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营养

【肠躁症系列二之二】低FODMAP 保健品 草药 身心灵疗法 多管齐下安抚躁动肠道

医句话:
研究发现,低腹敏饮食法可以有效缓解肠躁症所带来的症状。采纳低腹敏饮食法须按部就班,不可操之过急,同时食物的选择及分量也须谨慎,建议可咨询饮食治疗师列出清单,以避免发生诸如限制过多或对食物反应出现变化等不适问题。


“在谈及大肠激躁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也就是俗称的肠躁症时,低腹敏饮食法(Low FODMAP Diet)或简称FODMAP饮食也常被提及,那到底什么是FODMAP?包括哪些食物?遵循低FODMAP有风险吗?如营养不良(malnutrition)或食物焦虑(food anxiety)等,或者是如何重新引入FODMAP?以及如何控制IBS发作等,这些都是常被提及的问题。

无法被分解吸收的短链碳水

问医

李润强/医生确诊须换关节 应听从建议 单靠保健品难逆转

问:你好。我去看专科医生,说要置换膝关节,但我不想动手术(怕痛),于是寻找其他疗法。

经过朋友的介绍,选了一款水解胶原蛋白的产品服用,说是能刺激体内胶原蛋白的生产,能修复关节骨骼及活化皮肤等等的功效。至今已服用了4个月,走路没有痛了,但不能走超过一个小时,不然还是会痛,但又不像以前那么痛。
后来又买了胶原蛋白肽(collagen peptide)来服用(只服用3个星期),也是说能修复膝关节的。想说双管齐下会好得更快。请问:

Q1: 服用水解胶原蛋白和蛋白肽真的能修复骨关节吗?因为我服用4个月后就不痛了,是不是修复了所以不痛了?

Q2: 打算再服用多几个月,明年再去找专科照X光看骨关节是否已修复,那就不用受开刀之痛苦,不知我这想法会太天真吗?
谢谢。

 

问药

陈诗欣/NAC加ALA 有望缩小子宫肌腺瘤?

问:服用保健品N-乙醯半胱胺酸(N-acetylcysteine,NAC)和α-亚麻酸(ALA)是否可以缩小子宫肌腺瘤(adenomyoma)或异位血块瘤??可以令它凋亡吗?如果有效,该如何服用?还有什么保健品对子宫肌腺瘤有效?

答:目前关于NAC和ALA对于子宫肌腺瘤或子宫肌腺病(adenomyosis)的研究并不充分,因此不能确切地说它们对于这些疾病的治疗是否有效。这两种化合物通常被研究与一些抗氧化和抗炎作用相关的疾病。

2018年曾有项研究结合NAC 600mg、ALA 200mg、凤梨酵素(bromelain)25mg和锌10mg, 结合服用有明显的效果,建议NAC可以减轻子宫肌腺病带来的疼痛,减轻炎症以及缩小肌腺瘤,但完全凋亡仅是个案,因此它们对特定妇科问题的疗效尚未得到充分验证。

对于子宫肌腺病的治疗,一般来说,医生可能会采取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或是保守疗法(如疼痛管理、改善生活方式和有效的应对压力等)。建议在考虑使用任何保健品或补充剂时,患者应该与主治医生进行详细的讨论,以确保选择的方法不会与其他治疗方案相冲突,并且在整体上是安全的。

 

饮食营养

为何服药后尿酸居高不下? 药物为辅生活干预才是王道  

林:林乐祥
张:张森宇

问1.请问尿酸迷思有哪些呢?
林:以下是5种针对尿酸常见的迷思:
迷思1:尿酸仅与痛风有关,如果没有痛风问题就无须关注?
尽管高尿酸水平不一定会导致痛风,但痛风患者通常存在尿酸偏高的问题,这主要是由尿酸盐结晶形成所致。然而,高尿酸不仅增加了患痛风的风险,还与其他健康问题密切相关,如肾衰竭、肾结石、心血管疾病以及慢性疾病,包括糖尿病和高胆固醇等。

因此,患有高尿酸的患者不应仅因为没有痛风问题而忽视病情管理,因为除了痛风,还存在许多其他潜在的健康风险。无论是否患有痛风,只要尿酸水平偏高,都需要通过改善饮食和生活习惯来降低尿酸水平,并遵循医生和饮食治疗师的指导。

饮食营养

肾衰竭乱补是大忌 “进补”与否 从验血报告开始 

问:肾脏病患在超市购买食物的时候需要留意什么?在家里烹调又有什么贴士?

刘怀友:患者在做出任何饮食调整前,应咨询医生和饮食治疗师。饮食治疗师会针对病患肾衰竭的阶段和其他身体情况,如糖尿病、三高然后制定出一份客制化的饮食计划。 他们会针对患者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钾、钠及磷的摄取量做出调整。除了控制饮食之外,在家自行检测血压和血糖,定期做肾脏健康检查,都可以避免或延缓病情的恶化。

到超市选购食物时可以用这个饮食攻略,即学会阅读营养标签和成分清单。有“较健康选择”标识(Healthier Choice Logo)的食品不一定适合每一个慢性肾病患。“较健康选择”标识的意思是该食品相比其他同类型的食品中是较为健康的选择而已。所以该产品的蛋白质、磷、钾或钠含量有可能过高,不一定适合每一位肾脏病患食用。

学会阅读营养标签和成分清单可以有效避免某些关键营养素摄取超标的问题。例子:在成分表含有钠、钾、磷的相关的添加剂都需要被留意,询问你的饮食治疗师以确认该加工食物是否适合你。

 

饮食营养

保健品怎样吃才有效?过量危险吗? 超出剂量小心肝肾衰竭 

问:营养师/饮食治疗师可否取代医生?医生可否取代营养师呢?

