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药

人老后 憋不住?

尿失禁是个容易引起尴尬的问题。调查显示,30%的老年人常常面临尿失禁的困扰。随着衰老,膀胱容量下降且膀胱收缩无力。虽然尿失禁在中老年人中比较常见,但并不是正常衰老的表现。


尿失禁的保守治疗方法(不涉及药物或手术)与护理建议如下:

● 盆底肌锻炼或膀胱训练
● 保持适当的饮水量,避免刺激性食物和饮料。
● 摄取高纤维食物,预防便秘。
● 定时排尿
● 选择适合的成人纸尿裤应对漏尿
● 使用隔离乳霜保护皮肤,避免尿液刺激皮肤。

根据个人情况,医生可能会考虑使用处方药、手术或医疗器械治疗尿失禁。如果尿失禁症状严重,建议立即就医。

问药

陈朝颖/调脂药减心疾风险 长期用药须与医生沟通

问:我今年67岁, 两年前胆固醇稍偏高,达到6.6,心脏专科医生叫我每晚临睡前服食一粒10毫克(mg)瑞舒伐他汀(rosuvastatin), 过后检测只达3.4.到3.7, 我曾询问专科医生是否仍旧服用,但医生还是继续叫我服用,如不服用可能导致再升高,就会造成血管阻塞问题,我的问题是,长期服食是否造成肾脏负荷引发副作用呢?还是一旦服用,就要终身服药了?

答:首先,瑞舒伐他汀是一种被广泛用于控制高胆固醇的药物,属于他汀类药物。它的主要作用是通过降低体内胆固醇合成,减少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即俗称“坏胆固醇”水平,从而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对于你的情况,瑞舒伐他汀已经成功将你的胆固醇水平降低到较为理想的范围。瑞舒伐他汀通常是安全的,但在长期使用时,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副作用,包括肌肉疼痛和关节疼痛。然而,对于肾脏的负担,瑞舒伐他汀通常不会引起明显问题,特别是在标准剂量下。

问药

林建斌/固定时间睡好眠 长期喝酒伤神伤身

问:我今年45岁,除了工作压力大,就没有其他健康问题,但从43岁开始,我就养成每天睡前喝一杯红酒的习惯,但最近好像越喝越凶,却都越喝越睡不着,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答:每个人的睡眠对于酒精的反应,一般上人都认为酒精可以帮助睡眠, 其实这个说法只是对一半。虽然酒精最初具有镇静作用,但这种效应在几个小时后消失,接下来后半段的睡眠可能非常没有素质,导致睡醒后比起没喝酒更累。

依据你的生活情况,一开始酒精时或许少许的酒精可以帮助睡眠,但身体久而久之产生了依赖,再加上生活上的压力,因此需要不断地增加分量来达到效果。长期下来,大量的酒精反而导致身体和头脑无法放松,加剧了失眠的问题。

为了改善睡眠,可以考虑以下建议:

1)减少酒精摄入
尝试减少每天的红酒分量或试着不饮酒一段时间,观察睡眠是否有改善。可以用其他的途径帮助减压如运动。

问药

萧文雄/蒜姜柠檬苹果醋 通血管降血脂?

问:在网上看到有人在卖“蒜姜柠檬苹果醋”,说可以通血管降血脂,可以一试吗?

答:

_

近些年,网上广传“蒜姜柠檬苹果醋”这偏方,可以清洗血管、降低胆固醇,而这些广告语文字已经触犯马来西亚医药广告法令。如果具有医药证明,必须要有在地注册MAL.No,属于药级;如果只是属于食品级,不管是否所谓定义的“药食同源”,是不能过度地强调治疗疾病与疗效。

这偏方被医药界讨论,关键问题在于这个偏方的应用范围何在?能够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哪个种类与阶段?什么情况下可以应用?是否要配合搭配药物?如果是轻微或是初期或是尚未证实有心血管疾病者,可以当作保健使用。不过 保健不等于治疗。

问药

陈文恬/中药稀血药相冲? 专业中医指点免用错药 


问:我之前检查心脏,发现血管堵塞,不过医生说可以暂时观察,不必手术,我现在在服用一些稀血药(blood thinner)及降胆固醇药,请问这样的情况,我还可以吃中药调理吗?


答:你的提问是很常见的问题。稀血药,又称为抗凝血药,用于防止动脉、静脉或心脏内形成血块,造成血管内栓塞或形成血栓的药物,常用的抗凝血剂有阿司匹林(aspirin)及华法林(warfarin)等。抗凝血剂多用于中风、心脏病患者。

根据药理研究,影响凝血的中药包括人参、益母草、鸡血藤、丹参、红花、赤芍、地龙、水蛭、三七、桃仁、当归、川芎、土鳖虫、莪术、三棱、没药、刘寄奴、五灵脂、血竭等。

然而,中药对凝血的影响严重程度与剂量和服用时长有密切关系,由于中药作用比较缓慢,目前没有研究证据显示在安全剂量和监督时间内服用以上药物,会造成忽然大出血,也并不是所有中药都与抗凝血药有相互作用。

问药

陈诗欣/4建议助维持正常血压

问:长期低血压,例如99/58,不会特别晕眩,身体没有什么不妥,只是觉得难以集中精神。请问如何达到标准血压?血压和精神是否有直接关系 ?

