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妇幼

儿童成长迟缓 易生病衍自卑 补对营养 迎头赶上

(图:法新社)

医句话:
看着小孩的出世,然后一天一天茁壮成长,相信是为人父母最期盼的开心事,但有时却是事与愿违,明明已经给予他最好的一切,但为何他总是“矮人一等”?相信对父母而言,最揪心的事莫过于此,因此不管是已为人父母、抑或是即将成为新手父母,甚至等待抱孙的公公婆婆,都有必要了解小孩“快高长大”到底有哪些秘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小孩成长迟缓(faltering growth)而瘦小给出的定义,即当小孩出现以下3种情况时,意味着小孩或可能有成长迟缓,但值得注意的是诊断并非依据单一检验,更多时候医生会从更多方面着手,因为有可能小孩只是‘暂时’成长迟缓,在经过一些改善比如营养补充后,即可像其他小朋友一样健康成长。

亲子妇幼

注意力不足过动症 正面行为给予支持

注意力不足过动症或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常见发生于儿童身上影响他们行为或发展的问题。

全球数据显示,每班约有最多达10%孩子会有ADHD的症状,只不过有些聪慧、智商高又可以控制行为的孩子可能会比较难让人察觉。
 

亲子妇幼

害怕交叉感染 疫情期间孩子生病 该不该去医院?

医句话:

疫情期间减少出门次数,是有效的自我保护的方法,尤其家中有孩子的家长自然更为小心谨慎。不过,父母可不能一昧地避开医院,除了要关注孩子的健康状况,也应了解何种症状出现时,应将孩子及时送医,避免错过治疗的黄金时间。

留意孩童紧急状况
“为了对抗COVID-19而落实的行动管制令(MCO)改变了我们对待许多事情的行为方式,包括了应对疾病的方式。国人在遵守MCO这方面做得很好,成功帮助大马挡下了第一波疫情。基于这一点,我们非常小心地尽量不出门,尤其是带着孩子一起,这是因为父母自然会谨慎并保护孩子的身体健康。

亲子妇幼

冠状动脉瘤 心肌炎 川崎氏病夺命并发症

医句话:

川崎氏病(Kawasaki disease)的死亡率不高,甚至一些症状如红疹及手脚脱皮等亦可自愈,但并不意味着无须重视川崎氏病,其中冠状动脉瘤和心肌炎就是川崎氏病中最危险的并发症。

治疗太迟最伤“心”

“冠状动脉瘤及心肌炎是川崎氏病两大并发症。如没及时治疗,并发冠状动脉瘤的几率可达20%至25%的,换言之即每4至5位患者中就有1人中招。

不过冠状动脉瘤亦有分不同级别,分成小(<5毫米)丶中(5-8毫米)及大(>8毫米)。如果要更精准,我们需要以小孩的年龄丶身高丶体重来看他的心脏血管大小,临床上由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来分级。

亲子妇幼

社交困难 缺乏注意力 两岁以下应禁玩3C产品

医句话:

或许父母会担心孩子如果没有使用电子配备就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其实,父母要相信孩子的学习能力是很快的,即使是一般的成年人也会为了要与世界接轨而学习使用电子配备,孩子也一样,父母不需因此而操心。

孩子压力源自父母

“电子配备已经成为许多儿童或青少年依赖甚至沉迷的物品,家长或许已经意识到这点,所以,有些家长刻意安排活动来取代孩子在家对着手机丶电脑或电视的时间,但是,过度的活动安排反而增加孩子的压力,并衍生其他问题。

为了避免孩子沉迷电子配备,有些家长会安排一系列校外活动或补习班来填满孩子的生活,家长有必要在两者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有时候,家长会自问,为什么孩子会有这么多的压力?为孩子安排和决定活动的是父母丶载送孩子去上补习班的是父母,该有压力的应该是父母才对。

亲子妇幼

凡事代劳成草莓族 青少年不耐压 焦虑忧郁找上门

医句话:

要让孩子有良好的精神健康,除了强化父母,政府也可以通过落实法令或政策,培训更多的专业人士如精神科医生丶心理治疗师丶辅导员等,帮助有需要的孩子和家庭,进而减少学生自杀丶患上忧郁症等的社会问题。

让孩子掌握必要技能

“马来西亚儿童的社交情感问题普遍存在,特别是可诊断的精神健康问题,随着自杀丶忧郁症丶自残和焦虑症病例被报导后,情况已经达到令人震惊的程度。

根据2017年全国健康与病发率调查(NHMS 2017),年龄介于13至17岁的青少年当中,分别有18.3%患上忧郁症丶39.7%患上焦虑症丶10%有自杀意念(suicide ideation)及9.6%感到非常压力。

亲子妇幼

跌倒 哽噎 烧伤 溺水 中毒 行管期 慎防儿童居家意外

医句话:

行管期间,孩童待在家里的时间多了,平时备受忽略的居家安全,在此时都成了无声杀手,例如误食小零件丶跌进水桶,轻则受伤,严重可送命。父母除了要打造安全的居家环境,也要学会一些基本的急救知识,把伤害降至最低。

好奇宝宝无法分辨安危

“儿童居家安全在这非常时期是家长们所不能忽视的,怎么说呢?

