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辉/洗浸泡高温无法去毒 5要原则防邦克列酸

问:最近在台湾爆发的邦克列酸(米酵菌酸)是什么?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

答:日前在台湾爆发的罕见重大食物中毒事件,经卫生主管单位解剖相关个案检体后,确认是台湾当地的首例邦克列酸中毒案。邦克列酸(bongkrekic acid)先前所使用的中文名称为米酵菌酸,但因其中的米字容易引发民众对米制品的疑虑,因此在2024年更改为“邦克列酸”。

邦克列酸是一种罕见的粒线体毒素,由唐菖蒲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gladioli)产生,源自于印尼当地的食物(tempe bongkrek),是一种发酵椰浆制品,在印尼、莫桑比克和中国亦曾发生过邦列克酸中毒的事件。

目前对于邦克列酸致死剂量的说法也不一,《食品毒理学手册》曾指出1至1.5毫克的剂量就有可能对人体致命;也有动物实验发现,口服2毫克剂量的邦克列酸,可使实验鼠在2至5小时内死亡。

唐菖蒲伯克氏菌属于植物病原菌,且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水、土壤与植物,该菌虽然共有4个病原型,但其中只有唐菖蒲伯克氏菌椰毒病原型才会产生邦克列酸。邦克列酸是一种罕见的毒素,食物会出现邦克列酸的条件非常严苛,必须要遭受产毒菌型的细菌汙染,而该菌能否繁殖,也需要有温暖(摄氏22至30度)、中性pH值的环境和富含脂肪酸等条件,才有可能在食物产生邦克列酸,特别是发酵椰子和发酵玉米产品。

若是食物中出现邦克列酸,是无法经由清洗、浸泡、甚至是高温高压等烹煮方式将其毒性去除,因此预防才是关键性的手段。一般会建议避免食用长期存放于不当环境的淀粉发酵食品,特别是富含油脂的淀粉发酵产品。在低温、短期保存和酸性环境下,都可有效的预防邦克列酸的产生,在日常饮食上,尽可能在2小时内将食品食用完毕,并妥善冷藏未吃完的食物。

此外,在料理及处理食物时,也建议注意预防食品中毒的5要原则,包括手部卫生、食材新鲜、生熟食分离、彻底加热、注意保存温度,可有助避免邦克列酸的产生及维护健康。一般来说,民众不需要对市面上的稻米、木耳及米粉和粿条等食物产生恐慌。

 

周志辉教授(食品科学系)

文章来源:
问药 · 周志辉(食品科学系)· 2024.06.12

评论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