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疲惫应被看见 “希望之环”关爱精神病照护者
医句话:
“希望之环”采用照护者培训概念,让照护者能够从支持小组中获益,通过其他专家或曾有相似经验的照护者提供强大的情感支持和正确资讯。目前,我们已经成立了一个由120名培训师组成的专业团队,并培训4000名照护者,通过此结构将有效地接触大约2万名家庭成员和精神病患,从而为照护者和患者带来生活改变。
“首先,我们必须厘清什么是精神疾病。我们的心理状态可分为良好精神健康、不良精神健康及精神疾病。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当一个人能够理解自己的身分,发挥所长为社会作出贡献,当遇到挑战能够一一克服,那这个人就处于良好精神健康或坚强的精神状态。
当一些人的精神得不到充分的心理治疗时,我们会以他们的情绪、想法、举止等观察,甚至会从他们的工作能力及社交圈子了解,其中包括朋友圈及家人,因此,当我们谈及精神疾病时,其疾病是由思维、情感、行为等的一系列各种症状组合而成,这也可称为一种综合症,所以,我们需要知道自己的心理状况处于哪个阶段,倾听自己的心声,才能谈及什么是精神疾病。
精神疾病的主要原因是大脑功能障碍,这可能是由于神经递质(即我们神经系统中的化学信使)分泌失衡、受伤、肿瘤或感染、压力或激素分泌异常导致的脑损伤。而且,如同其他医疗状况,病情程度可以从轻微到严重不等。
但是,若我们对精神疾病的意识低,忽略或不愿正视它,日复一日,这疾病将会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只有健康的心理状况才能让我们拥有更好的生活素质。
我们国人对精神疾病意识仍不高,对它一知半解,甚至不想面对它,因此一旦面对精神疾病就逃避它。举个例子,病患起初患上爱滋病时,都不愿面对它,这原理也用于精神疾病上,缺乏对精神疾病的了解会让我们不愿面对此疾病的危害,也让病患无法接受适当的治疗,这也是为何精神疾病存在各种迷思和误解,比如精神疾病是软弱的表现、无法治愈或精神疾病是因为他人或祖先犯错而导致的后果等。
精神病惊恐发作比心脏病更甚
甚至有人认为‘心脏病会致命,但精神疾病不会’,所以会将专注力及医药费用全集中于心脏病里,但我告诉你,一个精神病的惊恐发作会严重过心脏病病发,举例,有两个病患,A是心脏病患,B是精神病患,你觉得哪名病患会先去医院或诊所就医?答案是B,这因B病患的恐慌发作会让病患有即将死亡的错觉,因而会被送去医院就医,但A病患呢?A病患可能在某家餐厅品尝美食,即使有心脏病发的现象,A也会认为不适症状很快就会过去,因此哑忍而延误治疗。
精神疾病是一种可治疗的疾病。临床医生的早期检测、诊断和治疗,是患者取得更好预后和更快恢复的关键。另外,家人的参与及帮助、关心和支持患者的概念,也是我们实现目标的核心元素。
如果你发现家人或亲人的感受、行为、思维模式和整体生理健康发生变化,请将他转介至政府或私人医院的心理或精神健康科就医。
治疗期对于病患相当重要,如果治疗精神疾病是与其他疾病一起进行,问题是不大的,但最怕的是,治疗两种疾病在不同的时间点。其实,预防胜于治疗的原理不仅用于一般的疾病,也可用于精神疾病,所以,了解精神疾病的风险因素,可大大地减低患上精神疾病。只要提高国人的精神疾病意识,抛开疾病的偏见与迷思,多关心亲朋好友,这样患者才会勇于接受治疗,更可达到二级预防,避免病情恶化,犹如癌症一般,尽早诊断与治疗可减轻并发症与经济负担。”
“精神疾病的风险因素是由多种而非单一因素所诱发,比如与家人、配偶和朋友关系出问题,或孤独感、孤立感及遭受忽视。社会和环境因素也可能诱发精神疾病,其他可能性因素包括遗传、性格、长期面对巨大压力、创伤、虐待史、慢性疾病、不健康生活方式甚至滥用药物。荷尔蒙的快速下降也会让患者患上精神疾病,尤其是女性在生产后。
生活环境也可导致患者患上精神疾病,尤其是马来西亚在面对COVID-19疫情,更加重患者的精神负担。
照护者也需要了解精神病患的风险因素,只要了解其中,就可从中帮助他们,减轻症状,因此,照顾患者极具挑战性且充满负担,导致照护者心理压力日趋增加,所以催生了‘希望之环’(Circle of Hope)计划。
患者和照护者双方都会面对诸多挑战,而这项计划旨在为照护者提供支持,同时肯定每个照护者在照顾精神病患方面,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采用“照护者培训”概念
‘希望之环’计划背后的目标,本质上是通过支持和信息赋予权力。采用照护者培训概念,让照护者能够从支持小组中获益,通过其他专家或曾有相似经验的照护者提供强大的情感支持和正确资讯。
秉持三管齐下目标推行‘希望之环’,此计划包括了专业培训师小组,培训精神疾病照护者,同时关注这些照护者的生活状况。这将提升照护者对精神疾病的了解并赋予他们能力,以帮助及支持精神病患复建。它也提升照护者的基本倡导技能,让他们可以引导患者走上康复之路。
