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X光造影前服补品 无助减辐射 孕妇小孩应减少接触放射线

案例:

曾先生久咳未愈,近期还出现胸闷情况,女儿带他到医院做检查,发现胸部有大量积水,确诊为肺癌。为了制订有效的治疗方案,医生建议做电脑断层扫描(CT scan),未料遭到曾先生拒绝,“投诉”指这些检验都有辐射,会加剧病情。尽管女儿反覆相劝,但曾先生坚持不肯。最后,在医生耐心及详细地劝说下,他才同意接受扫描检验。

给予成人辐射剂量 孩童日後患癌率高四五倍

“每当病患被安排进行X光丶CT扫描丶超声波及磁力共振造影(MRI)等影像检验时,或多或少对检验抱有疑虑,心头挂满问号:X光照射会不会杀死体内很多细胞?CT扫描的辐射会不会残留在体内?而其实超声波及MRI是不含有辐射的。

医学影像是借助于某种介质,如X射线丶电磁场丶超声波等,与人体相互作用,把从头到脚趾的每个内部组织器官结构,以影像方式呈现,供医生根据影像提供的信息,对病患的身体状况进行判断。

专题

医药广告须申请准证 网媒不例外 违法者将被罚款或监禁

当人民保健意识不断加强,触目所及都是医药或保健广告,惟卫生部强调,任何商家欲在报章丶杂志丶电视丶电台甚至是在社交媒体上刊登医药广告,都必须向隶属卫生部的医药广告局提出申请,只有在获准后才可刊登,否则将抵触1956年医药(广告和销售)法令,违法者将被罚款或监禁,或两者兼施,因此促请商家甚至是刊登广告的媒体都必须以此为鉴。

卫生部药剂执法组副主任(广告管制)兼医药广告局(Medicine Advertisements Board,MAB)秘书达扎法鲁(Dzafarullah)日前接见星洲日报广告销售部(直接广告)副总经理卓乙平丶星洲《医识力》主编唐秀丽丶生活杂志广告营运经理黄伟明及星洲日报广告执行员陈逸爱等后,在对话会上如此指出。

他指出,对于首次与中文媒体进行对话感到欣慰,同时也期待能透过星洲在华社的影响力,让有意刊登医药广告的商家可更深入了解申请程序。

“在1956年医药(广告和销售)法令3丶4丶4A及4B条文下,所有来自私人医院丶诊所丶药行等所提供的服务丶或是已在药品监管局(Drug Control Authority,DCA)旗下所注册的药物,一旦要在媒体上刊登都必须先获得卫生部医药广告局的核准通过,否则一律视为违法,不管是商家本身或刊登的媒体,一旦罪成将被罚款3000至5000令吉,或监禁1至2年,或两者兼施。”

专题

机器人手术未来或取代内窥镜 操作精细打破传统手动限制

妙手仁心,是我们对医术高明的医生讚誉;因为对医生的信任,病人愿意躺在手术床上,让医生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地解决身上的问题,把生命都交托给医生。

但如今先进的科技,机器人已经可以取代人类做很多工作,甚至包括开刀做手术。如此情景,病人还会放心的把生命交托给医生吗?手术机器人真的是可以“付托终生”的“人”吗?

只扮演工具角色 仍赖医生操作及判断

机器人手术,正确名字是达芬奇系统(Da Vinci System),是一台帮助医生做手术的机器。它并没有机器人或者人的形状,只是一对手臂,代替医生的手进入身体进行各种复杂或高难度的手术。

不过,这引伸思考一个问题,是不是以后机器人将会取代医生,或者取代医生的双手做手术,那么医生只要掌握使用机器人的技巧,就不再需要学习传统的开刀手术?甚至医生与病人之间的信任度与沟通会否因此而减少?

专题

医药分家被大肆渲染 大财团图垄断配药市场

在国内纷扰多年的医药分家课题,私人领域的诊所医生被指为落实这项政策的最大阻力。马来西亚私人职业医生联合会主席周锦荣医生表示,国家法令阐明医生具有开药及配药的权利,此权力不容置疑,医生必须把病人获得安全医疗服务放在首要位置。只有当国家的卫生保健系统可提供完整且完善的防护及法令的大前提下,把配药错误及伤害病人的机会减至最低,医生才会同意医药分家。

医生具配药法定责任

“国家法律已阐明医生对病人的职责及责任─一切与病人有关的医药管理都必须落在注册医生手上。这意味着,从病人向医生谘询有关医药问题那一刻起,接下来一系列有关治疗丶治疗效果及复原等护理,都属于医生的职责及责任范围内。

这也是病人对医生之间关系的基本要求。在这个层面里,医生开药及配药是不可缺失的举动,他们肩负着准确无误开药及配药的法定责任。

事实上,人们根本没有基础及立场诋毁抹黑医生的角色。医生在开药及配药方面曾接受过的培训及专业知识是不容置疑的。

专题

人口多元化 常见病流行 大马具备开展临床试验条件

案例:

退休教师哈嘉诺希占(Hajjah Nor Hizan)在2007年某一天,因感到背痛到医院掛诊,医生建议她做矫形外科手术。不过,手术前的X光扫描后,医生却发现她的肺、肝和脊椎骨有肿瘤,进一步检验证实罹患第三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

她无法接受患病的事实并感到非常伤心,不知如何是好,所幸她获得丈夫和孩子的支持,积极面对,準备接受治疗。

在机缘巧合之下,她获得医生的推荐参与新药的临床试验。起初,她对临床试验感到陌生和担忧,不过,医生不断地给予说明和资讯,加上任职医生的孩子也给予鼓励,让她更有信心参与临床试验。