陈燕霓、张爱滟:两者是不一样的专业,不能相互取代。其实在医生的专业训练中,营养学只是占据非常小的一部分而已。

正确的观念应该是预防胜于治疗。我们应该在无病无痛的时候尽早向营养师学习如何预防慢性疾病。若生病了,除了咨询医生和按时吃药,我们还可以配合饮食治疗师给出的建议改变现有的不良饮食及生活习惯。千万不要只相信吃药就不用改变饮食的做法或跟随一些由非正规的营养师推介的极端饮食法。

在我国从2022年开始,饮食治疗师和营养师都需要注册《专职医疗法令》(第774号法案)(Allied Health Profession Act,AHP Act,774Act) 以获得执业证书。为了保护民众的权益,民众在咨询饮食治疗师或营养师时,都可以要求他们出示执业证书以确保获得的营养资讯是正确无误的 。

预防慢性疾病

饮食营养

药食同源?天天吃有补益? 别小看食物 吃错毁药效

问:有一句话,叫“药食同源”─那食物可以取代药物吗?还是只是保健品?病发以后,还可以靠吃食物来做治疗吗?

萧文雄:“药食同源”的概念来自于中医理论,中医理论认为许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药物。如今人们滥用药物,药食同源的理论的确很好听,但其概念需要有更多的科学论证。若我们参考“药食同源”表,你会发现有些食物是每天能吃的,如黄姜、胡椒、山药、芝麻等。这些药性不强的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适量摄取。一些药性较强的则需要咨询专业人士的意见才服用,如田七和当归。

我们对读者的建议是,即使是“药食同源”的食物,如人参和当归,也不建议在没有咨询专业人士的情况下服用。例子如甘草有益则长期泡茶喝。实际上久服甘草可导致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所以不适合长期大量服用。作为补药之首的人参,如没有气虚的病症而随便服用,是不适宜的。如果本身就很壮实,或者有实证、热证的人吃了,便会造成补过了,引起“上火”的症状。

我们都知道,“是药三分毒”,既然是药,就一定会有不良反应,滥用一样会导致“药源性疾病”。所以,不能拿药食同源的保健品或药材当做一日三餐。

问药

周志辉/从小不爱吃蔬果 单靠保健品可行吗?

问:我今年27岁,从小学就不吃蔬菜及水果。想请问如果长期没有吃蔬菜水果,单靠辅助品,会对我的身体造成什么影响呢?

答:很多儿童都有偏食的行为,对食用蔬菜水果会显得抗拒。相对而言,在日常饮食上就可能会较为偏重肉类食物。有些儿童即使愿意吃蔬果,也会有挑食的行为,比较厌恶某些特定的蔬果(如苦瓜、青椒等)。

事实上,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不喜欢的食物,但一般在成长过程中会逐渐对本来厌恶食物有较广的接受度,挑食行为也会阶段性的获得改善,然而,读者到了成年后仍对各种蔬果显得抗拒,对营养摄取、肠道和整体的健康都会造成潜在的风险。

蔬果中主要的营养素有维生素A、B群、C和K,以及钾、钙、镁、铁等矿物质,还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和植化素(如叶黄素、胡萝卜素、茄红素等)。若蔬果摄取不足时,虽然可以透过综合型维生素或矿物质等营养品补足营养素,但仍无法完全取代一般均衡饮食中各种蔬果所带来的好处,尤其是膳食纤维。在临床上,若饮食中长期少菜多肉,缺乏充足的膳食纤维,加上膳食中相对较高的饱和脂肪和热量,也会容易造成肥胖、便秘及罹患代谢症候群,并引发糖尿病、高血压及高血脂等慢性疾病,甚至导致肠道菌相失衡增加肠道病变的风险。

问药

周志辉/吃营养品后出现红痒肿 或身体在求救 应马上停服

问:很多直销营养产品都说,吃了这个产品,会有好转反应是正常的,是在净化身体;若出现副作用,比如便秘就是在吸收产品,咳痰就是把体内的痰一次排掉,头痛就是头部血液循环不好等。出现副作用时,更应该坚持继续吃,过了两三周就会好了。请问医学上或营养学上是否有好转反应这一说?是否熬过这过渡期就是好转反应了?另外,在马来西亚卫生部网站有认证的直销产品,是否就可放心使用?

答:基本上,医学上或营养学上并无好转反应的说法。坊间流传所谓的好转反应,并无正式的科学定义,且各界对此往往会有一套自己的说法。有些人认为这是体内毒素排出的过程之一;有人也认为这是身体的自愈功能发生作用时的一些健康反应;有人则相信这是产品正在起作用,将之视作改善体质的信号。

虽然很多人会认为这些反应只是暂时性,没有将之视作产品的副作用来立即处理,但如果身体在吃了某些产品后出现红疹、瘙痒、肿胀等反应,其实已显示身体的防御机制被启动,更代表了这些产品可能并不适合自己,应小心的将这些症状视作身体的求救讯号,在未经医生诊断身体是否出问题之前,建议应该赶快停止服用,千万别轻忽而赔上了宝贵的健康。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