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高肥胖步步进逼 心肾代谢症候群风险飙升
医句话:
心肾代谢症候群(CKM)涉及心脏、肾脏和代谢异常,与三高与肥胖密切相关,若未及早管理,将提高并发症风险。定期体检有助早期发现潜在问题,40岁以上民众建议应每年检查。此外,新型药物如SGLT2抑制剂、GLP-1受体促效剂对CKM有多重益处,惟仍须因人而异地调整治疗策略。至于多专科合作被视为可提升整体疗效,期盼未来在大马也能设立心肾代谢整合门诊。
心肾代谢症候群(Cardiovascular Kidney Metabolic Syndrome,CKM)或慢性肾心症候群(Chronic Reno Cardiac Syndrome,CRM)是如今医学界热门讨论课题之一。从症状来看,它似乎是属于单一疾病,如肾脏科的慢性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或在内分泌科常见的糖尿病,甚至与心脏科的心血管疾病有关,但近期研究却发现,其实三者是环环相扣或呈三角形,也就是说当患者出现前述的任何一种症状后,之后再出现其他并发症的几率会比正常人高出2至3倍。
三高(高血糖、高血脂及高血压)以及肥胖被视为形成CKM的风险因素,而三高与肥胖恰恰就是在我国国民最为常见的慢性疾病。多年来大马始终‘稳居’东南亚糖尿病患前三甲,肥胖症(obesity)及高血压(hypertension)患者有增无减,这些代谢性疾病的病例导致CKM病例在我国屡见不鲜。
早筛早检 避免多重器官受损
我常对患者说,CKM是指多重器官包括心脏及肾脏受损,而要避免出现CKM就必须在初期阶段着手干预,通过正确方式去管控好自身健康指数,包括血糖、血压及身体质量指数(BMI)等,避免病情恶化至无法挽救,那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没有慢性疾病的健康人士,我会建议从年度体检做起。根据个人健康指数、家族病史以及年龄性别等选择合适的体检方案,从筛检中揪出潜伏的健康问题。其实通过筛检是可以及早发现血脂、血压及血糖等是否正常,若一切正常接下来只需根据医生指示持续观察即可,可视风险因素等情况,每6个月至1年再进行筛检就可以了。
其实很多时候一个人并不晓得自己健康指数早已亮红灯,但生活中的一些症状如容易口渴、难以入睡、夜尿、憔悴消瘦及嗜睡等,皆是与慢性疾病如糖尿病或高血压等有关。因此在在门诊中不时可见慢性疾病的患者,就是通过在体检中心或在私人诊所或医院的筛检而及早被发现,而这也体现了体检的重要性。
是否可在政府诊所或医院获得体检服务呢?答案是可以,但等候时间很长,皆因在政府诊所或医院的患者非常多,情况也比较严重。因此若经济能力许可的话,在体检中心或私人诊所及医院及早做体检会更理想。
40岁后体检每年做
通常我会建议男女在40岁后每年至少一次体检,有利于及早发现身体是否有异常症状,比如血液检查及针对心血管疾病的跑步机压力测试及心电图等;须坦言,尽管如今全民健康意识已有所提升,但主动去做体检的人数仍不多。且从数据来看,参与体检的男女大多是任职公司有提供体检才参与,而且城乡地区的比率也相差甚大,这仍值得注意。
很多时候患者到了严重症状阶段才愿意求医。比如说一些患者因胸痛而求医,结果证实是心脏衰竭所造成,更重要是其实他在这之前血糖、血压及血脂指数都已亮红灯,只是因为没去做体检而没有及时发现。
那心血管疾病是如何直接或间接影响肾脏和代谢系统的功能失调呢?正如之前所引用的例子,疾病与疾病之间是环环相扣的,而治疗也如此。比如发现患者有糖尿病,那若能把血糖指数管控好,同时也减少了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此如今在治疗上,医生不仅要看患者所表现出症状,也要关注在症状后潜伏的健康伤害,因此在开药上有了更多考量。
SGLT-2i进公院 资缺取药受限
近10年来药物研发出现很大改变,一些新型药物除了针对病情之外,也对其他疾病产生附加作用。比如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抑制剂(SGLT-2 inhibitor),除了可改善血糖之外,也同时具有保护心脏及肾脏功能作用,当医生为患者开药时就会把它纳入考量中。
但须强调的是,医生每一次开药仍胥视患者的真实情况而定,包括是否有药物禁忌(contraindication)等。以SGLT-2抑制剂为例,若患者有胰腺炎(pancreatitis)或感染(特别是生殖器官),用药须更为谨慎。
