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花眼突然改善?恐是白内障恶化

医句话:
每个人随着年龄增长,或多或少都会有白内障,这是眼睛随时间自然老化的现象,就像皮肤会起皱纹、头发会变白一样。目前,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白内障手术安全性高、成效佳,不仅能帮助患者恢复视力,还能有效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要了解白内障的病理,首先得认识眼睛的构造。我们的眼球里有一块称为‘晶状体’(crystalline lens,简称‘晶体’)的组织,位于虹膜后方,它的功能是过滤并折射光线,像一面双凸玻璃透镜,把光线集中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影像,也就是我们所看到的画面。这个折射光线的过程,称为‘屈光’。

如煮熟的蛋白

我们出生时,晶体是透明的。然而,晶体是由不同的蛋白质组成,随着时间推移,晶体蛋白逐渐变性、交联或聚集,形成不透明的团块。可以把晶体蛋白想像成鸡蛋的蛋白,没碰到热水时是透明的,但一旦加热就会变白,而且这过程不可逆转。

当晶体蛋白变质,晶体会逐渐失去透明度,变得混浊。这时,透过晶体的光线会减少,在视网膜上形成的影像也会慢慢开始变得模糊。

白内障主要会导致视力模糊、看东西出现重影,颜色看起来也会比较暗淡。晚间视力通常会变得更差,同时也更容易感到畏光。

有些白内障患者发现近视突然加深,那是因为白内障不仅使晶体变厚,还会让晶体的核心变硬、密度增加,导致其折光率上升,使原本应该聚焦在视网膜上的影像落在更前方,尤其高度近视者会有更明显的变化。

近视加深“抵销”老化

白内障引起的近视加深,还可能‘抵销’老花。大多五六十岁的人都有老花眼,但当白内障出现时,有些人会突然发现:‘咦?怎么我好像不用再戴老花眼镜了?’其实是因为白内障让近视加深,刚好补偿了老花,让看近的能力暂时回来。这让人误以为老花改善了,但实际上是白内障正在恶化。

白内障主要是影响视力,不会引起疼痛或其他症状。但如果发展到较晚期,也就是所谓‘成熟’的阶段,就有可能引起并发症,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急性青光眼。

晶体过熟并发青光眼

当晶体蛋白层层堆积,晶体会变得膨胀、增厚,有可能把虹膜往前推,导致前房变得狭窄,房水无法顺利排出,眼压急剧上升,进而引发急性青光眼,这一类型称为‘晶体形态性青光眼’(phacomorphic glaucoma)。

另外,当白内障过度‘成熟’时,晶体蛋白也可能渗漏到前房,引起发炎,并逐渐堵塞小樑网,同样会导致眼压升高,引起继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称为‘晶体溶解性青光眼’(phacolytic glaucoma)。

这两种都是与白内障相关的青光眼。一旦出现这类并发症,就可能引起剧烈疼痛及其他症状,治疗也会变得更为复杂。

别再信了!防治白内障神药没根据

在网络上经常看到各种声称能有效预防,甚至治疗白内障的眼药水或眼镜,但事实上,这些都没有科学根据。目前,尚未有任何研究证实哪种药物或成分能够阻止白内障的形成。
现阶段,治疗白内障唯一有效的方法是进行手术,也就是将已出现白内障的晶体取出,再植入人工晶状体,取代原本的功能,让视力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何时该动手术?

至于什么时候才需要动手术,这大多取决于患者的视力需求。当白内障已经影响视力,进而影响到日常生活时,就会建议考虑手术治疗。

患者就诊时,我会说明白内障目前的复盖程度,并询问他们的感受,比如是否能接受目前视力?视力下降是否对开车、看电视等日常活动造成影响?若患者对目前视力仍然满意,我们可以延后手术,先持续观察。

患者需要定期回来复诊,通常是每6个月至1年一次,视白内障的严重程度而定。如果复诊时发

现视力进一步退化,开始影响生活,就可以和患者讨论是否考虑进行手术。


青光眼风险患共病 更应及早治疗

此外,如前所述,白内障若发展到晚期,有机会并发急性青光眼。此时,手术治疗就会变得更为复杂、也更具挑战性。因此,是否存在青光眼风险,也是决定是否要及早治疗白内障的一个关键因素。

