等。

照灯的原理是透过蓝绿光,波长460至490nm把胆红素转换成水溶性同分异构体,然后经由尿液或粪便排出体外。

问2:请问照灯对宝宝有哪些影响,或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
答:照光时必须为宝宝戴上眼罩以防止光害,确保宝宝无脱水现象,有些宝宝会起一些红疹,这是医生必须注意的细节。

问3:据知现今已有居家光照治疗服务,即父母向医院或诊所租借仪器回家,为黄疸宝宝照灯。请问此法可行吗?
答:这种情况愈来愈普遍,可是以儿科医生的角度来看,居家光照治疗必须在儿科医生的指导及建议下才可进行,而且宝宝须回诊与抽血,并追踪治疗。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文章来源:
2018-08-28 星洲日报 医识力 笔录 何建兴

评论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