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筛查就没事?驼鸟心态 让癌症有机可趁

医句话:

癌症相当普遍,它的杀伤力不容小觑,所以是大家不可轻视的问题。然而,很多人因各种原因逃避筛查而延误就医,造成不可弥补的缺憾。其实,通过检查及早发现癌症,存活率非常高。因此,适当地进行体检是必须的。

“在现今这个年代,癌症似乎已相当普遍。然而,它带给人们严重的性命威胁,是每个人绝对不容轻忽的问题。

就目前而言,男性常见的癌症包括肺癌、前列腺癌和肠胃癌;女性同样地被肠胃癌困扰,乳癌与子宫颈癌乃女性另二大癌症杀手。大多时候,人们对于上述癌症的意识较高,因而可得到更多确诊病例数据。一些常听闻的血癌及其他类型癌症则反而较少见。

肿瘤标记用予确诊癌患

很多人对于筛查方式存在误解。在筛查方法中,肿瘤标记(tumor marker)普遍上被认为是非常简便的一种检查方式,但实际上准确性并不高。此方法适用于已确诊的癌症病患身上,帮助医生评估癌症治疗的反应与观察病情复发的情况。

所以,更为准确的筛查方式包括X光(X-ray)、超声波检查(ultrasound)等扫描,以及针对女性的子宫颈筛查方法,如子宫颈抹片(pap smear)检查。

当人们在面对健康问题时,该从哪方面着手?是不是直接向相关专科医生求助?我的建议是首先可咨询家庭医生或普通医生。由他们先对病情进行初步的诊断与评估,后引导病人进行后续检查,或转介至相应的专科医生。

遵循上述流程,可避免因就医方向错误,而导致时间和金钱上的浪费,且能确保疾病得到及时且正确的诊断与治疗。
不同癌类 筛查有别

针对不同的癌症类型,筛查方式也有所不同。例如,大肠病变通常可进行粪便潜血检测(Fecal Occult Blood Test,FOBT)或大肠镜检查诊断是否癌变;前列腺癌需要进行超声波检查等。

如筛查后发现一些可疑的病变,则进一步进行电脑断层扫描(CT scan)、正电子电脑断层扫描(PET CT scan)或磁力共振造影(MRI)等检查。

针对上面提及的肿瘤标记检查,我要提醒民众,对于肿瘤标记的认知需有深入了解。虽然肿瘤标记在治疗前后的监测中有其用途,但并不适用于所有人群。

病患在进行癌症筛查时,应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即使指数正常,也并不意味着自己没有患上疾病。

不查还好 查了就中招?

很多人都认为,只有出现明显症状才需要进行癌症筛查,实际上很多癌症在早期并不会有明显症状。当症状已显现出来,大多时候已到了晚期。

另有一些年长者总是认为,只要做了检查,身体就一定会出现问题。事实上,他的身体早已不对劲,在检查时才找到病症。

显然地,这是一种逃避的行为。遇到这样的患者,我给予的劝告是:只有你及早发现病变,接受治疗后才能安然无恙。

意识提高 初期癌症确诊率增

早年时,因癌症‘不痛不痒又无症状’,确诊时已是第三、四期。所幸现代人筛查意识提高,初期癌症病例提高不少。

所以我不断强调,癌症筛查是预防癌症中非常关键的一环,因为及早发现癌变,并接受有效治疗,可大大地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预后效果几乎可达到近100%。

有些癌症的病情进展缓慢,如前列腺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即在检查后大多处于初期,治疗效果相当理想;另有些癌症,如子宫颈癌,筛查后发现到癌变萌芽症状,经过治疗而成功控制病症的扩散。

特定检查须专科允准

此外,初期癌症在治疗上较为简单,无需过多手术或放疗,从而降低了治疗的成本和患者的痛苦。

必须一提的是,有些人认为做了常规体检,就可排除所有疾病。实际上,很多癌症需要特定的检查方法才能找出病症。像脑部、耳鼻、眼睛等,这些往往都是容易被忽略掉的器官。在马来西亚,只有通过专科医生的允准,方能进行一些特定的检查。