最近因为COVID-19肆虐,闹得全城沸沸腾腾,所有人都提心吊胆,不知如何是好。马来西亚从3月18日起落实行动管制令,目的是要大家乖乖待在家里,减少病毒传播的机会,隔断传染链。平时常在儿科门诊看到的传染性疾病无论是伤风感冒,上吐下泄都减少了许多,反观居家意外案例反而上升。因此想在此跟大家一起来谈谈常见的儿童居家意外问题与处理方法。

亲子妇幼

大疫当前为何病童较少症状较轻? 免疫系统未成熟 逃过致命风暴

医句话:

根据全球各国的临床数据,20岁以下的青少年及儿童感染COVID-19的几率是很低的,即使他们感染了COVID-19,其表现症状大都属轻微,疾病预后较好,其病死率更是低于0.5%。因此,作为父母的,切记要照顾好自己,免于病毒感染,那家中孩子感染COVID-19的风险基本上是很低的。相反的,一旦父母感染了COVID-19,那就会将孩子们置身于风险当中。

20岁以下病死率<0.5%
“根据各国的资料,20岁以下者比较少会受到COVID-19感染。 大部分的儿童的感染源来自父母或家人。依照中华流行学杂志近日的报告,20岁以下病例,以总人数比例来看,在中国境内的小孩人数大约占了2.16%,台湾则占了6.3%, 韩国为4.8%,意大利为1.6%, 美国为1.7%, 因此小孩感染的机会,占总人数的比例不高。

亲子妇幼

病毒未经母乳传播 确诊COVID-19妈妈仍可哺乳

医句话:

虽未能排除COVID-19母婴垂直传播的可能性,但大多数病例中的新生儿检测结果为阴性,包括胎盘丶羊水丶脐带血和母乳在内的样本,都没有测出病毒的存在。因此孕妇们不必忧思过虑,时刻担心传染腹中胎儿,情绪不稳反而引发早产风险;而妈妈们也勿需纠结是否要停止哺乳,即便是确诊了也更应继续以母乳喂养,让婴儿能从中获得抗体,起到保护作用。

我国31岁确诊孕妇 诞健康宝宝

“新生儿确诊COVID-19病例,令是否存在母婴垂直传播途径的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在大众印象中,孕妇身体较虚弱,免疫力也有所下降,自然而然觉得她们更容易被感染,病情也会特别严重,更可能将病毒传染腹中胎儿。但是,根据截至4月7日通报的医学病例报告,大多数确诊产妇所生的婴儿检测结果呈阴性,而所有羊水丶脐带血丶胎盘和母乳样本,均未检测出病毒存在。

亲子妇幼

正确护理与呵护‧早产儿也能健康成长

早产儿,由于先天不足,接下来的成长过程注定就得面对一连串的健康问题?其实不然,只要家长配合医生的护理意见,提供早产儿及时且有效的医护协助及更多的呵护,弥补其先天不足之问题,他们也能像一般足月儿一样,健康、快乐长大。

近年来,不论在马来西亚或世界大多数地区,早产的发生率有上升的趋势。梳邦再也医疗中心(SJMC)儿科与新生儿顾问医生Anita Kaur Ahluwalia医生指出,早产儿可能面对各种各样的健康问题。无论如何,只要及时获得正确护理,便能将伤害减至最轻。

她透露,导致孕妇面临较高早产风险的因素包括了高龄产子(35岁以上)、曾有过早产经历、多胎妊娠(双胞胎、三胞胎)、孕期的妈妈不够强健、压力,以及孕妇有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感染(婴儿受感染或妈妈受感染)等。

最常见的感染是B型链球菌(GBS)感染。GBS是寄居于阴道和直肠的细菌,一般正常健康人群感染GBS并不致病。它是导致早产的主因,如果母体受细菌或病毒感染,胎儿也很容易受感染,导致早产。

何谓早产儿呢?Anita医生表示,妊娠期通常持续40周,只要满37周或以上的就属于足月儿,而早产儿指的是在怀孕未满37周就出世的宝宝。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