截至目前,我们已经成立了一个由120名培训师组成的专业团队,并培训4000名照护者。通过这个结构,‘希望之环’将有效地接触大约2万名家庭成员和精神病患,从而为照护者和患者带来生活改变。
‘希望之环’旨在解决精神病患对照护者家庭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围绕在财政、社会、心理和身体健康等问题。此全方位培训涵盖五大范畴,即了解精神疾病、精神疾病治疗、危机处理、关爱照护者和精神病的康复之路。
照护者将会获得指导以了解文化背景、精神疾病的迷思和误解、生物心理社会和精神相关知识、如何沟通、检测体征和症状以及到哪里寻求帮助、压力管理、放松技巧、预防复发、倡导以及如何帮助患者重返工作岗位等。”
“精神健康问题分别有精神障碍(psychiatric disorder)、情绪障碍(mood disorder)及焦虑障碍(anxiety disorder)。精神障碍也是最为常见,而思觉失调症(schizophrenia,旧称精神分裂症)也是最普遍。思觉失调症也是出现在电影或电视剧中最多的疾病,但是往往编剧做的功课不足,导致我们对这疾病有所偏见。
思觉失调 幻觉妄想频袭
思觉失调症的症状包括幻觉及妄想,思觉失调患者经常听到、看到、闻到或触摸到不存在的事物,所以患者会自言自语,这也是所谓的幻觉;至于妄想,患者会坚信一些错误的信念,尽管有证据证明这是错误的,比如被害妄想,患者会一直认为有人要加害于他。思觉失调患者的思维、言语或举止杂乱无章及异常,甚至我们无法理解患者所说的每一句话和词语。思觉失调患者的症状更包括有负面的症状,如惧怕、恐慌、孤僻、不愿与人相处等。
情绪障碍最普遍的是躁郁症(bipolar)及重度忧郁症(major depression),前者也是现代艺人经常被诊断的疾病。躁郁症也可称双相情感障碍,躁郁患者有情绪异常问题,可一时开心一时伤感。重度忧郁患者不再对日常生活抱有任何的热情,也不想与他人眼神交流、对生命萌生负面看法等,但这些症状都被人误解为懒惰。
焦虑障碍最普遍的是恐慌症(panic disorder)及广泛性焦虑症(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恐慌症患者会莫名有强烈的恐惧;广泛性焦虑症患者在无预警的情况下持续性紧张、烦躁或不安。虽然我们在面试或考试中紧张是正常的,但广泛性焦虑症患者会持续性紧张,并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品质,甚至不想工作,只想独自待在家。其他焦虑障碍包括强迫障碍(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简称强迫症)及创伤后压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
每300人1人受影响
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指出,思觉失调症影响全世界2400万人,或相等于每300人就有1人(0.32%)受到影响,可以在任何年龄发作 。其他常见的精神疾病包括焦虑症、躁郁症、忧郁症和强迫症。另外,报告也指出,全球大约有20%儿童和青少年患有精神疾病 。
随着患者人数不断增加,精神疾病预计将成为继心脏病之后影响大马人的第二大健康问题。精神疾病也会为国家带来负担,因为它会导致生产力下降,相关经济成本估计约为145亿令吉。
在马来西亚,精神疾病发病率从1996年的10.7%上升至2015年的29.2%,估计大约有50万名成年人患有忧郁症。精神疾病变得越来越普遍,而且可能每个人一生中都会至少认识一个患有精神病的朋友。
2015年国家健康病发率调查结果显示,每3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患有精神疾病(大约29%),而且这数据仍被低估,只因还有很多人并未确诊。另外,也发现有12%的儿童患有精神疾病。这数据也显示国人精神状况已进入红色警告。
疫情加剧精神病
除此之外,COVID-19疫情也导致情况进一步恶化。2020年8月至9月期间针对1163名成年人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出现精神疾病症状的比率分别为忧郁症(59%)、焦虑症(55.1%)和压力(30.6%)。
某些人在COVID-19疫情面对失业的压力、失去经济能力等压力,受影响的不只是成年人,学生无法如常回校上课,在无法与朋友互动下,也面对各种不同的精神压力。在疫情的限制令下,一些长者无法与家人团聚,导致孤独感大大地提高,而患上精神疾病。更有些人在疫情里失去挚爱,在长期哀伤状态下,面对巨大的精神负担。
一些染疫的病患恐惧自身的病情,未染疫的精神病患更惧怕病毒而不敢出门,因而得不到适当的治疗,但我们都尽力透过线上咨询给予心理辅导。”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