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繁殖失控·积成块变肿瘤

什么是癌症?癌症是人体细胞的一种疾病。

我们的身体是由无数细胞所组成的。身体会自动繁殖新细胞,从而令我们生长、取代旧细胞、或修补因受伤而损坏的细胞。这个机制由某些基因负责控制。但如果控制机制的那些基因损坏了,癌症就会出现。这些损毁有机会在我们一生中发生,亦有小部份的人从父母那里遗传到已损毁的基因。

正常来说,细胞会很有秩序地分裂和繁殖。但一旦失去控制时,就会不停地繁殖,在身体里累积成块状,成为“肿瘤”。肿瘤可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种,恶性的肿瘤俗称癌。

良性肿瘤的细胞会驻足它们的位置,不会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份。恶性肿瘤含有癌细胞,最初形成的时候,会守在原部位上,故称为“原位癌”。但若癌细胞得不到治理,它就会破坏周围的组织及扩散至其他器官去,变成侵袭性的癌症。当癌瘤由原来位置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时,即为继发性癌症或转移性癌症。

....
来自各国的肿瘤科专家在每天工作营上分享有关免疫疗法的发展。左起为曾文耀、迈克保亚、张文震、保罗敏沃宁及昂裕。(图:星洲日报)

免疫疗法渐成熟
肺癌及黑色素瘤获准使用

癌症,对现代人来说是无人不晓,它好比是古代的瘟疫,虽不如瘟疫般拥有高度传染力,可在短时间内令数以百万人送命,但自癌症发现至今的数百年间,全球死于癌症的人数是不计其数,人体任何器官、部位都可以成为癌细胞攻击的对象。

根据文字记载,古代印度早在公元前两千多年,即有陈旧手稿记述了身体不同部位的恶性肿瘤,但当时还没有癌症这个字眼的产生。 

直至公元前400年左右,有“西方医学之父”之称的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依据他临床观察发现,把人体的肿瘤大致区分成“无害性”肿瘤以及“危险性”肿瘤这两大类,癌症这个字眼尔后慢慢形成。

从19世纪开始,医学专家就不停研究各种抗癌方法,一代接一代的不停改良,从手术、电疗、化疗、标靶治疗,即使不能治愈,至少也可以增加患者的存活率与改善患者的生活素质。

但这些置入性的抗癌方法,都无可避免产生副作用,这是患者继确诊之后,所要面对的另一重大考验与煎熬。

直至百多年前,抗癌又有了新发展,科学家研发出以本身的免疫系统来对抗癌细胞,只要激活体内的免疫系统,教会免疫系统分辨癌细胞与正常细胞,让免疫系统攻击或蚕食癌细胞,达到抗癌效果,加上是以内在力量去抗癌,而非置入型抗癌法,所以副作用也相对的少。

不过,免疫疗法在近几年才趋向成熟,正式用在临床试验。目前只有肺癌及黑色素瘤(皮肤癌的一种)才批准使用免疫疗法来治疗,其他癌症尚在研究中。

尽管免疫疗法已被欧美国家广泛用作抗癌疗法,但亚洲国家还在起步点,只要少数地区如台湾、日本获准使用免疫疗法治疗肺癌与黑色素瘤,其他国家则还是EAP临床试验(Expanded Access Program)阶段。

EAP临床试验是指制药企业为了让患有严重疾病,且不适合参加对照试验的患者,在特定的条件下,能够得到正处于研究新药的一类临床试验阶段治疗。

无论如何,免疫疗法现已成为癌症研究一大重点,因此在今年的新加坡肿瘤协会第一届的肿瘤学年度科学会议上,也成为其中一个讨论项目,而MSD制药企业更主办了一项媒体工作营,邀请亚洲各国传媒参加,了解免疫疗法的最新发展,本报是唯一受邀的本地中文媒体。

研发激活免疫系统T细胞药物

MSD区域肿瘤医药事务主任昂裕在会上表示,尽管目前已有多种抗癌法,但还需要有更多疗法帮助病患,免疫疗法就是其中一种替代疗法。

他表示,其实免疫疗法并不是新主张,早在百年前已有科学家提出,但用在抗癌是从2010年开始,首先试用在前列腺癌,直至2012年才正式做临床试验。

他解释,尽管癌症病人接受了其他抗癌疗法,但大部份病患体内还是保有一定程度免疫系统,只要能研发出激活免疫系统T细胞的药物,就能控制癌细胞的扩散。

“免疫疗法已经在2011年进行了第一阶段的临床试验,4年来已经有1100名癌症患者参与,以黑色素瘤及肺癌为主,反应令人鼓舞。”

