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护线上

微创钥匙孔开颅手术 攻克颅底肿瘤与脑动脉瘤

“有个五十多岁的男士,因为爆炸性剧烈头痛,且伴有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等症状而来到急诊室。”林口长庚医院脑肿瘤神经外科林亚锐医生指出,“脑部电脑断层显示有广泛性蜘蛛膜下腔出血,这种状况大多是因为脑动脉瘤破裂出血。进一步安排电脑断层血管摄影发现患者有前交通动脉的动脉瘤破裂出血,而且旁边还有另一颗尚未破裂的脑动脉瘤。”

因为两颗脑动脉瘤的位置正好在附近,所以经过讨论后,决定采取钥匙孔开颅手术,针对两颗动脉瘤进行夹闭手术。

林亚锐医生说,手术过程非常顺利,病人在术后第一天就从加护病房转到普通病房,在术后第七天便出院回家。后续在门诊追踪,患者恢复得相当好,伤口也相当美观。能够拆除脑中的不定时炸弹,让患者与家属都松了一口气。

照护线上

孩子长不高 无发育性征 或患生长激素缺乏症

“那是一位13岁的国中女生,来就诊的时候身高只有134公分,体重27公斤,非常瘦小,第二性征也没有发育;进一步检查发现她是生长激素缺乏症,骨龄是10岁6个月,且性荷尔蒙也没有分泌。”新竹市立马偕儿童医院儿童内分泌科主任林昭旭医生分享。

经过半年的追踪,她依然没有长高,于是开始遵照专业医生的指示并适当使用药物后,顺利达到理想的身高。

提早发育亦会提早结束

很多因素会对成年身高造成影响,包括营养状态、性早熟、生长激素缺乏等。一般而言,男生大概是9到14岁、女生大概是8到13岁会发育第二性征,如男生的睾丸、阴茎会变大,女生的初经来潮、胸部会变大。在发育过程中,通常身高会快速成长,直到骨骼生长板完全愈合,达到成年身高。

随着整体营养状况改善,现在小孩的发育时间会比过去提前。很多家长可能还停留在过去的观念,认为女生会长高到16、17岁,男生会长高到18岁,不过现在的儿童可能提早发育,也会提早结束。

照护线上

血糖超标伤心又伤肾 糖尿病治疗不只控糖 还要保器官

50多岁李先生有糖尿病,但是因为没有明显症状,就没有好好服药,平时的血糖控制不甚理想。台湾基层糖尿病协会理事长李洮俊医生指出,长期血糖超标会对心脏、肾脏造成伤害,所以患者在一次感冒之后,病情急速恶化,出现双脚水肿,走路也会喘。

经过治疗,状况稳定下来后,患者才终于体会到控制血糖的重要性。李洮俊医生说,由于有蛋白尿,且心脏功能、肾脏功能较差,所以有搭配口服SGLT2抑制剂帮助控糖,希望在控糖的同时,也能够发挥保护心、肾功能的效果。

想要把血糖控制好,除了按时服药之外,还要做好饮食管理、规律运动,维持良好生活习惯,并持续监测血糖。台湾基层糖尿病协会常务理事徐慧君卫教师说,因为糖尿病可能导致急性或慢性并发症,所以要留意各种并发症、定期接受检查,才能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10糖友3肾病变

“长期处在血糖偏高的状态,就像把心脏、肾脏、眼睛、血管、神经泡在糖水里面。”李洮俊医生说,“初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是经过几年后,便会出现并发症。”

糖尿病的共病很多,包括高血压、高血脂、肾脏病等。李洮俊医生说,糖尿病患中每10个有6个高血压,如果血糖没有控制好,将使心脏衰竭、心肌梗塞、脑中风等风险上升,影响存活期。

照护线上

眼干 嘴干 呼吸费力 小心移植物抗宿主疾病

医生,我身上的红色皮疹越来越厉害,而且一天要拉好几次肚子。”40岁的林老师苦恼地说。

因为罹患淋巴瘤,而进行异体干细胞移植,虽然疾病得到控制,但他却遭遇了严重的排斥反应。台大医院检验医学部林建嵚医生指出,病患的肝指数上升,皮肤出现红疹,而且有严重的肠胃问题,对日常生活造成很大的困扰。虽然使用了类固醇与传统抗排斥药,但效果不甚理想,所以再搭配使用标靶药物来控制排斥反应。

