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不用眼镜?白内障要等熟? 眼睛没坏 观念先坏!破解迷思护视力
医句话:
视力模糊只是老化现象?视力正常就代表眼睛绝对健康?只有老年人才会罹患眼疾?坊间流传不少关于近视、老花、白内障、青光眼等的常见误解。破解迷思、看清真相,才能给予灵魂之窗最大的守护。
“ 许多人认为视力模糊只是自然老化的现象。确实,随着年龄增长,视力可能会有所改变,但视力模糊并不一定单纯由老化所致,也可能是某些眼疾,甚至全身性疾病的警讯。
视力模糊有时可能只是屈光不正的表现,如近视、远视或散光,这些情况大多可以透过佩戴眼镜改善。然而,也有不少情况与更严重的眼部疾病有关,如青光眼、白内障、黄斑部病变、视网膜病变或干眼症等。
此外,视力模糊也可能与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或环境因素有关。有时则可能是暂时性的因素所致,如长时间使用电脑造成的视觉疲劳、药物副作用,或眼部感染等,皆可能导致视力变化。
部分眼疾可早发 惟常遭忽视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一般被认为是老年人才会罹患的眼疾,在特定因素影响下,也可能于年轻时期提早发病。然而,年轻族群往往自认视力良好,更容易忽视这些早期征兆。
以白内障为例,虽然发病年龄多为50岁以上,但部分个案可出现在中年甚至青少年。白内障也可能是先天性的,通常在出生或儿童时期能被发现。此外,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及甲状腺功能异常也可能导致早发性白内障。
青光眼同样可能出现在任何年龄层,例如青少年型青光眼即可能在年轻时期发生。因此,有家族病史者应特别留意。一些眼部疾病,如葡萄膜炎,也会提高青光眼的风险。
有些人误以为只要眼压正常,就代表没有青光眼风险。然而,单凭眼压无法完全排除青光眼的可能性。
一般而言,眼压低于21mmHg被视为正常范围,但仍有部分患者即使眼压正常,也可能出现视神经损伤或视野缺损。尤其在亚洲族群中,正常眼压型青光眼的比例更高。
有些患者在青光眼的早期阶段,视神经已经开始受损,但眼压检测可能仍显示正常。此外,如果眼角膜较薄,仪器检测到的眼压可能会比实际眼压低,又可能造成漏诊。
卫部规定糖友每年查眼
其他风险因子,包括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眼部外伤(如运动伤害)、高度近视(600度以上),以及长期使用类固醇等,均可能促使白内障或青光眼提早发病。
糖尿病会加速晶体蛋白的变化过程,增加白内障的风险;同时也会影响眼内液体的循环,导致眼压升高,从而增加青光眼的风险。更重要的是,糖尿病还可能引起视网膜病变。因此,卫生部规定糖尿病患每年接受一次眼科检查,以便早期发现与治疗。
年纪大了 近视自然好转?
对于眼睛健康,许多人存在一些常见的迷思。例如,有人认为年纪大了近视就会改善;也有人相信有了近视就不会有老花眼。然而,这些说法并不正确。
事实上,随着年龄增长,近视并不会自然好转。不过,年龄增加确实有助于降低近视发生的风险,或减缓已有的近视恶化速度。这是因为眼球的眼轴在成长阶段会持续增长,而进入成年后便会停止增长,因此近视度数在成年后一般变化不大,直到开始出现白内障。然而,若过度近距离用眼,近视仍有可能加深。
而老花眼与近视是两回事。即使已有近视,仍可能出现老花眼的问题。只是由于屈光状况的关系,近视度数会‘中和’老花,使得在看近物时不需戴老花眼镜,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没有老花眼。
多焦点眼镜 看远看近皆行
举例来说,一位同时有近视与老花的人,在看近物时,可能不戴老花眼镜也能看清楚。但若他所佩戴的是一般单焦点(monofocal)近视眼镜,戴上眼镜后可能会出现‘看远清楚、看近模糊’的情况,必须脱下眼镜才能阅读近距离内容。
若这类患者日常需长时间进行近距离活动,例如使用手机或电脑,就得反复摘戴眼镜,对生活造成一定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可考虑佩戴多焦点(multifocal)眼镜,以同时满足远距与近距的视觉需求,更符合日常工作与生活所需。
不戴眼镜近视能减?
有些人认为,长期佩戴眼镜会让眼睛产生依赖,使近视无法改善,甚至相信不戴眼镜反而可能让近视度数下降。其实,这是一种常见的误解。
事实上,不戴眼镜不但不会改善近视,反而可能因视力长期模糊而导致视觉疲劳,进一步加速近视恶化,尤其对于仍处于发育期、眼轴还在增长的儿童与青少年来说更为明显。
即使是成年人,若长时间不戴所需的近视眼镜,也可能出现头痛、眼干、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甚至影响日常生活,例如开车或运动时的安全。
矫视手术是唯一选项
近视成因主要是眼轴过长,或角膜的屈光力过强,导致光线无法正确聚焦在视网膜上。这些物理构造(如眼轴长度或角膜弧度)无法自然逆转,因此近视也不会自行改善。事实上,目前能改善近视的方法,是接受矫正手术。
有些人可能发现自己的近视度数似乎减少,这往往是因为先前视力检查时出现了‘假性近视’,即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导致肌肉紧绷,进而影响视力检查结果。

眼科、白内障与屈光外科顾问
现成老花眼镜能戴吗?