免疫疗法激活免疫系统
减副作用 降复发率

澳洲ICON癌症专科医院保罗敏沃宁教授在大会发表其免疫疗法研究报告时表示,免疫疗法是当今癌症研究的重点,把活体细菌注入到癌症病人身上,激活病人的免疫系统,以发挥攻击癌细胞的功能。

他分析,免疫疗法对由基因突变所引起的癌症疗效很好,它通过激活患者体内的免疫系统,让免疫系统得以分辨癌细胞与良好细胞,然后发施号令攻击癌细胞,不借助外来力量,副作用比现在癌症标准疗法大大减少,同时也可以减低癌症复发几率。

“虽然目前免疫疗法只用在治疗肺癌与黑色素瘤,但其他癌症已经在研究中。”

他解释,免疫疗法的原理,其实是利用淋巴细胞中的T细胞发挥“杀敌”功能。T细胞在免疫反应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可以发挥多向功能,其中两项功能就是消灭受感染细胞,就像“杀手”一样,可以杀灭产生特殊抗原反应的目标细胞。同时,它也可以通过增生扩散,激活其他可以产生直接免疫反应的免疫细胞类型。

....
保罗敏沃宁:免疫疗法通过激活病人的免疫系统,让免疫系统分辨正常细胞与癌细胞,继而攻击癌细胞,以达到抗癌功能。(图:星洲日报)

知多点:认识黑色素瘤

黑色素瘤病例在过去40年不断在增加,在2012年,全球估计有23万2130宗新病例,到了2014年,单单美国就有7万6100宗新病例。尽管黑色素瘤在6种皮肤癌当中少于2%,但却是最严重的皮肤癌,更是美国主要的致死皮肤癌症。

在45岁之前,女性患黑色素瘤几率是高于男性,但60岁之后男性患者却是女性的双倍,到了80岁,女性患者更是男性3倍,不过病发平均年龄是61岁。

患黑色素瘤的风险包括:

.紫外线伤害,是主要风险因素,除了太阳底下暴晒之外,其他紫外线伤害包括晒黑灯或床,患皮肤癌的风险更大。

.如果一个人身上有许多不规则或大面积的痣,会增加患黑色素瘤的风险。

.其他风险包括皮肤白皙、雀斑与浅色头发、个人或家族病史、免疫抑制,还有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即“着色性干皮症状”。

黑色素瘤的典型症状:

.皮肤上出现新的不寻常色素,且会不断扩散。

.身上的痣出现变化。

.黑色素瘤常见发生在可以接触到阳光的部位,如背部、脚、手臂及脸。但也会出现脚、手掌和指甲床不常被日光照射到的部位。

6种皮肤癌
黑色素瘤最严重

台湾长庚纪念医院血液肿瘤科副教授张文震医生表示,目前台湾只允许肺癌与黑色素瘤使用免疫疗法。

专长于医治皮肤癌的张文震指出,黑色素瘤是6种皮肤癌中最严重的一种,多发在白人身上,是一种罕见疾病,据说澳洲是最多黑色素瘤患者的国家。

全世界人种区分为6种肤色,从白到黑,各个人种的紫外线接受度有不同反应,有容易晒伤,也有不易晒伤,当中黑人是不容易晒伤的人种,而白人则是最容易晒伤的人种,易晒伤程度列为第一及第二级,而属于黄种人的华人,易晒伤程度是第四级。

张文震表示,尽管黑色素瘤患者以白人居多,但黄种人也不乏,如台湾也有不少病例,只是因为是罕见疾病,加上普遍上亚洲人对这种癌症的认识不多,所以关注程度没有其他癌症来得高。

他坦言,由于对病症的不了解,加上没有明显征兆,病症出现时与一般皮肤病所出现的印记或色斑无异,因此很多人都不以为意,以为把它刮掉就没事,但是之后印记却又回来,而且还扩散,之后才去求医可能已经太迟了。

除了印记之外,黑色素瘤没有其他征兆,所以当皮肤出现久久不散的印记时就是一个警告。再者,黑色素瘤的患者平均年龄是60岁。

黑色素瘤并不如器官肿瘤,它可以长在身上任何有皮肤的地方,惟大部份都是出现在手掌、脚底与手指,很容易让人掉以轻心。

....
张文震:台湾很多黑色素瘤患者都是农夫,相信是与长期接触农药有关。
(图:星洲日报)