考虑到SGLT-2抑制剂可为患者带来的疗效,如今在政府医院亦可获得这类药物供应,但须注意的是并非所有患者皆可获得,理由是资源不足,但患者仍可选择持医生处方在社区药剂行购买,但前提是必须获得医生诊断,在整体管理(holistic management)情况才决定用药。
心脏内科顾问
除了他汀 这4种药也能保护心脏
针对有心血管疾病的CKM患者,心脏科给予的用药更多还是与防止血管阻塞有关;比如他汀类药物就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基础用药,除了可降低血液中的脂肪,还可以抑制炎症及稳定动脉壁上的斑块,并防止动脉再度硬化,从而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除了他汀类药物之外,欧洲心脏病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及美国糖尿病协会(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ADA)也提出4种主要药物可改善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的预后,并降低住院与死亡率,惟须强调的是,实际使用仍需依患者的身体状况包括血压、肝肾功能做出调整,简而言之就是因人而异。
这4种药物分别为RAAS抑制剂如ACEi或ARB,它的功能是调控血压与减少心脏负担,若患者血压过低,可能不适用。再来是β阻断剂(beta blocker),它的功能是减慢心率及降低心肌耗氧,若患者血压过低,须受限使用。医生须根据患者的情况来决定哪一种更适合。值得一提的是,这两种药物也是目前在政府医院使用多年的指定药物。
第三种就是之前曾提及的SGLT2抑制剂,尽管在一开始它的研发是针对血糖,但从后期的数据显示,它也可以改善心衰与肾病,对血压影响小,且适用对象更广,即使血压低通常也可用。最后就是选择性醛固酮受体拮抗剂(Mineralocorticoid Receptor Antagonist,MRA),它可以减少体液存留及改善心衰,但须注意的是,肾功能不好或高血钾者需小心使用。
GLP-1促效剂 控糖护心助减重
另外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促效剂或类似物(Glucagon-Like Peptide 1 Receptor Agonist or Analogue,GLP-1 RA)也是备受关注的药物之一,虽然它更多是用在改善糖尿病及减重,但近期也逐渐用在心脏科,尤其是CKM的治疗上如针对ASCVD的改善,也具有额外的好处。
再次强调药物使用的关键在于患者层次,也就是因人而异的治疗决策,并非一成不变,或同一药方用在同一类患者,更不是上述提及的全部药物要用在同一人身上,而是根据患者情况来用药。

冀大马设心肾代谢门诊
既然CKM是涉及心脏、肾脏及内分泌科有关的疾病,那从治疗上患者是否采取多学科会诊(MDT)呢?确实,若采取MDT方式无疑可让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但现实摆在眼前是时间和人力皆无法做到,因此医生能做的就是互相配合,在政府或私人医院皆如此。
据所知,在英国确实有心肾代谢门诊(cardio-renal-metabolic clinic),这是一种跨专科整合门诊,是专门针对心血管疾病、肾功能异常及代谢疾病之间的交互影响进行评估与治疗,也能为患者提供更系统化的照护。期盼在不久的将来,大马也能有这类门诊。
医生跨科合作 为患者把关
在马来西亚的医疗实务中,通常由不同专科医生分别照护门诊患者。一旦发现合并症或相关并发症,主诊医生会及时转介至其他专科,并透过协商与讨论,必要时更会进行跨科会诊与共同治疗。
至于患者到医院时该先看哪个科别,则应依据主要症状判断。例如,若以胸闷、胸痛或呼吸困难为主诉,心脏科是首要的选择;若已确诊糖尿病且控制不佳,则应及早寻求内分泌科医生的协助。
值得强调的是,专科医生之间并非各自为政,而是会针对病情共同讨论。举例来说,若患者已出现尿蛋白,心脏科医生往往会邀请肾脏科医生一同参与治疗。最终目标是避免病情恶化,确保治疗效果,才是真正为患者健康把关的关键。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