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抗癌他同行 伴侣支持 是最大力量

医句话:
配合这个粉红10月,希望大众对乳癌多一点认识,也希望男士们对身边的她多一分关注。助她及早察觉、及早治疗,也许就能救她一命。纵使乳癌不幸来临,你也能成为她的“不幸中之大幸”。

 



“10月份被定为‘乳癌醒觉月’,又称‘粉红10月’(Pink October)。这个别致的名称,是希望能让大家每当来到这个月份,或听到这个名字时,就会想起乳癌,提醒自己再次关注这个,无论在全球或全国,都高居女性癌症首位的‘头号杀手’。

提到乳癌,许多男性或许觉得事不关己,但别忘了,有1%的乳癌患者是男性。况且,乳癌是女性最常见的癌症,粗略估计,每约20位女性中,就有1人在一生中罹患乳癌。而这个人,会不会可能就是你的至亲?

一人患癌 全家巨变

一旦家中有人确诊癌症,相信家庭中无人能置身事外。无论是患者本人、身边的亲人,甚至整个家庭,都可能在一夜之间遭逢巨变。家属除了要目睹亲人承受病魔折磨,还得面对庞大的医药费与失去挚爱的恐惧。

正因如此,我们希望男性也能提升对乳癌的意识与了解,这样在亲人出现症状时,才不会蒙然不知,或以为并无大碍而延误治疗。若能及早察觉异常,带她接受检查,或许能减少她日后的痛苦,也能让男性不必承受失去挚爱的遗憾。

首先,男性需要有这样的认知:乳癌相当普遍,且并非只出现在年长女性身上。如今,年轻患者越来越多,甚至有20多岁的个案。换句话说,它不仅可能发生在你的母亲身上,也可能发生在你的太太,甚至女儿身上。所以,当亲人出现异常时,别以‘还年轻,不可能是乳癌吧?’来自我安慰,而是应该催促她求医。

亲密互动时 多花心思留意变化

若丈夫或伴侣对乳癌症状有所认识,就能更容易及早察觉。有没有想过,其实伴侣也有机会帮助另一半发现乳癌?女性不一定会时常触摸自己的乳房,反而在亲密互动时,伴侣更有机会察觉变化。行房时,不妨多花点心思留意她的身体,不仅有助于早期发现,也能增进彼此的亲密关系。

任何乳房异常都不容忽视。乳癌常见的征兆包括乳房出现肿块或结节。若以乳头为中心将乳房划分为4个区域,这些异常大多发生在乳房的外侧上方。其他常见症状还包括乳房或乳头皮肤发红、发痒,乳头有分泌物,可能呈黄色、血红色、褐色或绿色。腋下若有结节,可能是乳癌扩散的迹象,但通常较难自行察觉,多由医生在临床检查时发现。

当然,伴侣的协助不能取代乳房自我检查。乳房自我检查的步骤相当简单,建议所有成年女性定期进行,最好在月经结束1周后。只需举起一只手,用另一只手指以画小圈的方式,由外至内慢慢移向乳头,检查是否有硬块,再换手检查另一侧乳房即可。

女性顾家容易 顾己难

古代说‘男主外、女主内’,但现代社会已经不一样,大多家庭都是双薪家庭。现代女性不仅要照顾家庭孩子,也得兼顾工作事业,既要成为家中的贤妻良母,也要成为职场上的事业强人。这样的她们,往往忙得目不暇给,也容易忽略身体发出的警讯。

大多女性以家庭为重,总是把家庭、丈夫、孩子都放在自己之前,最后才轮到自己。她们可能不想让家人担心,若需要家人接送,就更可能因怕给丈夫孩子添麻烦,而选择隐瞒病情。至于职业女性,则往往因工作繁忙、难以抽身,而延误就医。