大马每年128新病例

张文震表示,根据记录,目前黑色素瘤主要是以澳洲及纽西兰人居多,亚洲国家比较少,在10万人当中只有8个。但令人担心的是,亚洲病例已经不断增加中,而且死亡率很高,以台湾为例,每年有250宗新病例,死亡人数是120人。

“而中国是每年有9000宗新病例,4500宗死亡病例;其次是韩国每年有649宗新病例,死亡病例263宗,接着是马来西亚每年有128宗新病例,死亡人数51人,新加坡则比较少,每年新病例有40宗,死亡人数是17人。

黑色素瘤的5年存活率少过50%,在美国甚至少于10%。虽然如此,但若是初期就发现及治疗,治愈几率很高。

“虽然说黑色素瘤是皮肤癌的其中一种,但这种癌症的病源并不光是紫外线。根据研究,58%的病例与紫外线相关,与化学物的关系也很高,如在台湾我们发现很多患者都是农夫,相信与他们长期接触农药有关,但不能否认过度曝晒也是原因之一。”

亚洲患者的病发原因除了是化学物质外,基因也是关键之一,反之欧美国家的病患则90%都是与过度曝晒有关。

他以台湾的病例作分析,因基因突变而患黑色素瘤的患者,很多都是穿刺伤引发,如钓鱼时不小心被鱼钩刺伤手指、被车门夹伤,正常人是很容易愈合,但若患者愈合过程中发生基因突变,无法愈合,就会演变成黑色素瘤。

他表示,目前黑色素瘤唯一治疗法是通过手术把肿瘤切除,以电疗与化疗辅助,选择性非常有限,而免疫疗法被证实对黑色素瘤发挥功效,这在抗癌史上是一大突破。

免疫疗法的成功,除了可以医治肿瘤之外,还可以延长患者5年存活率的机率,目前已经有4846宗病例接受免疫疗法临床试验,超过一半的患者都存活了5年,有者甚至到10年,这是以前从未发生过的情况。

“研究也显示,若以免疫疗法加化疗,痊愈率将从现在的4%增加至25%,大大减少死亡率,甚至可以达到每5名病人当中,就有一个可以存活的成绩。”

他表示,目前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已经批准让肺癌及黑色素瘤患者使用免疫疗法,以第四期病患为主,但欧洲已经有第三期病人开始免疫疗法治疗,而台湾是在2013年批准使用免疫疗法。

烟民人数上升
肺癌病例与死亡率增

澳洲悉尼癌症中心Chris O’Brien Lifehouse首席临床医生迈克保亚(Michael Boyer)教授表示,肺癌是全球十大癌症之一,每年的新病例多达180万宗,死亡病例是160万宗。

在西方国家保健意识提高之下,吸烟人数减少,肺癌病例也大减,反之肺癌却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忧患,特别是亚洲一带,当中以韩国、台湾、马来西亚及新加坡最为普遍,为十大癌症之一,原因是人民保健理念不强烈,烟民人数不断上升,致使肺癌病例不断增加。

迈克列出统计数据显示,马来西亚每年有4403宗新病例,死亡病例多达4134宗;韩国新病例2万2873宗,死亡病例1万7848宗;台湾新病例1万1000宗,死亡病例4000宗,而新加坡则是新病例1974,死亡病例1590宗。

他表示,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肺癌的死亡率相当高,这是因为逾半的患者在确诊时,癌细胞都已经扩散,5年的存活率只有5%。

“但在肺癌病人当中,有15~30%不是烟民,他们是因为基因突变而患上肺癌,这种情况很常发生在亚洲人身上,尤以年轻人与女性居多,至今还无法知道其真正原因。”

他表示,以澳洲来说,肺癌的平均年龄是72岁,如果是基因突变,患者平均年龄则是50~55岁。

....
迈克保亚:肺癌病人当中,有15~30%是基因突变而患上肺癌,这情况很常发生在亚洲人身上,尤其是年轻人及女性,原因至今未明。(图:星洲日报)

免疫疗法反应因人而异

他认为,免疫疗法可用作治疗因基因突变所引发的肺癌,通过药物把突变的基因修复过来;不过,他也强调,肿瘤是会变化的细胞,可能会对免疫疗法产生免疫,尔后转变成第二代肿瘤。

