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捐血不利健康? 错!定期捐降心脏病癌症风险

医句话:

对捐血者而言,捐血是一个神圣的使命,但与此同时,筛检血液、为血液进行分类及保存血液,甚至是追踪血液从捐血者体内到输入另一人体内等亦是一项艰钜任务,而在血库中心任职的医护人员包括输血医学科医生所肩负的责任一点不亚于其他专科医生。

“在英文解释中,捐血亦被唤作‘血管到血管’(from vein to vein),这很生动地讲解了捐血的整个过程,即由一名健康的人士把血液捐出,然后将其存放在血库中由医疗单位保管,之后当有人需要输血时就能派上用场,而整个过程从开始到结束的参与者就是输血医学科医生。

血液是人类运输氧气、养分、水分的重要系统,一个成年人的血液就占了其体重的1/13,大约是5公升,而血液由血浆及血细胞(红血球、白血球及血小板)所组成,它们肩负的功能都不同。

专题

疫情蔓延血库告急 吁挽袖救人 捐血不增染疫风险

医句话:

在过去一谈及血液管理,很多人只想到抽血、验血等,而更进一步就是与血液有关的疾病,比如贫血或血癌等,但其实捐血及输血亦属于血液管理的专科之一,但由于它属于血液管理中的幕后英雄,因此甚少被关注,通常只有在血库库存不足时才会引起公众的关注。

“输血医学科(transfusion medicine)是西医学科中相当冷门的专科,它的前身是附属在血液科(hematology)中,2006年后才正式有第一批专科医生,但截至目前全国只有大约65名医生,因此输血医学科的医生可说是少数一群,几乎全部都在政府医院服务,特别是医院的血库中心。

专题

勿忘检查糖友足部 及早发现足畸形 降足溃疡率达85%

医句话:
在我国的医疗体系中,每一个医疗服务人员都是如此的忙碌,以致我们经常忘了应该检查糖尿病患的足部。研究指出,及早发现足部畸形并提供治疗可将足部溃疡的发生率降低44%至85%。

检查糖尿病患的足部是我国每一位医疗服务提供者共有的责任,而在检查病人的足部时,医生必须提供360度全面且彻底的检查,不能只是远观,而必须认真、仔细、有耐心的“欣赏”病人足部的每一处,就像女性早上起来细细观察镜中的自己模样一样。

专题

为何“过去”仍无法过去? 掌握应对技巧 放下创伤恐惧

医句话:

PTSD是可以因为个人因素、学历、成长背景、个人生活经验、精神问题、情绪病、忧郁症或焦虑症而增加患上这种疾病的风险。

“创伤后压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又称创伤后遗症)是指人在经历过战争、交通事故等创伤事件后产生的精神疾病。

PTSD患者症状通常是真实的经历,频临死亡的瞬间所导致的。例如亲身经历或目睹一起致死的交通意外、炸弹在身边爆炸、亲身经历生死之劫、受人性侵或者虐待等,这一类的人都会比较容易得到PTSD;或者一个人重复地面对一些创伤事件,例如不断处理小孩被虐待投报的警察。

倒叙过去 不愉快经历涌现

专题

全球每3秒1人骨松性骨折 3大骨科学会 联手抗“松”护骨

医句话:

全世界每年有890万人患上骨松性骨折,相当于每3秒就有1人被盯上。由于大多数患者只在骨折时候才惊觉患有骨质疏松症,因此马来西亚骨骼健康联盟(BHAM)强调考虑风险因素并制定预防策略的重要性,同时传达“不要等到骨折,立刻检查骨骼!”的关键讯息。

“大家对骨质疏松性骨折可能会致命的情况,并不十分了解,但很不幸的骨质疏松症的痛苦和失能时常被忽略,大家都误解了骨质疏松症是一种老化的现象而不是一种疾病,甚至觉得它是不可被治疗和预防的。

全世界每年有890万人患上骨松性骨折,相当于每3秒就有一个人被盯上。在马来西亚,在2005年的平均患病率达到了24%。一开始,许多人甚至不知道他们有骨质疏松症,直到他们有骨折的现象。

骨质疏松症是无声疾病,往往未能在骨折发生之前诊断出病情。骨松意味着骨头变得易碎,那些患者的骨头容易骨折,例如跌倒然后骨头破裂,甚至有些患者没有跌倒,只是弯腰搬运花盆或抱孩子,他们可能就会脊椎骨折。

专题

mRNA开啓疫苗新时代 不直接“种毒”不改变人体DNA

医句话:
面对史无前例的COVID-19,截至目前可看到一丝曙光的就是以火速完成首3试验阶段的COVID-19疫苗,但由于国人对疫苗的“三不”(不了解、不信任及不接受),加上“疫苗接种计划”在登记时出现颇多的行政问题,影响了登记的流程,想要达到全民群体免疫的目标,各造尚需加倍努力,尤其是让国人对疫苗有所信任。

专题

出国旅游勿把猪製品带回国 非洲猪瘟无疫苗或药物可治


医句话:
日前沙巴爆发非洲猪瘟,有关当局也采取行动,扑杀猪只以遏制疫情扩散。不过,民众不必过于惊慌,因为非洲猪瘟并非人畜共患传染病,不会感染人类。我们吃了感染非洲猪瘟的猪肉亦不会有问题,目前为止也未在人类的唾液或排泄物中找到有感染性的非洲猪瘟病毒。

 

专题

长粉瘤该不该切除?单發癌变低 多發需注意

医句话:

俗称“粉瘤”的皮肤小肿块,在医学上是指表皮囊肿或毛发囊肿,它们并不会像暗疮那样自然消失,但通常不会引起任何症状,只要没有对生活造成不便,其实无需刻意处理。部分的人会因为囊肿变大影响美观,或发炎红肿而疼痛、分泌物引起的异味而感到困扰。需要注意的是,“粉瘤”除非通过手术完整切除,否则有复发的可能。

“表皮囊肿(epidermoid cysts)和毛发囊肿(pilar cysts)常备误称为皮脂腺囊肿(sebaceous cysts),其实它们都不是由皮脂腺引起的,真正皮脂腺囊肿也很罕见。一般皮肤科中最常见的良性肿块,其实是表皮囊肿和毛发囊肿,前者是当表皮细胞进入真皮层内,形成囊(sac);后者则是从毛囊(hair follicle)所长出。

专题

只有降压药能减肾压力?未必!SGLT 2抑制剂降糖护肾“两把抓”

医句话:
如果有跟进糖尿病肾脏病一直以来的研究,不难发现糖尿病肾脏病管理的需求一直无法获得满足,我们在过去20年来一直都在寻找能够提供保护肾脏疗效的因子,而SGLT2抑制剂的问世在降糖护肾方面带来突破性的影响。

“根据临床实践指南(CPG),糖尿病肾脏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在2015年开始取代糖尿病肾病变(diabetic nephropathy),这是因为糖尿病肾病变是组织学上的诊断,而在临床上,我们仅少数糖尿病和肾脏病患者进行活检。

糖尿病肾脏病的名称更为恰当,因为这代表一组糖尿病患有肾脏病的表现,而所有的报告预测,约20%至40%的糖尿病患患有肾脏病。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