答:长期低血压是否正常取决于个人的生理状态以及是否伴随着任何症状。低血压通常被定义为收缩压低于90mmHg,舒张压低于60mmHg。然而,这只是一个参考值,对于某些人来说,这样的血压水平可能是正常的,而且他们可能不会感到不适。

如果一个人长期保持相对较低的血压,而且没有任何明显的身体不适,这可能是他个人的生理特征,并且通常被视为正常。有些人天生就有较低的血压,而这并不一定代表健康问题。

然而,如果长期低血压伴随着头晕、昏厥、虚弱、疲劳、集中精神困难、冷汗等症状,就应该寻求医生的建议。这些症状可能是低血压引起的,需要进一步的评估以确定是否存在任何潜在的健康问题,并能够提供更具体的指导。

问药

周志辉/每天须喝2公升水?感口渴就喝水 无需过于形式化

问:听人说每天要喝大约2000cc的白开水,我的问题是,如果每天我喝的是500cc的巧克力饮料,加上500cc的咖啡或者牛奶,再加上900cc的中国茶或者英国茶,还有晚上的100cc汤,是否等于大约2000cc的白开水了?

答:关于一天应该喝多少水的问题,一直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说法和迷思,有人主张每天应该饮用6杯水,也有人相信要喝8杯水或更多才对,又或是认为应根据个人体重来决定饮水量等。

实际上,每日所需的饮水量在科学上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数值,而是取决于个人年龄、健康状况、性别、活动量、外在环境条件(如温湿度)以及一日三餐的饮食内容。口渴是身体脱水的讯号,因此当感到口渴时就应该适量补充水分,不必过度担心或限制自己应喝多少水。

一般建议每日摄取水量大约介于2000到3000毫升之间,其中包括了饮食中所摄取的水分,例如茶饮、或餐点中的汤品等。需注意的是,有些饮品像是茶和咖啡中的茶碱和咖啡因等成分,具有利尿的效果,因此在饮用这类饮品后,可能需要补充额外的水分来补足因排尿所损失的水分,简单的判断原则是看自己是否感到口渴,根据身体的需求来补充水分。

问药

林仁吉/乳癌骨转移 放疗打补骨针减骨折风险

问:我是乳腺癌末期患者,医生在最新正电子扫描(PET Scan)中,发现我的嵴椎骨T2至T3的位置出现骨转移,需要打补骨针和放疗5次,他提醒我需要预防病理性骨折。请问什么是病理性骨折?如何预防肿瘤相关的病理性骨折?

答:病理性骨折是由于骨骼被肿瘤侵蚀或骨折点附近的肿瘤破坏骨骼结构而引起的骨折。相比其他器官转移,骨转移具有其独特结构和病理性,其中以溶骨性破坏是主要特征。在临床上,患者通常表现为局部疼痛、关节和肢体局部出现肿块和肿胀、病理性骨折或变形。由于神经和血管受到压迫,患者可能在肢体远端感到麻木。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肿瘤转移如果发生于嵴柱,且发现时尚未发生病理性骨折和神经损害,医生会根据原发病灶的性质予以不同的且对于该肿瘤最敏感的治疗方法,如外科干预、局部放疗、药物化疗等治疗手段。

问药

周志辉/十谷米能否天天吃?肠胃不好应酌量食用

问:十谷米的纤维含量比一般白米来的更高,多吃可以帮助消化,那我可以把十谷米取代白米天天食用吗?

答:近年来在健康饮食的趋势下,不少人在会食用十谷米等高纤谷物。所谓十谷即是包括了多种谷物,成分通常有糙米、荞麦、小麦、小米、薏仁、红扁豆、燕麦、麦片、洋薏仁或黑糯米等谷物,并大多依照等分量混合而成,有些品种甚至会超过10种谷物,是一种低热量低蛋白的谷物食品;相对而言,白米因去除胚芽和米糠,仅保留白色胚乳的部分,每百克白米只有0.7克左右的膳食纤维,其营养价值也相对较十谷米低。

市售的十谷米产品很多,每种产品的谷物组合各有不同,多样化的谷物组合能提供更丰富且多样化的营养和膳食纤维,其膳食纤维及维生素B群等的含量通常较白米丰富。举其中的小米为例,小米的热量与白米相当,但其纤维含量则较为丰富,每百克的小米中就含有大约8.5克的膳食纤维,是白米饭的12倍,还富含铜、磷、锰、镁等微量元素。然而,各种十谷米中具体的膳食纤维含量仍会因个别产品或谷物的组合而有所差异。

问药

萧文雄/走马箭祛风湿强筋骨

问:据说走马剑草药可以清洗血管,想请问如何煮成药呢?

答:走马箭(Chinese Elder)是一种民间草药,非中药。它有许多别名,如蒴翟(shuò zhái)、走马风、蒴藿根、陆英根、接骨木、排风藤、七叶根、掌落根等。

由于异名众多,我们特别介绍忍冬科(Caprifoliaceae)植物蒴藋(shuò diào)植物的拉丁学名Sambucus chinensis Lindl。

主要入药部分是根,可在潮湿的郊外地区采集。它的性质平和,味道咸,有猫屎的气味。它具有酸、温、有毒的特性。

忍冬科属植物的大部分果实都含微毒,但经烹煮后毒性会被破坏;根茎亦然,通常会导致肠胃不适。

走马箭的活性成分包括黄酮类、酚性成分、鞣质、糖类、氯原酸等。在中医里,它属于祛风湿药下的祛风湿强筋骨药。

网上分享的煮法中,只需将大约二两走马箭加入适量清水进行煎煮,即可饮用。它能起到止痛、去除酸软的功效,还可用于治疗跌打损伤、骨折等症。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