因此,男士们应多观察与关心太太或伴侣,留意她们是否出现异样,并在必要时催促她们就医。

丈夫冷静陪伴并行动

当女性出现症状时,第一个倾诉的对象通常是最亲近的丈夫。此时,丈夫就是她最大的依靠。作为伴侣的你,最重要的是保持冷静、不要慌张,并细心聆听。

接着,鼓励她接受检查,最好直接帮她预约看医生。我曾有一位患者的先生,在听到太太的情况后,当晚便上网搜寻相关专科医生并预约,这就是直接行动的好例子。一般来说,男性往往比女性更理性,当遇上问题时,较少陷入情绪困扰,而更倾向采取实际行动,寻找解决方法。

精神上的安慰与支持同样重要。此时太太必定彷徨失措、压力沉重,甚至可能讳疾忌医。丈夫需要适当地安慰她,鼓励她就医,同时避免给她过大的压力。

乳房X光摄影 锁定微钙化点寻癌踪

就诊时,医生会先进行临床检查。伴侣可陪同前来,一同了解与学习。曾有一位患者的先生,在我进行检查时希望留在现场观摩,学习如何协助太太的后续照护。我理解这是出于对太太的关心,因此在征得患者同意后,未将检查区的布帘拉上。

若临床检查后怀疑是乳癌,便会进一步安排接受乳房超声波(ultrasound)或乳房X光摄影(mammogram),视患者的症状与年龄而定。

超声波可用来确认是否有结节,并观察其大小、形状、边界是否整齐、有无阴影。同时也能检查是否出现淋巴肿胀,以评估有没有转移的可能。透过这些资讯,医生可初步判断肿瘤是否属于恶性。

乳房X光摄影则着重观察微钙化点(microcalcifications),这些细小白点可能代表癌细胞所在的位置。

乳房致密难判读 40岁以下宜做超声波

不过,若乳房组织较致密,比如40岁以下的年轻女性,在X光下较难辨识早期变化。因为乳腺组织和微钙化点在影像上同样呈白色,就像在白色背景上找白点,较难看清。相反,40岁以上女性乳房内脂肪较多,组织密度较低,在X光下呈黑色背景,因此微钙化会显得更清晰明确。

因此,根据国际指南,40岁以下女性建议只需进行乳房超声波检查;40岁以上女性则建议2项检查都做。

完成初步检查后,当天就能拿到结果。若仍有怀疑,医生会建议进一步进行活检(biopsy)。这时若有伴侣陪同,患者在第一步就已有人在旁,不必孤身面对,也能在伴侣的鼓励下更安心地完成后续检查。

_
陈依霖医生(Tan Yee Ling)
乳房与内分泌外科顾问



封闭式活检 癌细胞不扩散

活检,简单来说,就是在超声波引导下,利用活检针刺入乳房可疑部位,取出组织样本送去化验,以确认是否含有癌细胞。这是诊断癌症的黄金标准,确诊后才能尽快开始治疗,因此越早进行越好。不过,也正是这个步骤,最容易让患者犹豫不决、难以作出决定。

患者的伴侣常会问几个问题:活检会不会很痛?伤口会不会很大?还有最主要的疑虑是用针刺破肿瘤,会不会让癌细胞扩散?

首先,活检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的,几乎不会感到疼痛。第二,活检所用的针非常细,仅有2至3毫米,伤口很小、复原快,也不需要特别戒口。更重要的是,这属于‘封闭式活检’(closed biopsy),即无需开刀,只是以针头抽取组织,因此并不会造成癌细胞扩散的风险。

陪她领报告 意义远超想像

整个过程约需2至4小时,做完当天即可回家。虽然活检只是小程序,但毕竟要把针刺入乳房,患者难免感到紧张害怕,这时伴侣的相伴与安抚尤其重要。

一般在几天内就能拿到报告。若伴侣能陪同前来聆听结果,这份陪伴与支持对患者来说意义重大。无论结果好坏,都希望夫妻俩能携手面对,共度难关。

陪伴不止安慰 记录也是力量

倘若活检结果证实为癌症,患者与伴侣难免一时难以接受,但也要尽快整理心情,因为接下来就必须立即展开治疗。医生会依乳癌期数与病情评估治疗方案,是先手术、先化疗,还是采取其他方式。多数患者需在几天内就接受手术或开始化疗。