“免疫疗法也是一种标靶疗法,虽然说它对治疗肺癌有效,但每个人体质不同,用药也会有所不同,免疫系统所产生的反应也因人而异。目前,20~50%采用免疫疗法的病人都证实有效,有效期也更持久,加上低毒性药剂,只有1~2%的的患者在服用后出现副作用。从以上种种成果可以说明,免疫疗法在治疗肿瘤效果上比化疗更好,不过现阶段还只是第二线病人,第一线病人还在研究中。”

虽然如此,但他认为,现阶段要为免疫疗法可以根治肺癌的说法下定论还是言之过早,临床试验只是告诉我们,它在癌症控制方面可以持续更久。

针对免疫疗法是否已经可以正式用在治疗肺癌时,他说:“在肺癌疗法中,免疫疗法还是非常新的疗法,2012年才开始临床试验。目前澳洲已经批准使用。”

他强调,肺癌疗法从开始至今已经经过几代改良,每一代的疗法都有其副作用,包括最新的免疫疗法也一样,但若功效能够多于副作用,还是值得一试。

管制或设立更多禁烟区

他表示,我们都知道肺癌主因是吸烟,因此如果把禁烟区扩大,肺癌率就会降低,但如没有管制或设立禁烟区,肺癌病例只会有增无减,因此澳洲政府在20年前已经颁布禁烟令,肺癌病例大减,但这个过程也要花上10年才见效果。

在一项从1970年至2010年的澳洲卫生调查报告显示,澳洲男性烟民减少了25%,反之女性烟民却上升20%,但总体而言,吸烟人数还是下降了。

澳洲的禁烟令除了限制不可在公共场所吸烟之外,车内有孩子也不可以吸烟,而吸烟的4公尺范围内也不可以有其他非烟民,因此禁烟区扩大,民众吸二手烟的几率就减少,直接降低肺癌病例。

电疗、化疗及标靶治疗
癌症标准疗法

新加坡伊丽莎白医院肿瘤科顾问医生曾文耀表示,目前新加坡治疗肿瘤的标准疗法还是电疗、化疗及标靶治疗法。

他说,免疫疗法目前只是用在肺癌及黑色素瘤这两种癌症上。

而黑色素瘤在新加坡来说是罕见疾病,每年只有30~40宗新病例,至于死亡率,目前还没有一个确实统计数据。

“不过,据我们所了解,国内黑色素瘤患者以男性居多,年龄都是在60岁以上,华裔居多,我们相信这可能是因为华裔皮肤比较白,所以罹患皮肤癌的几率比较高。”

对于老年癌症病患来说,传统的化疗肯定会出现疲倦、轻度皮疹等常见副作用,而免疫疗法所使用的药剂,却可以帮助减轻老年人的不适,包括减轻身体衰弱或器官机能转弱的情况。

“其实各种疗法各有针对不同阶段的发展而作出改善,免疫疗法也是其中一种选择性疗法,如今也进化至第二代,给病人多一个治疗方案的选择。

....
曾文耀:免疫疗法所使用的药剂可以帮助减轻老年人的不适,包括减轻身体衰弱或器官机能转弱的情况。(图:星洲日报)

采访后记:免疫疗法是癌症患者新希望

在参加这个工作营之前,对免疫疗法的认识是一知半解,虽然在会上经过多位肿瘤专家的解释之后,对免疫疗法有了深一层的认识,但始终也只停留在一个想像的画面,没有具体的实像。

回国后,在一次采访马来西亚癌症研究机构的口腔癌研究小组,知道原来他们也在研究以免疫疗法来治疗口腔癌,并且带我们进入他们的实验室参观后,逐一向我们解释向患者获取活体癌细胞组织,如何培植癌症病菌、用药物激活人体免疫系统,在显微镜之下看T细胞如何蚕食癌细胞的“生态环境”后,终于对免疫疗法有了一个清晰概念。

尽管免疫疗法在马来西亚还是一个新概念,但对癌症患者来说是一个新希望,更难得的是,本地研究人员在免疫疗法方面跨出一大步,不再只是依靠外国专家的研究成果,这绝对是一个可喜现象,希望藉着免疫疗法的成功,能让更多癌症患者受惠。

文章来源:
星洲日报‧2015.11.06

评论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