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保健

忘记东西放哪儿,怀疑我偷她东西!

照顾者:谢云英/58岁(女儿)
失智者:谢妈妈/87岁(母亲)
照护心得:照护者最重要是具备爱心和耐心,因为情绪会牵动病人,所以要保持开心。

“我的妈妈以前是个典型的家庭主妇,一手包办家务,非常勤劳,性格开朗。在她大约60岁时开始,突然出现种种异常行为,突然很担心外面的尘埃会飘入屋内,所以总是把整间房屋的窗户都关得紧紧的,还有很怕生活有任何改变。

妈妈很健壮,烹饪了得,七八十岁都时常在家煮饭,但她有时候会突然忘了自己吃饭了没有。

当时我和家人都以为是妈妈年老了,这些情况都是正常的,所以不以为意。

直到妈妈大约84岁那年,不慎跌倒被送入医院,医生检查脑部时才发现妈妈已经患有第二期的阿兹海默症。庆幸的是,第二期的程度仍不算很严重。

我和弟弟对阿兹海默症是什么疾病一概不知,都是通过网络了解有关阿海默症的资料、照顾者又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神经科专科医生建议我们把妈妈送入阿兹海默症基金会的日间照护中心,每个星期一至星期五她都会在那里活动,有专业的照护员照顾。我在蒲种13英里上班,我弟弟则在八打灵再也工作,我们俩都会轮流载送和接送。

银发保健

一对淘气古怪活宝,全家跟着团团转!

家有失智病人如何照顾?《医识力》新系列,让过来人和你分享,如何照顾患有失智症的长者。

照顾者:罗翠莲/58岁(女儿)
失智者:屈顺琼/80岁(母亲)罗宽88岁(父亲)
照护心得:病人在闹情绪时,最好的方法是转移他们的注意力。

在一个家庭里,有个家人患失智症已经不得了。对于双亲都是失智长者,那会是怎样的情景?

对患有失智症的80岁老太太屈顺琼的家人来说,家有这类病人是一种耐心培养和情绪控制的重大考验,因要照顾一个性格变得难于捉摸及警惕性极高的长者,每个不同阶段病情的状况都会有令他们刻骨铭心的感受。

如果单看屈顺琼的外表,不会觉得像有老人痴呆症病人,反而像是鬼马又好玩的老顽童;跟她相处及照顾她起居生活的家人,却被她的“古怪”性格搞得团团转,因为她不止有小孩般的淘气情绪,还有成人的古灵精怪,以及一些反常的举动及不可理谕的要求,令照顾她的家人一点都不敢松懈下来。

她偶尔会找一些东西来收藏起来,比如锁匙、鞋子和假牙等,让家人怎么找都找不到。

银发保健

照顾父亲累积经验·发心投入服务行列

老人失智症支援会槟州分会主席陈耀锋于2010年听了失智症讲座觉得父亲有失智症问题,经过医生诊断证明父亲患上失智症,过后他体会到失智症病人和亲人的可怜处境,遂发心投入这个服务社会行列。

多年的照顾父亲和给予其他病患家属意见的经验,陈耀锋列举各种经验之谈供参考。

失智症病人行为异常,失忆问题会严重至连亲生儿女也不认识的六亲不认地步。病人小便失禁,在外会随地小便,令家人感到难堪。

这是因为病人的脑部萎缩,神经不能良好的传达讯号,以致身体器官失去控制,由于记忆发生问题,独自出门可能会失踪。

病人也会一反常态,变得脾气暴躁,不但会暴粗骂人,还动手打人。

类似种种异于常人的情况下,最好是由病人信任并带来安全感的家人照顾病人。

到了最后,病人可能连吞咽都成为问题,每一餐都要由人喂食,至于严重的六亲不认失智,可能仍能够活多一两年,可见看护的家人是多么的痛苦。

看护失智症病人饱受病人折磨,一切的付出可能换来其他亲人的误会。

比如,一名老母亲明明吃饱了,却向上门探访的亲友投诉还没有吃饭,不明就里者还以为她遭受虐待。

银发保健

失智症系列(五)·重度患者可享残障人士福利

在非政府组织方面,马来西亚帕金森症协会与马来西亚阿兹海默症基金会,帮助病人及家属,提供各种后援帮助如物理治疗及心理谘询,与病人家属互相扶持,一起面对这个老人病。

其中帕金森协会还成功的把重症的帕金森症病人,列入残疾人士类别当中,让病人可以得到更多帮助。

失智症(Dementia),也称痴呆症,是脑部疾病的其中一类,导致患者思考能力和记忆力长期并逐渐地退化,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功能,但个人意识却不会受到影响最常见的失智症类型是阿兹海默症,其次就是帕金森症,是两大老年神经退化性疾病。

在我国的医药制度下,严格来说,失智症老人的医药福利是有受到照顾,60岁以上的病人到政府医院诊治,基本上是免费的,如其他疾病一样,只需要付登记费,病人就可以获得标准药物(不包括新药或特效药),只是需要漫长的等待时间。

相对之下,若病人到私人医院求医,同样的医生谘询与医药,一次会诊及药费动辄就需要500至1000令吉,所以只要不怕等待,病人可以以非常廉宜的价格得到医治。

银发保健

失智症系列(四)·抗老化大作战·饮食疗法有效吗?

失智症(dementia)是大家要严正以待的课题。近年全球每年失智症的新增案例就有千万人之多,患病人口快速增加,问题越来越严峻。

老化是大家总有一天都要面对的历程,科学上对老化的解释虽然很多,例如:基因突变、端粒体缩短或氧化伤害等观点,不过,目前科学界对老化的成因所知有限,而脑部神经网络之复杂又远远超出现阶段科学的理解范围,仍有太多未解之谜。

Q1.人老了一定会有失智症吗?

