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疗法

走向客制化治疗 精神疾病 非吃药不可

医句话:

一谈及精神疾病治疗,一般人通常会浮现3个念头,那就是“见精神科医生一定要吃药”丶“一辈子都要吃药”以及“长期吃药一定伤肝伤肾”,因着这类迷思的存在,造成很多患者拒绝咨询医生,以致延误抢救,甚至造成病情恶化,实属可惜,其实针对精神疾病比如忧郁症而言,药物只是治疗方法中其中之一,尚有更多非药物治疗的方法,比如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丶家庭辅导(family therapy)丶认知行为治疗法(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及运动等,并非人人都须吃药才能痊愈。

轻度患者可不用药

成人健康

适当而非过度压力 让表现攻顶生活更达标

医句话:

很多时候一谈及压力,第一个出现的就是负面念头,其实这是对压力的误解。压力分为好的压力(eustress)以及不好的压力(distress),前者有几个性质如让人有动力丶可集中注意力丶可帮助提高表现;在个人的应对范围内,让人有期待或兴奋的感觉,同时是短期的。至于后者则是让人感到焦虑丶会降低表现;在个人的应对范围外丶会导致出现生理或心理问题(比如开始很容易生病或睡眠受影响),至于它的影响可能是短期亦可能是长期。

75%成人过去1个月 感重度压力

专题

压力并非精神病唯一元凶 须考量生理及性格因素

医句话:

背负压力过重过久会引发精神疾病,但其实除了压力之外,尚须有其他因素,比如生理或性格因素结合,才会形成精神疾病。此外,及早辨识病因,对于治疗至关紧要,否则就会本末倒置,甚至延误病情。
 

“你有压力 我有压力”

“2006年4月27日,互联网流传一宗巴士阿叔事件,片中主角巴士阿叔因不满电话的对话遭人打断,而在巴士上对一名青年破口大骂,双方对骂的画面被乘客摄下放上互联网。期间巴士阿叔一句‘你有压力,我有压力,为何要挑衅我呢?’,顿时爆红成了时代名句,尽管已时隔13年之久,但它仍是部分都市人的口头禅,也因此每当有自杀事件抑或一些与精神疾病有关的新闻报导时,压力彷佛就是一切的根源,但这并非百分百正确。

专题

网络成瘾如电子鸦片 难戒断 精神病风险高

医句话:
人类不应该被科技产品所束缚。现已有研究表明,过度使用网络会影响一个人的情绪,让他变得更消极,降低自尊心之余,也影响认知和专注能力。孤独者总盼着“网络社区”给他归属感,因为网络的使用是跨越国度和时区的,有着一种无边无际和全球团结的感觉,让他们觉得那是一个‘自由之家’,是可以逃避现实生活的地方。

51.3%孩童过度上网
“网络已然根深蒂固地成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但生活中是否真的有网络成瘾这回事,抑或只是人类对新奇事物感好奇而已?

韩国有5000万人口,其中80%的人口拥有智能手机,另有近10%的青少年(10至19岁)沉迷于网络。该国现已有超过百间的网络成瘾诊所,拥有超过500张病床,专门帮助成瘾者克服网络游戏成瘾(internet gaming addiction)。

成人健康

佳节慎饮杯中物 酒精成瘾祸害大

医句话:

临床上所见的酒精成瘾相当普遍,特别是在佳节期间,这些酒精中毒或成瘾者多数因为酒后车祸丶意外受伤等原因被送进急诊室。我们不应该因为农历新年或佳节的到来而放肆或给自己借口,因为酒精和毒品一样,成瘾后所引起的祸害很大。

不只成瘾还中毒

“成瘾的意思是指一个人花大多数的时间做重复性的强迫行为,即使这些行为已知可能造成不良后果的情形下,仍然被持续重复。

对某些事物成瘾的人会花越来越多的时间重复相同的行为,如果远离这些事物,可能会感到焦虑不安或情绪不瘾定。成瘾的事物可以是酒精成瘾丶毒品成瘾丶手机成瘾等。

成人健康

卫生部加强精神科培训 轻微忧郁症政府诊所可治疗

案例:
经过妻子的多番劝告,李先生终于愿意踏出求医的那一步。从一开始的闷闷不乐到长期失眠,到后来产生幻觉,甚至到前阵子突然想自杀,李先生意识到自己已经陷入严重的忧郁症阶段,于是在妻子的陪伴下前往医院挂精神科。

医生在详细了解情况后,决定先从行为治疗方面下手,安排他去辅导,并且要求家人给予支持,同时建议他多参加一些病友支援团体,从而帮助李先生走出忧郁症困扰。

每10人仅5人获治疗
“药物治疗丶心理治疗(如辅导)以及家人关怀是针对忧郁症常用的治疗手段,惟在全球以及大马忧郁症患者的治疗率仍少于50%(一些国家更少于10%),即每10名患者中只有5人获得治疗,另外的5位不管是轻微丶中度或严重都没人知道他们究竟怎样。

此外,面对那些不愿持续接受治疗的患者,如何说服他们继续治疗也是精神科医生的棘手问题之一。治疗忧郁症可说是一场长远抗战,必须医生丶患者以及家人的配合才能奏效。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