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药

柯莉敏/丙氯拉嗪Vs美多普胺 孕吐药怎么选?

问:Prochlorperazine这种药物对孕妇是否安全?

答:在孕妇怀孕初期,教育患者在孕期若感到不适而需要购买非处方药(OTC)时,务必先咨询医生或药剂师,以确保药物在孕期使用的安全性。这是一项非常必要且重要的预防措施,有助于降低对胎儿可能造成的风险。

丙氯拉嗪(prochlorperazine)作为一种常用于治疗孕妇晨吐(或称morning sickness,症状表现为恶心和呕吐)的药物,在孕妇中的安全性尚未完全确立。根据现有研究,从怀孕药品风险分类来看,丙氯拉嗪被归为C类药物。这意味着动物研究表明可能对胎儿有不良影响,但缺乏足够的人体研究数据。因此,只有当明确获益大于潜在风险时,才建议在孕期使用。若孕妇确需使用该药物,应在医生的严格指导和监督下进行,以尽量降低风险。

肝胆肠胃

【健康医疗网】饮酒引发胃不适 身体失衡易脱水

工作交际应酬,几杯黄汤下肚后,许多人会有胃部不适的问题。肠胃科医生郑泓志也提到,常常有民众向他询问喝酒后胃不舒服、反胃,有哪些食物可以帮助缓解?因此,医生整理了6种酒后适合吃的食物,但也提醒民众饮酒过量必定会影响消化系统正常运作,应适可而止避免对身体造成过度负担。

为什么喝酒之后常会感到胃部不适呢?郑泓志医生表示,这是因为酒精会刺激肠胃蠕动运作,导致胃酸分泌增加并可能伤害胃黏膜,同时也会影响食物在肠胃道内的消化吸收速度,因此喝醉后常会感到恶心、呕吐或腹泻。

除了胃部不适外,饮酒还会造成许多问题,郑泓志医生提到,喝酒可能还会导致身体脱水、电解质失衡,而且肝脏在代谢酒精的过程中,也会消耗较多的营养素,因此喝酒后常会感到头晕、口干舌燥、注意力不集中或有宿醉的状况。

合作伙伴:

 

问药

林恩妮/严重痛经呕吐偏头痛 先排除子异症再治疗

问:我今年28岁,每个月都会痛经,这让我很困扰,每到经期就痛到起不了床,而且一痛就是2天。我想问从日本买来的某种止痛药,可以解决我的困扰吗?

答:我查询后发现日本品牌止痛药物有几种不同类型,主治痛经的主要成分为布洛芬(ibuprofen),一种非类固醇消炎药物,也用于头痛和退烧。每颗为200毫克,因此一次需要服用2颗。

大马药剂行也有这类药物,对于痛经严重的女生是有帮助的,而且也不会有成瘾性。由于有些人对非类固醇消炎药物敏感,加上不适合可能怀孕或胃痛患者,因此药剂师会经过详细药物评估后才会根据患者的需求来配药。

通过非类固醇消炎药物的帮助,可以帮助女性减缓经期时的不适和腹痛问题。

要知道的是,该日本品牌止痛药物同时加入了其它两种成分,增强药效,包括无水咖啡因 (提升止痛效果)和丙烯异丙乙酸尿(allylisopropylacetylurea,一种较温和的镇静剂,在一些国家包括澳洲属于禁药)。这种药物服用后会导致瞌睡,因此开车之前或上学上班不适合服用,准备怀孕或可能怀孕的女性也不建议服用。

问医

陈惟䔗 / 3岁童进食后必呕吐 问诊病史极关键

问:医生,我代朋友咨询。朋友有个3岁的孩子,他每天吃了食物都会呕吐,早前父母有带他去医院检查,包括检查胃部、脑部、颈椎等,但都没查出什么问题,目前只能靠吃止吐和偏头痛的药物才能控制呕吐。

我想请问还有什么可能会造成小孩不断呕吐呢?他除了呕吐之外,其他的生活作息正常,也看不出有什么毛病。


医生解答:

首先我会要求先检查看孩子的成长曲线图(growth chart)是否有偏离其平均线,倘若确实有的话就意味着孩子的呕吐已经严重影响了他的成长与发展,必须注意。

接下来我们必须要了解到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孩子出现频密呕吐,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亦不可忽略孩子心理方面的问题,因为心理问题也会造成孩子出现自我呕吐的现象。

在进一步检验方面,必须要先确保孩子没有肠胃堵塞的问题,而这可以通过超声波扫描即可获知,再来是验血来检查孩子的肝和肾功能是否正常,最后检查脑部是否有问题,而这方面的检验就必须等到孩子入睡后才能进行脑部磁力共振造影(MRI)。

问医

中医刘晓航/畏寒 经前头晕呕吐 先排除甲减再中医调理

问:医师,我今年24岁,女性,十分畏寒,月经前会有头晕及想呕吐的感觉,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就算大热天,我也不容易流汗,是与我的体质有关吗?

医生解答:

从你所形容的症状来看,可能属于虚寒型体质,你刚24岁,如此明显症状需排除甲状腺功能低下,建议首先去实验室抽血检验甲状腺功能,若无异常,则可找中医把脉,应用中药调补身体。

一般应温补气阳或气血双补,成药可试服金匮肾气丸或十全大补丸,也要注重饮食调理,适当增加温热性食物的摄取,如榴梿、羊肉、牛肉,不宜食含冰的食物和饮料,或生食蔬菜,此外多做运动也有助改善体质。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