市面上有许多现成的老花眼镜,那么这些眼镜是否可以安全佩戴呢?其实,在某些情况下是可以的。例如,当双眼度数相近,或老花程度较轻(250度以下)时,通常使用现成的老花眼镜是安全的。
反之,若双眼的老花度数有差异,或度数较高,再加上本身有其他眼部问题,例如散光、白内障或视网膜病变等,佩戴这类眼镜时可能会出现视觉不适。此外,这类老花眼镜仅适合偶尔、短时间使用。如果需要长时间使用,例如整天在电脑前工作,则不建议长期依赖现成的老花眼镜。
若使用后出现头痛、头晕或眼睛疲劳等情况,很可能是因度数不合所引起。此时,还是建议接受专业眼科检查,并佩戴度数准确、量身订制的老花眼镜会更为合适。
针孔眼镜改善视力 只属短暂
另外,市面上也有一种针孔眼镜(pinhole glasses),又称小孔眼镜,这些眼镜是否能改善近视或老花呢?实际上,这类产品的效果只是暂时性的。
针孔眼镜的原理是透过缩小入眼光线的路径,减少光线散射,使光线更集中地聚焦于视网膜上,从而暂时提高视觉清晰度,这种现象称为‘针孔效应’(pinhole effect)。然而,它也会造成视野变窄、变暗。
对于近视、远视或散光等屈光不正问题,针孔眼镜只能在佩戴时暂时改善视力,一旦取下效果即消失。可以说,它只是一个假象,而并不是一个逆转视力的治疗方案。
白内障“熟透”才能摘除?
对于白内障,仍有不少人相信必须等到‘熟了’才能进行手术。所谓‘熟’,是指白内障已经完全变白、变硬,视力几乎丧失的情况。不过,这样的观念已过时,并不正确。
过去由于医疗技术尚不成熟,常采用白内障囊外摘除手术(Extracapsular Cataract Extraction,ECCE),须等到白内障‘熟透’,才较容易将整颗水晶体完整取出。这类手术切口较大,术后需缝线与拆线,恢复期长,也容易产生术后散光等并发症。
影响生活即可手术
而现今的白内障手术多采用超声波晶体乳化术(phacoemulsification),利用超声波将白内障震碎并吸出,切口小于3毫米,恢复也更快。因此,并不需要等到白内障‘成熟’才能进行手术。
只要白内障已影响到日常生活,例如开车视线模糊、夜间视力变差等,就可以考虑接受手术。尽管技术早已进步,仍有不少人对此存有误解,误以为必须‘熟透’才可治疗。
白内障术后会再长?
白内障会复发吗?许多人担心白内障手术后会‘再长出来’,但事实上,白内障摘除后是不会复发的。
白内障是人体原本的晶状体因自然老化而变得混浊,就像鸡蛋煮熟后变白一样,是一种不可逆的过程。手术会将混浊的天然晶体取出,并植入人工晶体,因此原本的白内障不会‘再长回来’。
后囊混浊非复发
那为什么有些人手术后视力清晰一段时间,又变得模糊,甚至误以为白内障复发?这通常是发生了一种称为后囊混浊(Posterior Capsule Opacification,PCO)的情况。
手术时会保留晶体的囊袋,随着时间推移,残留在囊袋的晶体上皮细胞在后囊膜上增殖、分化和迁移,导致视力再次模糊。PCO通常会在手术后几个月或几年内发生,但并非每位患者都会出现,也不一定会影响双眼。
庆幸的是,这种情况可以透过简单的激光来清洗囊袋,过程只需两三分钟,且只是一次性治疗就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让视力恢复正常。
视力好不等于眼睛好
前面提到视力模糊不容忽视,那么要是视力清晰、也没有任何不适,是否就代表眼睛绝对健康呢?其实未必。许多眼疾在早期并不会影响视力,甚至可能没有明显症状。
以青光眼为例,尤其是开角型青光眼,早期毫无症状,视力也可能维持正常。然而,潜在的病变却可能早已在无声无息中对视神经造成损伤。患者往往等到病情进展至晚期,出现视野变窄等症状时,才惊觉已罹患青光眼。
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病变也是如此。即使早期已有少量出血点,视力仍可能维持正常,等到病情恶化、出血加剧时,视力才开始出现模糊,这是病程可能已进展到晚期。
高危群宜定期验眼
这些患者因自觉视力良好,根本不会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更遑论主动就医。即使部分人在早期已出现轻微的视力下降,但因日常主要以双眼视物,即使其中一只眼睛出现问题,也不易被察觉。
另一些眼疾,如视网膜裂孔或视网膜脱落,在初期视力同样维持正常,但往往会出现一些前兆,如突然看见闪光、大量飞蚊,或视野中出现局部阴影等异常现象。
总括而言,不论是视力模糊,或其他眼部异常症状皆不可轻忽。即便视力良好,若属高风险族群,仍建议定期接受眼科检查,以便及早发现潜在问题,把握黄金治疗时机,保护视力健康。”
【实体眼科医学论坛预告】
许旖旎医生将会联同眼科高级顾问蔡凯隽医生、眼科顾问陈在丽医生及戴碧玉医生,于5月17日(周六)下午2点,在八打灵再也星洲日报总社B2礼堂主讲“破解眼疾迷思;白内障青光眼,AI助攻变高清”。读者也可透过医识力脸书(www.facebook.com/easily.sinchew/)及医识力优管(https://www.youtube.com/@sinchewhealthcare9490)收看论坛直播。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