许多人一听到化疗就会害怕。医生讲解疗程时,患者往往已经情绪崩溃,完全听不进去,吸收这些资讯的,往往是陪同而来的伴侣。这些资讯量庞大,包括化疗要怎么做、要做几次、间隔多久、总共历时几个月、每次需要多长时间、化疗期间要注意什么等。这时,若伴侣能在旁协助理解与记录,对患者会有很大帮助。

从不会煮到天天煮 爱是最强后盾

从检查、确诊到治疗,一切可能来得很突然,患者可能需要立即放下手头的工作,全心投入治疗。此时伴侣可协助处理家务、照顾孩子、接送就医等,他们的帮助与支持是给患者最大的支撑。有人说:‘人生有许多烦恼,但一旦生病,烦恼就只剩下一个。’对患者而言,当下最重要的就是战胜病魔,其他的重担,只能由伴侣扛起。

有位患者的先生让我印象深刻。太太化疗期间,他从不会做饭,到主动学做饭、为太太亲自下厨。因为化疗时免疫力低,外食若不够卫生,容易引起感染,延误治疗。直到太太完成手术,快一年过去,他仍每天亲自做饭。当然,不是每位丈夫都得下厨,但能为太太多做一点,就是最实际的爱与支持。

和太太一起做体检

事实上,乳癌并不是等到发现异常才该检查。我们鼓励女性主动出击,40岁以上应定期筛查,若属高风险族群,如有乳癌家族史,或曾患乳房疾病(如良性肿瘤),就更需要定期做乳房超声波或乳房X光摄影。

筛查为何重要?因为乳癌若能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更容易治愈,甚至能拯救性命。若仍在第一期,癌细胞仍局限在乳腺内,未扩散至淋巴,存活率可高达95%,有时仅需手术切除即可痊愈,甚至无需化疗。

在鼓励女性做筛查方面,伴侣也能发挥很大的力量。家庭主妇平常较少接触外界,接收的健康资讯有限,若丈夫在外知道得多,应多与太太分享,或带她一起去做体检。

我曾遇过几个个案,丈夫原本只是想自己做个血液或胆固醇检查,顺便带太太一起体检,结果太太却意外检出早期乳癌。由于发现得早,治疗效果非常好,这些丈夫也无形中成了太太的‘救命恩人’。

ctDNA分析可筛多种癌症

不过,并非所有体检配套都包含乳房筛查,因此若带太太检查,应考虑选择有女性检查项目的配套。有些夫妻前来做生育检查(fertility test),我们也会把乳癌筛查纳入其中,让女性多一个早期发现的机会。

此外,约10%的乳癌与基因有关。若家族中多人罹患乳癌,尤其在年轻时发病,建议接受基因检测。目前主要有2种:第一种是检测是否带有乳癌相关的遗传基因(如BRCA1或BRCA2突变);第二种是较新的‘多种癌症早期检测’(Multi-Cancer Early Detection,MCED),透过血液分析循环肿瘤DNA(circulating tumor DNA,ctDNA),可一次性筛查多种癌症,并在症状出现前识别分子变化。

服用胶原蛋白前 应先谘询医生

还有一点值得留意,许多女性喜欢服用减肥产品或美颜用的胶原蛋白保健品,但这些产品并不属于药物类别,无须经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DA)批准,内含的真实成分也难以核实。

胶原蛋白种类繁多,研究发现其中一种可能促进肿瘤生长。因此,若你的伴侣在服用这类产品,尤其是胶原蛋白,应提醒她先咨询医生。

有你同行 她更有力量

与旧时代相比,现代男性更能以开放心态讨论乳癌议题,也更积极陪伴患病的伴侣就诊与治疗,这或许与社交媒体普及健康资讯有关。

在女性对抗乳癌的路上,从发现、确诊、治疗到康复,每一步都不容易。而有丈夫或伴侣在身旁支持、协助与陪伴,她们会更有力量渡过难关。对许多患者而言,伴侣是她们最重要的精神支柱,甚至可能是她们坚持与病魔搏斗、努力活下去,最大的意义和动力。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文章来源:
医识力.笔录:郑雪欣.2025.10.24

评论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