失智症属于一种症候群,患者在记忆、思考或其他认知功能都出现退化,病人在语言、运算、专注力、判断力、空间感或肌肉活动能力等都逐渐衰退,无法好好走路、容易跌倒,甚至会出现情绪失调或妄想、幻觉等症状,最后只能完全仰赖他人照护,而丧失记忆是失智症最常见的症状。

银发保健

记忆不好,却爱往外跑!

家有失智病人如何照顾?《医识力》新系列,让过来人和你分享,如何照顾患有失智症的长者。

照顾者:沈玉娇(73岁/太太)

失智者:刘佳(74岁/先生)

照护心得:要有耐心及细心,有时需根据情况顺应他的要求。

沈玉娇说,丈夫刘佳(74岁)于去年因心脏跳得慢,导致记忆力受损,一度严重得连孩子媳妇也不认得,但在家人细心照料和药物的调理下,情况已渐渐好转。

她说,心脏问题影响丈夫的记忆力,甚至认不出儿子媳妇,把儿子当成朋友,媳妇还要对他说:“阿爸,我是你的媳妇。”让大家啼笑皆非。

“别看他虽然记忆力衰退,但他可是徒步高手,整天老爱往外跑,走起路来也健步如飞,连我和孩子也拿他没辙!幸好这里是小地方,村民们都认识,不怕他不认得路回家。”

她说,家人都无法阻拦丈夫外出,只好顺他的意,他爱走就让他走,就当是运动。不过,为了安全起见,则全面禁止他骑摩哆车。

银发保健

失智症系列(三)·长者跌倒要人命·照顾父母一定要防跌!

失智症老人越怕跌倒就越容易跌倒!

无论是生理或心理障碍,都是失智者最恐惧的活动障碍,但如果善用辅助仪器,加上家人的爱心、耐性与帮助,患者是可以克服跌倒障碍,从而更勇敢跨出一步,多出外活动、常运动让身体机能更好,延缓疾病恶化速度。

阿兹海默症是导致老人失智的其中一种神经退化疾病。日常生活中最令家属和患者感到害怕的事就是跌倒,所以无论走路、进出厕所、起床等都显得战战兢兢,更别说要他们运动或活动。

然而,病人最需要的就是运动,以维持身体机能,动得越少,机能与肌肉就会萎缩得更快,所以家人必须帮病人克服跌倒恐惧症,让病人愿意“动”起来。

失智症老人跌倒的风险因素包括年纪、过去跌倒阴影、视力欠佳、肌肉无力、步行辅助工具不当、药物影响等,令患者举步艰难。

见过一天跌倒5次

老人跌倒后果可以非常严重,最常见的就是髋骨骨折及髋部骨密度低的问题。所以在鼓励患者运动前,必须先知道他们害怕的原因,才能帮助他们消除恐惧。

银发保健

跨州照顾好友·帮她改善记忆

家有失智病人如何照顾?《医识力》新系列,让过来人和你分享,如何照顾患有失智症的长者。

照顾者:刘雪黎

失智者:吕亚兰(77岁)

关系:好友

照护心得:“失智老人也有尊严的,在照顾他们之余,也应该走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投其所好,最重要的是,不要用异样眼光看待他们!”

彭亨州直凉三娘善心老人院义工刘雪黎,过去曾是特殊学院的老师,对照顾失智者有一些心得,而她之所以到直凉这间老人院服务,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为照顾在多年前入住该院的失智友人吕亚兰。

银发保健

难以接受,她已忘了我是谁!

照顾者:陈美燕(59岁/女儿)
失智者:林秀英(88岁/母亲)
照护心得:照顾失智老人,耐心很重要。顺着她的意思,没必要唱反调,或急着纠正老人的错误,这样反而会适得其反。

家有失智症老人,是不幸吗?照顾失智症老人不简单,60岁的陈美燕,2年前发现母亲林秀英患上失智症,让她与家人,特别是轮流照顾母亲的二嫂顿时不知所措,但毕竟是自己的母亲,她毅然接受母亲患上失智症的事实,继续照顾母亲。

她表示,母亲今年88岁,两年前患上失智症时已86高龄。初时,她没有留意到这情况,直到母亲经常乱说话。

“母亲在家中看到我丈夫时,错把他当成自己的丈夫叫唤,这时,我开始怀疑母亲有问题,接下来,我也发现她经常乱说话,一时说屋内有人,吃饱了又说没吃肚子饿,而且晚上也难入眠,更让我相信母亲出状况了。”

银发保健

作为伴侣,生活作息 配合他改变!

家有失智病人如何照顾?《医识力》新系列,让过来人和你分享,如何照顾患有失智症的长者。

照顾者:江秀珠(59岁/太太)

失智者:卡罗(73岁/先生)

照护心得:照顾失智症的病人并不是很大的挑战,关键在于照顾者要很有耐心!

我先生卡罗是澳籍的大马公民,现年73岁的他于2015年2月确诊患上失智症,至今还是很活跃于户外运动。我不会阻止他做喜欢的事情,因为这样只会让他感到沮丧和失望。在我看来,照护者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作为伴侣,所以我的生活作息都要配合他而做出改变。

我们每星期都跑步,不能催他跑快点;若他做事行动很慢,也不能不耐烦地说‘我帮你做啦!’照护者必须要花时间与病人相处,他也感觉比较舒适。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