专题

患糖尿病短命七八年 改变生活习惯从家里开始

孕妇过胖 胎儿易患糖尿病

“根据香港的研究报告,如在30岁患上糖尿病,40岁就出现糖尿病并发症。其实成人和孩童都有可能患上第一型或第二型糖尿病,虽然我们没有准确的数据显示,不过在大马,有95%大马人患上第二型糖尿病,剩下的5%是第一型糖尿病。患上第一型糖尿病患者需长期注射胰岛素。

在大马,有5%年龄介于18至20岁的青少年患上糖尿病。患上第二型糖尿病的孩童,属于常见的情况,可是他们不能像成人一样承受成人同样剂量的药物,因而需要家人给予帮助,要改变一家人的生活习惯,的确需要教育他们。

如果你要组织一个家庭,确保你要先开始一个健康人生,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这一切要从家里开始。试想想,一个过胖且糖尿病罹患率高的母亲,出现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即细胞需要更高的胰岛素浓度才能对胰岛素产生反应,肚里的孩子属于高风险的一群,尤其是胰脏功能不理想的孩童,当他们出世长大后,年纪轻轻就会患上糖尿病。

一个非正式的数据显示,在城市有15%,即是7位孕妇中,有1位孕妇体重过胖,且处在一个不理想的环境中生活,会带给后代不良基因。

专题

无关医生或药剂师 配药及开药失误为最大公敌

多年来,用药失误个案层出不穷,美国约翰霍普金大学的病患安全专家研究显示,美国约10%的死亡案例是用药失误所致,用药失误更是美国第三大死因。

进一步分析,中下收入国家发生用药失误事件,比高等国家来得高。约2/3的药物不良事件发生在中下收入国家,其中25%是药物过敏反应个案。这意味着即使病患接受专业医护人员的治疗,还是有出错的机率。

近年来,国际卫生组织发起“全球病患安全挑战:药物安全运动”,设下减少50%药物引起伤害的目标,确保病患接受安全药物服务,亚洲药学致力支持此运动。

乳酪理论:步步错 最後引发不幸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无论在发展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危险药物丶药物不良反应及用药失误都是致伤人们的首要原因,估计全球超过50%的药物在不正确的情况下开药丶配药及出售。

用药失误所带来的危害必须获得正视及解决,刻不容缓。以往每当发生用药失误案件时,多数采取惩罚政策解决。

专题

糖尿病:敲响改变的警钟 健康早餐助稳定血糖

“改变任何事物都是有可能的。”这是国家心脏中心(IJN)首席饮食治疗师玛丽依索(Mary Easaw)的见解。她坚称谨慎饮食是管控糖尿病的最佳方法。

她指出,许多糖尿病患都只是关注再也不能享用所喜爱的食物,但与其关注不能享受的,不如去关心能享有的。她表示,改变生活方式对糖尿病患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他们应设定明智目标并逐步向它们迈进。

卫生部在2009年发布的临床指南中推荐了一个多管齐下的糖尿病管控计划。此管控计划的要素之一是着重于饮食习惯的改变。玛丽依索指出,糖尿病患必须明白从生理方面来管控病况的重要性。因此学习所摄取的碳水化合物,进而了解碳水化物在某个程度上如何影响着体内的血糖是相当重要的。

她强调,食物替换与控制分量对管控糖尿病是极为重要的。她举例,病患仍然可以吃甜品,与其完全戒掉甜食,不如选吃更小块的普通蛋糕。同样的,病患可适量地享用水果。

为了有效地管控糖尿病,病患必须先了解不同类型的糖尿病。一型糖尿病往往发生在童年期,这是由于自身免疫功能紊乱,造成身体错误地自我攻击胰脏内的β细胞。唯一的治疗法是透过胰岛素管控。

专题

台施双轨制医药分家 吁落实优良药局规范

在医药分家(Separation of Dispensing & Prescribing,SDP)制度上,医生负责处方而不配药,药剂师负责配药而不处方。

医生为病患诊断及开出药单,病人领着药单到邻近的药剂行购买药物,药剂师则依据医生开出的药单调配药品,并为病患提供用药指导等服务。

早于20年前,台湾已落实医药分家,但有别于正统的医药分家制度,而是以“双轨制”进行。在双轨制度下,药剂师受聘于诊所医生,病患在看病后无需到邻近的药剂行购药,诊所里的药剂师会直接为病人配药,受质疑为“换汤不换药”。

专题

高度近视者眼球老得快 干眼症、老花眼年轻化

“眼睛是灵魂之窗”这句话人人都听懂,但真正爱惜眼睛的寥寥可数。智慧型手机人手一支、平板电脑随身带着走,不论是使用社群软体聊天、玩抓宝游戏,眼睛得一直盯着荧幕看,一整天下来,眼睛酸涩、两眼昏花,恐怕逃不掉。

眼睛濛、眼睛雾、眼睛涩……随着紧张忙碌的生活型态、3C产品普及化,眼睛视力问题一箩箩。

高度近视,可说是视力的隐形杀手,虽然可以透过戴眼镜或镭射治疗矫正视力,但事实上,近视度数深代表眼球老得快,是眼球老化的疾病,日后发生白内障、视网膜剥离、黄斑部病变、青光眼的几率都会提高。

干眼症、老花眼的人越来越多,症状也都年轻化,眼科门诊里,就有三十多岁就老花的年轻人要配戴老花眼镜。种种视力问题正冲着每个人。

护眼行动,必须立即展开,找回“清楚人生”!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