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体适用到个体差异 精准医疗 量身定制合适癌疗

 

医句话:

精准医疗被视为癌症治疗的未来趋势,在集合手术、放疗及化疗等一系列基础治疗上,更配合先进的科学技术,以个体化及靶向治疗为目标,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及减低治疗副作用,并且也能让患者拥有更好的生活品质。

“癌症是人类漫长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印记,早在古埃及、古希腊及古罗马时代,当时的人们已记录类似癌症的病例及症状,但对它的认知及治疗是非常有限;当时间来到19世纪末及20世纪初,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及涌现不同的科学方法后,人们逐渐对癌症有所认识,并且也开始探索癌症的分子机制及病理学等,以期可以找到合适的方法去对付它。

随着生物技术发展及分子生物学的突破,科学家对癌症有更多的认识包括遗传变异等,从而在癌症诊断、治疗甚至预防有了不一样的‘武器’,癌症也不再是无药可治的绝症。到了近代,随着精准医疗(precision medicine)的兴起及迅速发展,包括个体化治疗、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等新型治疗方法,让癌症患者在治癌路上终于看到曙光。

个性化医疗 评估风险定制策略

何谓精准医疗呢?它也可称之为个性化医疗,或个性化基因组学、基因组医学或精准医学,指的是应用患者特异性档案,结合遗传和基因组数据,以及临床和环境因素,评估个体风险并定制预防和疾病管理策略。

精准医疗的目标是通过纳入患者个人疾病、一般健康、基因、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差异,在对的时间为患者实施量身定做且适宜的治疗。

以大肠癌为例,当前医学的做法是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所有情况,可是在未来医学或须采用更加个性化的诊断方法,其中的差别就是通过不同的筛检方式,包括血液、DNA、尿液和组织分析,对不同癌症分期及分型的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式。

以筛检仪器为例,结合正电子扫描(PET)及电脑断层扫描(CT)技术的PSMA PET-CT扫描,可以让医生更精准诊断及评估患者的前列腺癌病情;通过次世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也可以更精准地分析乳腺癌、肺癌等癌症分期及分型,从而可及早根据所得数据进行正确治疗。

以肺癌为例,在过去除了须区分小细胞肺癌及非小细胞肺癌,尚需再细分腺癌、大细胞肺癌及鳞状细胞癌,而异常基因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及ROS 1等的筛检不仅耗时耗费,而今通过NGS有望在一周内就获得过去须数月才能拿到的报告。这归功于科技的进步,加上越来越多实验室可进行,不仅更快更精准,同时价格也更低。

精准分析建立在有否靶向药

那是否所有的癌症都必须如此精准分期分型呢?非也,对癌症的精准分析必须建立在有靶向药的情况下,否则就算已精准分析,但却因没有靶向药,对患者的病情是无用的。

靶向药顾名思义就是针对癌细胞特定分子靶点的药物,即通过特定的生物分子、信号通路及细胞功能来抑制或阻断肿瘤生长、转移或扩散;在过去,化疗是当肿瘤出现后去‘杀死’它,但靶向药物是从根本去阻断它出现,较少毒副作用及不影响正常细胞,因此把靶向药的出现视为癌症治疗上的一大突破并不为过。

在精准医疗的领域中,筛检所扮演的角色举足轻重,以胰腺癌为例,每半年一次的扫描仍有忽略的可能性,不过近期在国外医学期刊有提及使用液体活检(liquid biopsy),也就是通过血液样本中的肿瘤DNA(circulating tumor DNA,ctDNA)可及早发现肿瘤的存在。

目前这类技术仍未成熟,临床使用率不高,不过据我所知已有一些第二期大肠癌病例有用上,因为在一般情况下,第二期大肠癌在切除后无须化疗,而且就算用上PET CT也仅能看到0.7公分以上的细胞,可是用上液体活检却能发现小于0.7公分的异常基因突变,一旦发现后就能用化疗把它‘杀掉’。不过迄今有关的活检须送美国进行分析,因此仅适用于自费或保险可承担的患者,但相信在未来日子,这类血液筛检方式会越来越普及化,到时费用也可以降低。

3点看待新科技

科技的进步无疑是新型医疗的推手,但医学是讲求严谨,并非新技术就一定适用于患者,医生必须按部就班去观察,包括新型医疗是否对患者的生存期产生改变(20%至30%)。从医生的角度,科技的进步尤其体现在制药方面,包括靶向药,但有3个关键所在,第一是否有缩小肿瘤?第二是否有引发副作用?以及第三有否增加患者的存活率及延长寿命。而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的出现让分子化验(molecular study)做得更快及精准,并且可快速分析大数据,这一切都让制药做得更好。

简而言之,精准医疗就是在预防、诊断及治疗3方面进一步提升。在预防方面做到疾病的精准预判及精准预防策略。在诊断方面就是对疾病的重新定义及对患者的精准分型,至于在治疗方面就是最合适的药物(best drug)以及最合适的剂量(best dose)。

AI出现或降低研发费用

精准医疗与医疗成本是平行线,试想想一个做给很多患者的药物,以及一个仅为少数或单一患者的药物,无疑后者的医疗成本会更高,而且越精准的医疗包括药物,意味着适合的患者也会更少。不过凡事没有绝对,AI的出现或可能降低一部分的研发费用,但真实情况仍须来到才能确定,但无论如何,当新药推出后,势必要有人买单。