有时候,患者自己可能并未察觉白内障已严重。因为我们有两只眼睛,若其中一只仍看得清晰,即使另一只的白内障已进展至晚期,整体视力可能也不会感觉太大落差,因此患者可能毫无察觉。这时医生就需要特别注意,建议尽早安排手术,以免发展成急性青光眼。

另一个需要考量的因素是患者是否有其他共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这些疾病可能会加速白内障恶化,或导致眼球后段出现病变。

合并糖尿病恶化更快

一般而言,即便已有白内障,医生仍可透过裂隙灯观察眼底情况。但随着时间推移,白内障会逐渐变厚。若合并糖尿病,恶化速度可能更快。等到下次复诊时,医生可能已经无法清楚看到眼球后段,如视神经是否健康,是否出现糖尿病引起的出血等。

一旦眼底出现问题,即使成功完成白内障手术,视力也可能无法完全清晰。因此,对于有共病的白内障患者,我会更严谨处理,也会建议不要拖到太晚才治疗。

有一位85岁的患者,白内障已进入晚期,双眼视力极差。但考量到白内障可能引发急性青光眼,且她还有行动能力,若因视力不佳跌倒,可能会带来更严重的后果,我仍建议她先进行其中一只眼的手术。术后她的视力大幅改善,并且很开心能再次看得见。是否适合接受手术治疗,不应只看年龄,而是要从多方面综合评估。

 

_
陈在丽医生(Tan Chai Lee)
眼科、白内障与屈光外科顾问



眼球后段健康 影响视力恢复

在进行白内障手术前,医生会为患者进行全面检查,首先确认是否真的有白内障,并确保眼睛干净,并无感染。

此外,也需检查眼球后段的状况。若眼球后段并无异常,术后视力一般可以获得明显改善。但若后段出现问题,如视网膜疾病或黄斑部的病变,就需要让患者有心理准备,视力可能无法完全恢复。

接下来,会测量眼轴长度、前房深度、晶体厚度以及角膜曲率等,以便计算需要植入的人工晶体度数。

除了眼睛本身状况,也要评估患者的状态。例如,若患者有糖尿病、高血压或心脏病等共病,这些疾病是否已经受到控制?因为高血糖会增加感染风险,而高血压可能会提高手术时出血的风险;又或者患者有哮喘或嵴椎问题,是否影响患者无法平躺进行手术?这些都会影响手术的安排。

採局麻 过程清醒通常不痛

白内障手术是采用局部麻醉,医生会在眼睛内滴入或注射麻醉药。手术过程中,患者是清醒且有意识的。医生会让患者平躺,并用手术巾遮住脸部。

患者一般在手术中不会感到疼痛,但由于眼内会有液体流动,有些人会感到眼睛有压力、比较紧绷。患者需要尽量保持放松,如果太紧张、乱动、无法配合,手术时间可能就会比较长。

在一般的白内障手术,医生会首先使用手术刀在眼角膜做两个可自行闭合的切口,分别是2.2至2.4毫米及1毫米,再进行前囊连续环形撕囊术(Continuous Curvilinear Capsulorhexis,CCC)。接着,使用超声波探针将晶体震碎,碎片并随着水流一并吸出。把囊膜清洗干净后,再从眼角膜切口植入人工晶体,最后滴入药水,手术就完成了。

飞秒激光做切口撕囊

而在飞秒激光白内障手术中,医生会利用飞秒激光进行眼角膜切口、晶体撕囊术以及分割晶体,后者有利于超声波震碎晶体。使用飞秒激光做成的切口与晶体撕囊术可以更加精准且迅速。

在早期尚未出现超声波仪器的年代,医生无法将晶体震碎,因此白内障手术需要较大的切口,才能将整块晶体取出,术后也必须缝合切口。如今随着医疗科技的进步,白内障手术已变得更加安全、有效,并为患者带来更多便利。

