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营养

曾锐杰/自製发酵食品 安全与健康兼顾

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关注度日益提高,自制发酵食品越来越受到欢迎。泡菜、酸奶、自制面包及酵素等发酵食品不仅美味,还富含益生菌,对肠道健康大有裨益。然而,自制发酵食品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如果操作不当,可能导致食物中毒。那么,我们该如何安全食用自家发酵食品,尤其是自制酵素呢?

自制发酵食品有哪些潜在风险呢?
1)微生物污染
自制发酵食品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各种微生物的污染,包括细菌、霉菌及酵母等。其中一些有害菌可能产生毒素,如肉毒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2)发酵不充分或过度
发酵时间过短或过长,都可能导致食物中的有害物质含量增加。

3)糖分过高
自制酵素通常需要添加大量糖分,长期过量摄入可能导致肥胖及糖尿病等健康问题。

4)营养素流失
发酵过程中,一些维生素或矿物质等营养素可能会流失。

问药

周志辉/洗浸泡高温无法去毒 5要原则防邦克列酸

问:最近在台湾爆发的邦克列酸(米酵菌酸)是什么?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

答:日前在台湾爆发的罕见重大食物中毒事件,经卫生主管单位解剖相关个案检体后,确认是台湾当地的首例邦克列酸中毒案。邦克列酸(bongkrekic acid)先前所使用的中文名称为米酵菌酸,但因其中的米字容易引发民众对米制品的疑虑,因此在2024年更改为“邦克列酸”。

邦克列酸是一种罕见的粒线体毒素,由唐菖蒲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gladioli)产生,源自于印尼当地的食物(tempe bongkrek),是一种发酵椰浆制品,在印尼、莫桑比克和中国亦曾发生过邦列克酸中毒的事件。

目前对于邦克列酸致死剂量的说法也不一,《食品毒理学手册》曾指出1至1.5毫克的剂量就有可能对人体致命;也有动物实验发现,口服2毫克剂量的邦克列酸,可使实验鼠在2至5小时内死亡。

公共衛生

邦克列酸无法被高温破坏 小心自制发酵食品免中毒

4月2日,台北的官方和专家证实,当地一家餐厅发生的致命食物中毒事件与邦克列酸(bongkrekic acid)有关。通过从餐厅厨房收集的环境样本,包括一个砧板、两把刀和一名厨师的手部生物迹证和粪便,检测出此毒素。该餐厅被确认为马来西亚餐厅连锁品牌宝林茶室的信义分店。消息传出后曾一度引起附近区域包括大马社会的忧虑及恐慌,民众纷纷对米制食品的食安问题感到担忧。在此,两位医学院的博士将会以精准的科学数据,为大家解密此事件的科学真相。

1. 宝林茶室中毒事件的病患目前情况如何?
截至4月6日下午5点半,34位于3月18日至24日期间在宝林茶室用餐并随后报告食物中毒的民众中,已发生两起死亡案例。此外,仍有7人住院治疗,其中4人处于危急情况,正在加护病房接受治疗。台湾卫生福利部指出,其余25名受影响的人士目前正在家中休养。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