林建嵚医生说,经过2到3个月后,排斥反应改善许多,患者的生活逐渐恢复正常,也能开始进修的计划。

配对仅减不相容 排斥仍可发生

移植物抗宿主疾病(GvHD,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就是俗称的排斥,林建嵚医生说,当患者接受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移植物指的便是移植进受赠者体内再增生出来的造血干细胞。“抗宿主”指的是捐赠者的免疫细胞,对受赠者的组织出现免疫反应而造成影响。

虽然在进行同种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前都会进行配对,不过还是可能出现移植物抗宿主疾病GvHD。林建嵚医生说,毕竟受赠者与捐赠者是不同的个体,配对仅能尽量减少彼此的不相容,但是依然可能出现排斥的现象。

照护线上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严重脑胃出血可致命

“医生,我的瘀青又跑出来了。”60多岁的陈女士一边说一边拉起袖子秀出手臂上的瘀斑。

她是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已经有十几年的病史,因为病情的关系长期需要使用低剂量类固醇,虽持续回诊监控,但血小板偶尔还是会降到很低的状况,让她有点担心。

台北荣民总医院内科部输血医学科陈玟均医生指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自体免疫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统产生自体抗体攻击自己的血小板,使血小板数量减少。正常的血小板数量约15至40万/μL,而患者的血小板数量可能只有数万/μL,甚至只有数千/μL,因此会增加自发性出血的风险。ITP的发生率约十万分之五,较常发生在15岁以下、60岁以上,或自体免疫疾病患者。

当患者血小板降低时,皮肤容易出现出血点,或是一片一片的瘀青,因此可能需要调高类固醇的剂量,然而在使用较高剂量的类固醇后,患者常感到生活品质变差。陈玟均医生说,类固醇、免疫抑制剂还有血小板生成药物都是治疗的选项,患者可以检视自己的状况或对于生活品质的期待,与医生沟通适合自己的治疗。

长紫斑黏膜出血

照护线上

肾脏水泡长不停 及早用药延缓洗肾

“医生,我想检查肾功能。”王先生说。
“有不舒服吗?”医生问。
“因为我们家族有几位成员罹患肾脏病,蛮年轻就开始洗肾,听说是多囊肾。”
“噢,的确要注意这个问题喔。”

PKD1基因缺陷占85%

多囊肾是最常见的肾脏遗传疾病,可分为体显性以及体隐性遗传,其中以体显性多囊性肾脏病(ADPKD)为多数,体显性遗传的意思是若父母其中之一为患者,则子女会有50%机会会发病。体显性遗传最为熟知的基因缺陷以PKD1及PKD2为主,85%的多囊肾患者以PKD1基因缺陷为主。多囊肾会使肾脏慢慢出现囊肿,囊肿里面会充满组织液,为了方便理解,解释的时候会把囊肿称为“水泡”。张立建医师表示,随着时间水泡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并占据肾脏的体积,取代正常的肾脏组织,使肾功能渐渐变差。

多囊肾患者的肾脏会有非常多、大小不一的水泡。张立建医师说明PKD1基因缺陷的患者大概在40至50岁的时候就会进入慢性肾脏病,平均约在54岁时开始洗肾。因此要提早发现、好好控制,才能延缓洗肾的时间。

照护线上

长期便秘 嗅觉降低 睡中大叫 可能帕金森氏症要来了

根据研究,帕金森氏症患者可能有四成到六成,都有心情低落、焦虑等问题。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神经部帕金森暨动作障碍科敖瑀医生指出,“曾经有位女性患者在用药之后动作症状明显改善,但是每次回诊的时候,没讲几句话就会开始流眼泪。在进一步了解她感受到的压力后,我们调整药物,也邀请家属一起了解帕金森氏症,化解误会。”

另外在药物方面,除了使用传统的左多巴胺之外,也可以考虑加上多巴胺受体促效剂或其他机制之药物,敖瑀医生说,多巴胺受体促效剂能改善动作症状,同时也对非动作症状有帮助。后续,上述患者的反应良好,情绪有改善,且没有明显副作用。

敖瑀医生说,“面对帕金森氏症,完整的沟通、家人的支持、与合适的药物都非常重要!”

3核心症状:颤抖 缓慢 僵硬

帕金森氏症人的核心症状有3个,颤抖、缓慢、僵硬。敖瑀医生指出,这几个动作症状会对日常生活造成许多不便,也会影响工作与社交。在诊间观察到,病人大多是因为觉得行动不便、动作变慢、姿势僵硬而前来就诊。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