手术当天回家 视力月内恢復

白内障手术时间约为半小时至45分钟,通常手术当天就可以回家。一般术后约1周至1个月内,视力便能完全恢复。

手术风险包括细菌感染、出血、眼球穿孔、丧失角膜透明度等。手术过程中有可能发生后囊破裂(Posterior Capsule Rupture,PCR),导致玻璃体质流失,白内障或其一部分落入眼睛后部以及视网膜脱落。

手术后,患者需要对眼睛多加照护,依照指示定时使用眼药水,以帮助伤口愈合。同时要保持眼睛清洁,术后第一周尽量避免眼睛直接接触水,以降低感染风险。

佩戴墨镜 避免提举重物

此外,应避免提举重物或让头部低于腰部位置,以免影响眼睛复原。尤其是矫正散光的人工晶体,植入的位置需要精准固定,一旦偏移,视力可能变得模糊。不过,患者仍可照常进行日常活动,如看电视、慢行等。

术后由于眼睛能接收到更多光线,有些患者初期会对光线较敏感,建议可暂时佩戴墨镜,通常一段时间后患者便能适应起来。

人工晶体如何选?

眼内人工晶体(Intraocular Lens,IOL)有多种选择。传统的人工晶体包括单焦点、双焦点及多焦点,而近年比较新的选项则是延长焦深型(Extended Depth of Focus,EDOF)人工晶体。每种类型都各有优势,主要取决于患者的视力需求、眼睛状态及预算考量。

单焦点人工晶体是光滑平面的构造,只有一个焦点,看远距离清楚,但中距离(如看电脑,约60公分)及近距离会模糊,需要佩戴老花眼镜。如果患者不常看书或手机,不介意偶尔看近时戴老花眼镜,那么单焦点人工晶体就是适合的选择。

看清远中近 告别老花眼不是梦

双焦点人工晶体可以看远与近距离,但中距离仍会模糊;多焦点人工晶体则能兼顾远、中、近距离,可以避免术后出现老花眼,大多数时间无需再佩戴老花眼镜。不过,由于构造上的独特设计,有些患者可能会出现视觉异象,如光晕(halo)或眩光(glare),这类现象颇为常见,尤其在夜间可能更为明显。

因此,若患者的生活或职业不能受到这些视觉的干扰,比如需要晚上开车的司机,或眼睛条件不理想,就未必适合。相反地,如果患者希望术后能摆脱对老花眼镜的依赖,并能接受这些视觉异象,多焦点晶体会是一个理想选项。

EDOF减光晕眩光

最新的EDOF人工晶体介于单焦点与多焦点之间,它的优势在于它没有一圈圈的环状设计,因此能减少光晕与眩光的问题。虽然它在看近距离方面不如多焦点,但胜于比单焦点中距离看得更清晰,可达约60公分,为患者提供了一个兼顾视力清晰与视觉舒适的新选择。

单焦点、双焦点、多焦点或延长焦深型的人工晶体也可结合矫正散光的设计。这些都是目前常见的选择,还有更多新型晶体仍在研发当中。

最终,选择哪一种人工晶体,仍需根据患者的生活习惯与视力需求来决定。

50岁以上宜每年查眼

我认为,公众对眼睛健康的意识相对低。许多人每年都会定期做身体检查,但却很少有人会去做眼科检查,往往等到眼睛出现异常或视力模糊时才去求医。

事实上,除了较多近视问题的小朋友外,成年人同样需要定期接受眼科检查。一般上,我建议每年检查一次,特别是50岁以上、高度近视者,以及患有‘三高’的人群。

白内障引起的失明是可以预防的,千万不要轻忽。别等到晚期才就医,否则一旦失明,后悔也为时已晚。切记要守护好这宝贵的灵魂之窗。”


【实体眼科医学论坛预告
陈在丽医生将会联同眼科高级顾问蔡凯隽医生、眼科顾问许旖旎医生及戴碧玉医生,于5月17日(周六)下午2点,在八打灵再也星洲日报总社B2礼堂主讲“破解眼疾迷思;白内障青光眼,AI助攻变高清”。读者也可透过医识力脸书(www.facebook.com/easily.sinchew/)及医识力优管(https://www.youtube.com/@sinchewhealthcare9490)收看论坛直播。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文章来源:
医识力.笔录:郑雪欣.2025.05.06

评论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