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未必是脑血管阻塞 颈动脉通波仔 可防再中风
医句话:
颈动脉阻塞也会导致缺血性脑中风,但这一点往往被忽略,因为颈动脉狭窄或阻塞完全没有症状。数十年前,治疗颈动脉阻塞需要进行硬化斑块切除术,但随着心血管内科近年来在心导管技术及器材上的进步,经导管内颈动脉支架置放术,已有渐渐取代外科开刀的趋势。
“造成缺血性脑中风的三大常因是脑部血管阻塞、心房颤动和颈动脉阻塞。在中风的病人中,约有10%至20%病人是因为颈动脉阻塞而引发中风。
人体有左右两条总颈动脉,每一条总颈动脉又分叉为内侧动脉和外侧动脉,它们负责把血液输上头部。内侧动脉主要输血去大脑,外侧动脉则输血去脸部和其他部位。
内侧动脉很重要,它提供血液和氧气去脑部。假如它变得狭窄或阻塞,就会导致缺血性脑中风。
内颈动脉阻塞的情况和心脏血管阻塞的情况一样,有‘三高’的人,内颈动脉阻塞的风险就越大。问题是,内颈动脉阻塞完全不显现症状,因此常被忽略。有一些人的中风,全由内颈动脉阻塞造成,病人的心脏可能没有问题。
最好安排超声波查颈
缺血性脑中风会造成一侧无力、半身不遂、半身麻痺、口歪眼斜、说话不清,或单侧目盲。缺血性脑中风分为两种,一种是短暂性的中风,另一种是长久性的中风。在短暂性中风的病例中,病人出现症状,但症状在24小时内就消失,病人的身体会恢复正常。据台大医院脑中风登记研究,约有10%至20%的缺血性脑中风案例,是由内颈动脉狭窄或阻塞引发。
即使用药物治疗,有症状的病人中,高达6%至20%会有中风的风险,而在无症状的病人中,会有2%至5%的中风风险。
曾发生脑部缺血状况,或同时有其他血管病变的高危险群组,最好安排颈部血管超声波检查。若检查显示颈动脉有严重的狭窄,患者需接受进一步治疗。
阻塞超过70%须动刀
检查内颈动脉是否阻塞,初步只需使用超声波扫描就可获知。
如果有看到阻塞,我们才会进一部检测来确定狭窄度。如果阻塞了70%或以上,就要进行手术。若只观察到初步性的阻塞,就要每6个月用超声波检查一次,跟进颈动脉内的粥样硬化斑块有没有恶化。
造成内颈动脉阻塞的原因和造成心血管阻塞的原因一样,阻塞物质被称为硬化斑块,其化学成分也一样,高血压、高血糖、高胆固醇者有更高的风险,患有心血管疾病者,长期抽烟者也需多加留意。
置颈支架专才少之又少
随着心脏病成为马来西亚的第一杀手,心导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心脏血管支架置放手术(PCI,俗称通波仔)也变得普遍,虽然治疗内颈动脉阻塞也使用同样的医疗设备,但这一方面的资讯却尚未普及。
很多人尚不知道,原来颈动脉也会阻塞,而且会引发脑中风。不过,可以进行心脏血管支架置放手术的医生,未必可以进行内颈动脉支架置放手术。
内颈动脉支架置放手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是另一种专科,在国内,可以进行此手术的专科医生与心脏血管支架置放手术专科医生的比例,大约是1对50。
进行内颈动脉支架置放手术,可预防病人再度中风。
支架介入渐取代斑块切除术
数十年前,治疗内颈动脉阻塞需要进行硬化斑块切除术,但随着心脏血管内科近年来在心导管技术及器材上的进步,经导管内颈动脉支架置放手术,已有渐渐取代外科开刀的趋势。
硬化斑块切除术是指动刀剖开颈部,再剖开内颈动脉,以便可以去除动脉内的硬化斑块,再缝合。
这种手术本身仍有机会引发中风或死亡,且有可能引发心脏血管并发症。如果病灶位置太深、内颈动脉严重狭窄,便不适合进行。
欧美大规模的临床经验显示,支架置放术与外科开刀比较,住院日数均较少,减少中风的效果甚佳,所引起的并发症几率低。
血管造影“导航” 可选全麻或半麻
内颈动脉支架置放手术在血管内进行,因此并无如外科手术面对的诸般限制。
手术会在血管造影的即时影像导引下进行,且可在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下进行。
医生会从病人的大腿股沟上开个小切口,放入幼细柔软的导管到颈动脉,通过血管造影确定适合进行动脉扩张手术时,便利用导管把支架及球囊带到狭窄位置,将狭窄的地方打开。
支架及球囊可以将阻塞血管的沉积物压平,从而达到扩张血管的效果。”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