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营养

接受华法林治疗 忌碰深绿叶蔬菜? 错!稳定适量有必要

医句话:

华法林可治疗及预防血栓形成,通过影响心血管疾病患者体内维生素K来延缓血液凝结,INR可测是否有过度凝血或出血风险。不过,患者在服用华法林时,不应拒绝富含维生素K食物,尤其是深绿叶蔬菜,否则会影响INR结果,不仅华法林失效,也会造成患者营养摄取不均衡,引发其他并发症风险。

“华法林(warfarin)是一种口服抗凝血药物,用于治疗和预防血栓的形成。医生一般会在几种情况下要求患者服用华法林,如心率失常、中风风险高、心脏及肺部或血管内出现血凝块、以及曾经接受机械人工心脏瓣膜手术的患者。

影响维K减血凝过程

华法林通过影响体内维生素K的作用,减缓凝血因子的生成,从而延缓血液的凝结过程。

饮食营养

薯片饼干快餐 反式脂肪吃太多 心脏喊救命   

医句话:

高血脂或高胆固醇是心血管疾病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因为高血脂可造成动脉粥样硬化,且导致冠状动脉狭窄及形成斑块,一旦破裂即形成血栓阻塞血流,造成心肌梗塞及中风等,严重甚至会有生命危险,因此除了要认清“好”与“坏”胆固醇,更须晓得如何在日常饮食中合理摄取胆固醇。


“高胆固醇或高血脂症是指血液中的脂质(脂肪)水平异常升高的情况,主要包括胆固醇和三酸甘油酯。这些脂质是血液中的重要成分,当它们的浓度超出正常范围时,可能会在动脉内堆积,形成胆固醇斑块,从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塞和中风等心血管疾病。

为了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定期进行血脂检测是必要的,其中包括检测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三酸甘油酯(triglycerides)等指标。

疾病疗法

接种疫苗后 心跳180下 能否再打第四针?

医识力现场讲座:你问医生答
现场问题摘录

讲题:
染疫增心血管风险 后遗症比确诊更可怕?医生教你养“好”心别“伤”心

日期:2023年11月25日(周六)
主讲人:心脏内科顾问陈国麟
主持:饮食治疗师蔡佳敏

 

1)请问心理压力是否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呢?
答:
心理压力不会直接影响包括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皆因最大的因素仍是一个人的血糖控制以及胆固醇指数,因此要保护心脏,关键仍是要做好血糖以及胆固醇的管理。

饮食营养

地中海得舒饮食相配合 降压护心减中风风险

医句话:

多年来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s)一直是我国头号健康杀手。数据显示,在2020年全国就有1万8515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平均每天有50人之多。高血压与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密切关联,更是主要风险因素之一,包括增加心脏负荷造成心脏衰竭、心肌梗塞或心律不整,且增加中风及动脉硬化几率。正确饮食与适量运动已被证实是继药物以外,可有效控制血压的生活方式,更不可忽略它们的重要性。

“我们如何从饮食来预防高血压呢?其实通过健康的饮食是可以预防和控制三高(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疾病的风险。以下是一些与饮食相关的方法,有助于降低患上这些疾病的风险。
1)均衡饮食
依照马来西亚健康餐盘(suku suku separuh)的概念来帮助我们摄取足够的营养。如在吃鸡饭的时候搭配蔬菜和水果,在吃面包的时候可以搭配鸡蛋和生菜,在吃面条的时候可以搭配更多的蔬菜等。尽量以全谷类来代替精致淀粉。

饮食营养

心脏术后饮食调理 加快康复 减复发风险

心血管疾病至今仍是我国头号健康杀手,但值得庆幸的是,随着医学的进步,如今只要能及时发现,很多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都能获得很好的治疗及康复;惟术后的饮食调理却一直鲜少被提及,其实通过饮食调整,可以帮助加快康复过程、降低复发风险以及维护整体的心血管健康。

“当患者在进行与心脏有关的手术后,饮食的调理是至关重要,不论是心脏瓣膜修复或置换术,或者是血管成形术即俗称的通波仔,抑或是心脏绕道手术(即俗称的冠状动脉搭桥术),术后都需要特别注意饮食。

在心脏手术后,待情况稳定可进食半流质饮食,像是粥水、蔬菜泥及软食等。建议加入去骨鱼肉、去皮鸡肉、肉碎、碎鸡蛋来增添蛋白质,再搭配少量的搅碎的蔬菜如葱、萝卜及绿叶蔬菜等烹调成半流质食物。待患者伤口食物恢复后,再逐步回到正常饮食如固体食物。

心脏手术后会因体外循环胃肠道水肿导致一定程度胃肠道功能紊乱。手术初期后的患者,通常胃口不佳及疲惫,建议少量多餐,吃易消化、清淡的半流质食物。也不宜吃得过饱或过咸,以免加重心脏负担。

重要的是食物上的卫生与安全,暂时先避免生食或生沙拉,或置放过久的食物,应当加热后或确保煮熟后才吃,避免肠道感染或食物中毒的风险。

蛋白质促进伤口愈合

慢性疾病

满40岁登记PeKa B40 在政府诊所免费体检查心脏

医句话:

在COVID-19爆发以来,过去被繁忙脚步占据的生活瞬间被打乱了,特别是行动管制令(MCO)期间足不出户,也让很多人停下脚步逐渐深思健康的重要性,其中多年来高居健康杀手第一名的心血管疾病,更是多少人挥之不去的梦魇,而要预防心血管疾病,除了健康的生活作息,定期接受心血管疾病体检从而及早发现疾病早期病变也是重要方法之一。

“心血管疾病指的是心脏血管、脑血管疾病的统称,一般上指高血脂症、动脉粥样硬化或高血压所导致血管、心脏、脑部及全身组织出现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而通过体检可发现这些心血管疾病的早期变化,这包括血管是否出现粥样硬化、脑血栓或临界波动变化的血压等,这样才能做好预防,甚至可减轻疾病的严重性或出现并发症。

毕竟‘预防胜于治疗’不管对西医或中医而言都是至理名言,忽略体检的重要性或避忌不做体检并不能使一个人免于疾病,反而会造成延误就医的可能性。

40岁后查心脏

饮食营养

高糖烤肉红肉增患癌风险? 限糖加体检“高招”减吃致癌物

“ 癌症营养迷思 ”系列四之一

问1.高糖分饮食会致癌吗?
答:
科学研究证明,高糖分饮食虽然不会直接造成癌症,可是与癌症却有一定的关联。长期高糖饮食会增加肥胖、二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而这些疾病会与某些癌症的发生风险增加有关。

高糖饮食可能导致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这是一种身体对胰岛素的正常反应减弱的情况。胰岛素抵抗与许多癌症类型的风险增加有关,包括乳腺癌、结肠癌、胰腺癌等。

高糖饮食不是唯一造成癌症的风险。其他还包括遗传、吸烟、喝酒、环境因素、缺乏运动等都与癌症的风险有关。为了减少癌症风险,健康的生活方式扮演重要的角色。所以我们必须注意以下这几点:

1)均衡饮食,摄取多样化的食物,例如含高纤维的蔬果、全谷类、蛋白质、优质脂肪等以保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2)适量控制高糖分食物和饮料的摄取量。限制含糖、高糖饮料和食物、甜点的摄入。尽量选择新鲜的食物,避免加工食品。在购买任何饮料与食品时,要阅读食物标签,以便可以更明智的选择较健康的食品。

成人健康

定期体检早发现早治疗 呵护健康从现在开始

医句话:

请积极关注你的健康,定期进行健康筛查,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预防胜于治疗。 不要等到疾病恶化才采取行动。从现在开始就关注自己的健康,没有太早或太晚开始照顾自己的健康。让我们积极呵护身体,享受更美好的生活吧!

“定期进行健康筛检对于保持良好的健康和预防严重健康问题至关重要。它可以在明显症状出现之前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让我们能够及早就医并改善临床结果。通过积极地管理健康,我们可以掌握自己的福祉,降低患上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如心脏病和中风)以及癌症等非传染性疾病(NCD)的风险。

有多种筛检方法可用于发现这些潜在的健康问题。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一些重要的筛检指标,它们能够在问题变得严重之前帮助我们及早发现这些健康问题。请注意,本文中的推荐数值仅供一般参考。由于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健康需求不同,如果你有任何疑问或需要更详细的评估,请务必咨询医生的意见。

慢性疾病

预防及改善心脏病 研究证4运动降死亡率

医句话:

心血管疾病顾名思义就是和心脏及血管有关的疾病,最常见就是动脉阻塞、高血压、高血脂、心脏衰竭、中风或心律不整等。它不仅是大马甚至也是全球的健康头号杀手,每年在全球的死亡人数更超过1000万人以上,因此要避免沦为下一个心血管疾病的受害者,人人都须掌握正确的“护心大法”,特别是成本最低的日常运动,包括有氧运动等,秉持再忙也要去运动,让2023年不再“心烦意乱”。

“根据估算,至少有80%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是可通过预防来避免,在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中有所不可改变的因素如遗传、男性、种族以及年长等,至于可改变的因素则包括不抽烟、控制三高(高血压、高血脂及高血糖)及运动等,至于肥胖及精神压力也属于危险因素。

问医

郑毓勋/心脏隐隐作痛 心检正常 或肋软骨炎肌损

问:我今年37岁,是全职妈妈,最小的孩子6个月大,目前也在哺乳中。我有心脏隐隐作痛的问题相当长一段时间了,由于要照顾3个年幼的孩子(宝宝哭闹要人抱,因此经常会左抱),长时间休息睡眠都不足,感觉身体一直都在疲劳状态。

今年1月中做了心电图(ECG)检查,医生说没问题,验血报告一切正常,也没有三高问题,但是家族中有心脏病史(奶奶因心脏病发过世)。因为不放心,去年也见过专科,扫描后医生只说“心脏还有力”。

可是,最近心脏不舒服和隐隐作痛的感觉越来越频密,有时一天里会出现好几次,有时是连续的隐痛。我自己也分不清楚到底是乳腺、肋骨还是心脏问题,但感觉那种不舒适是来自心脏,这样的情况已经影响到生活。

看了好些年轻人突然猝死的案例,我也担心自己会不会这样。我想请问还需要做什么深入的检查吗?要如何判断是哪个部位的问题呢?可以如何改善这个问题呢?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