以一款靶向药为例,第一代在10年前推出时价格大约8000至9000令吉,但在10年后的今天,价格是500至600令吉,仅剩当初的10%,而且已可以在公家医院获得,这对有需要的一般患者而言可谓是及时雨。再来药厂之间的良性竞争也让患者有机会从中受惠。值得注意的是,一般上刚推出的靶向药是用于第四期的癌症患者,并非给予第一至第三期的患者,只有在药物效果获得证实有效后,才会逐步用在第三期或之前的患者。

对小康之家的患者而言,精准医疗须承担的费用不菲,这也意味着患者要做的就是早发现早治疗,因为正如上述所言,属于精准医疗一部分的靶向药更多是用在第四期,倘若患者在早期就发现癌症,那治疗的成本也可降低,比如无须太多的治疗方式、或是药物剂量可减少等。

癌症治疗指南 给予正确指引

如今在癌症治疗上已有不同的针对性方案,而这些方案都已获得临床证实有效,差别是在用药剂量上的些许调整,换言之多用在第四期的靶向治疗,其实并非适合每个人,而是针对特定的患者。

比如说大肠癌患者,根据最新版本的癌症治疗指南(CPG),只有第四期的患者才须用上靶向药加免疫治疗,至于乳腺癌患者则须视分期及分型,其中三阴性乳癌患者可以用免疫治疗。而这些方案皆有一一注明在最新版本的治疗指南。过去治疗指南是3年更新一次,如今一年会有数次更新,这些指南集合相关领域专家的意见,也是医生给予治疗的正确指引。

 

_
邱义祥医生(Ivan Shew Yee Siang)
临床肿瘤专科顾问

 

多学科会诊 共同协作拟方案

精准医疗是一个多学科会诊(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MDT),在整个医疗团队中,肿瘤内科医生是其中之一,其余包括外科医生、放射科医生(radiologist)、病理科医生(pathologist)、曾接受培训的护士(nurses)、物理治疗师(physiotherapist)、药剂师(pharmacist)以及不可或缺的核子医学科(nuclear medicine)等专职医护人员。

之所以要特别强调核子医学,因为在大部分的肿瘤筛检及治疗中,PSMA PET-CT或单光子发射电脑断层扫描(SPECT)的操作就是由他们负责,而这两种也是目前很常见的肿瘤筛检或治疗仪器,很多时候当医生对治疗方案进行修改前,是必须仰赖这类筛检的结果而定。

核子医学 癌症治疗关键

一般上只有癌症中心才有核子医学这一科医生,以雪隆地区为例,也只有区区数家大型私人医院、国家癌症中心及吉隆坡中央医院有,属于非常少数的专科,但却是癌症治疗中的关键人物。

既然癌症治疗是一个多学科会诊,那岂不是意味着小型医院无法进行?从治疗的角度来看,上述提及的医疗团队其实仍显不足。以乳腺癌为例,不仅需要外科医生,最好是乳房外科(breast surgery)医生,因为很多时候患者在手术切除后仍需进行乳房重建手术,所以选择正确的治疗地点也是关键所在,否则可能无法达到最好且满意的治疗效果。

人口老化 长寿有代价

长寿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愿望,但长寿亦有其代价,那就是医疗成本的增加,尤其是当一个国家逐步迈入老年国,未雨绸缪是有必要的,这包括了对未来生活及财务有良好的规划。

以癌症为例,大部分皆与上了年纪有关,因此若想要在晚年可以健康活着,或至少做到与癌共存,对医疗支出是必然,而这就关系到全民保健制度。

确实,对大马而言,公共卫生包括政府医院或教学医院等至今仍提供着优质医疗服务,乍看之下全民保健似乎无关紧要,但须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在未来人人仍能享有到,因为随着近年来医疗成本的不断上升,公共卫生所承担的财务压力与日俱增,还能撑多久没人知道,所以为何不为自己谋取更好的福利,如在医疗开支上充分利用保险呢?

保险提供更好的医疗选择

保险就是为风险而存在,这也包括了健康风险,所以我对大众的建议是‘享用公共卫生提供的医疗服务是每一位国民的权利,而保险则是为自己可以拿到更好的医疗服务’。此外必须提及一点,那就是医疗成本上升是未来的趋势,建议仍须不时注意保单内容,以确保可以满足所需。曾有患者在病情发作时送往私人医院治疗,却发现保费不足,因此完成紧急治疗后必须转送至政府医院继续疗程,这对患者而言可谓另一种折腾。

对普罗大众的忠告时,越早发现癌症的存在且早治疗,不仅花费更少且疗效更好,切记讳疾忌医,一旦察觉有何不妥,早日求医查清楚;至于已诊断患癌的患者,建议可咨询第二意见,必要时可要求主治医生把病情带上肿瘤委员会(Tumor Boards,TBs),包括参考最新版本的治疗指南,以获得意见一致的治疗选项。”

【实体癌症论坛预告
邱义祥医生将会联合儿童血液肿瘤专科顾问叶晓宜医生、血液内科及移植医学顾问何金华医生及体检中心医生董婉琪,于6月1日(周六)下午2点,在八打灵再也星洲日报总社B2礼堂主讲“抓住癌症的狐狸尾巴:早期发现与标靶治疗”。中西医结合顾问林仁吉医生将是这次论坛的主持人。。读者也可透过医识力脸书(www.facebook.com/easily.sinchew/)收看论坛直播。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文章来源:
医识力.笔录:何建兴.2024.05.29

评论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