常规健检 揪19公分卵巢水瘤

我有一个年逾30岁的女性病患来进行常规体检后,征询我的意见,问是否可做其他的检查。我给了几项建议,后来她选择进行耳鼻喉检查,结果发现了第一期的鼻咽癌,经治疗后已痊愈。

另一名病人是一位年约50岁的男病患。在做体检时,用手触摸颈部时发现肿块。通过超声波扫描成像也看到肿块有些异样。经进一步检后确诊为甲状腺癌第二期,及时接受手术割除肿瘤已无碍。

第三个我接触到的病人是一名19岁的年轻女性,看起来很健康,身材瘦削,腹部扁平,没有任何异样。她在父母的吩咐下来做血液和尿液检查,另加了X光和超声波检查,结果发现她长了一个19公分大的卵巢水瘤。这是一颗‘计时炸弹’,随时可能引发内出血。如无及时发现会有一定的生命危险。

最怕癌症心脏病 惟可预防

在我修读医学课程时,我曾对健康检查的重要性缺乏认知。课程中也甚少强调筛查,这导致部分医生认为,没有症状就不需要检查。

然而,在这领域工作多年让我意识到,人类最害怕的疾病,如癌症和心脏病,其实是可以提前被发现的。除了健康的生活方式,还有方法可以让我们早日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

 

_
董婉琪医生(Tong Wen Chee)
体检中心医生



40岁以上每年查1次

民众可根据个人情况进行特定的身体检查,即血液与尿液检验、肺部与腹腔的X光扫描。

我建议,30至40岁人群每两年至3年做一次体检;经济上如许可,40岁以上的人群,无论有无症状,每年都做一次检查。

针对不同的项目,检查次数与频率可依据医生的建议做调整,比如子宫颈抹片检查,每3年做一次;乳房X光造影检查(mammogram)两年一次;心脏压力测试(cardiac stress test),一两年一次等。

若发现有任何异常,请不要害怕或羞耻而不求医,如抱持这样的心态,就有可能延误就医。此外,如接受治疗后情况未有好转,可向医生反映,或寻求另一名医生的医疗建议。

事前准备及建议

在进行任何检查之前,民众有必要了解适当准备事项,以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以下是一些常见检查的准备事项和建议:

血液检查
禁食:通常需要禁食至少8小时,确保血糖和其他指标准确度。
停药:如在服用药物,尤其是糖尿病药物等,应在检查前咨询医生,并按照指示停药,如糖尿病等患者,可能需要在检查前暂时停药,以避免血糖过低的风险。

腹部超声波检查
禁食:同样需要禁食至少8小时,以确保获得清晰的超声图像,以看清胆囊等器官的情况。

子宫颈癌筛查
避免性行为:在进行子宫颈癌筛查的3天内,应避免性行为。

心脏压力测试
着装:对于进行心脏压力测试的患者,建议穿着宽松舒适的衣服和适合运动的鞋子。
除了上述注意事项,如在检查前一天出现突发状况,如感冒、咳嗽、发烧等症状,最好推迟检查,以免影响结果准确性;如出现持续咳嗽等症状,应咨询专科医生。”

【实体癌症论坛预告】
董婉琪医生将会联合儿童血液肿瘤专科顾问叶晓宜医生、血液内科及移植医学顾问何金华医生及临床肿瘤专科顾问邱义祥医生,于6月1日(周六)下午2点,在八打灵再也星洲日报总社B2礼堂主讲“抓住癌症的狐狸尾巴:早期发现与标靶治疗”。中西医结合顾问林仁吉医生将是这次论坛的主持人。读者也可透过医识力脸书(www.facebook.com/easily.sinchew/)收看论坛直播。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文章来源:
医识力.笔录:陈秋蕾.2024.05.24

评论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