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标靶双管齐下 ADC精准锁癌 引爆乳癌细胞

医句话:
近年来,化疗开始应用于术前治疗,有效提升预后。同时,辅助治疗的跃进,也让化疗不再可怕。而更令人瞩目的是,化疗经改造后与标靶治疗合二为一,形成能精准攻击癌细胞的抗体药物复合体(ADC),为乳癌治疗开启新格局。

“化学治疗(简称化疗)向来是乳癌治疗重要的一环。过去,乳癌的治疗多半是先手术,再进行化疗。近年来,化疗有时也会安排在手术前。那么,什么情况下会建议先化疗?又在什么情况下会直接手术呢?乳癌的治疗方案是如何制定的呢?让我们从乳癌确诊开始说起。

确诊乳癌时,首先需要进行活检。除了检测是否有癌细胞,报告还会显示3项重要的受体检验结果,即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酮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及第二型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

若检验结果为阳性,意味着癌细胞表面带有这些受体,会受到相关荷尔蒙或蛋白质的刺激而促进生长。ER、PR阳性而HER2阴性,称为管状A型乳癌;HER2阳性,无论ER与PR属阳性或阴性,均称为HER2阳性乳癌;若三者皆为阴性,则为三阴性乳癌。这些乳癌类型对治疗方案的抉择尤为关键。

管状A型 化疗反应较难测

管状A型乳癌相对温和,但化疗反应难以预测。若属于第一、二期,肿瘤不大,且未转移至淋巴结,可能会建议直接手术切除,无需先做化疗。

但若肿瘤体积较大,外科医生可能会建议全乳房切除术,许多患者未必能接受,这种情况也可尝试术前化疗(尽管效果难以预测),尽量缩小肿瘤,增加保留乳房的机会。

若癌细胞已转移至腋下淋巴,或评估有较高的转移风险,甚至可能发生扫描无法显示的微转移(micrometastasis),医生也会倾向在术前先进行化疗,以降低扩散风险。

有些管状A型乳癌患者的肿瘤体积与转移风险都属于中等,处于‘灰色地带’,较难决定是否需要化疗。其实,现在已有癌细胞基因检测(genomic test),可用于评估转移风险、复发率,以及化疗的实际帮助,协助医生与患者作出决策。不过在马来西亚,这项检测费用相当高昂。

HER2阳性三阴性化疗佳

HER2阳性及三阴性乳癌相对恶性,转移风险高,但对化疗反应较好,肿瘤缩小甚至完全消失的几率很高。特别是肿瘤体积超过2公分时,通常都会建议术前化疗。

先化疗还是先手术,应由多学科团队讨论决定。乳房出现肿瘤的患者通常先看乳房外科医生,而非肿瘤科医生。过去不少外科医生会直接手术,转介到肿瘤科时才发现,先化疗可能效果更好。如今外科医生接受了更多专业培训,也更了解不同乳癌的最佳治疗策略。

我们医院每周都会举行多学科会议(multi-disciplinary meeting),集合乳房外科、肿瘤专科、病理科与放射科,全面评估每个乳癌个案,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荷尔蒙治疗难取代化疗

目前乳癌的治疗多数仍以化疗为主,许多患者会问:现在不是有多种治疗选择吗?为什么还需要化疗呢?

荷尔蒙治疗适用于具有ER、PR受体的管状A型乳癌,透过降低体内荷尔蒙来减少对癌细胞的刺激。但其需要约3至4个月才起作用;相对地,化疗虽反应较难预测,但有时6周内即可使肿瘤缩小,因此荷尔蒙治疗无法完全取代化疗。

标靶治疗主要针对HER2阳性乳癌,免疫治疗则适用于部分三阴性乳癌。但临床试验显示,这些治疗若与化疗结合,效果更佳。

治疗取决于分期“癌格”

有些患者即使只是第一期乳癌,医生也会建议多种治疗结合,这让患者难以理解。其实,治疗方案不仅取决于分期,也取决于癌细胞的‘性格’,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受体状况。比如,三阴性乳癌风险较高,即使在第一期也常需更强的治疗。

手术后的治疗原则与术前相同,但会依手术报告调整:若癌细胞已完全清除,只需完成原疗程;若仍有残存,则需升阶治疗,进一步压制。

结合化疗与标靶 HER2阳性迎新契机

提到升阶治疗,不得不提一款在近一两年获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用于升阶治疗的新药物类别─抗体药物复合体(Antibody-Drug Conjugate,ADC),它相当于把化疗与标靶治疗‘合二为一’。

众所周知,化疗药物就像无差别扫射的机关枪,无论癌细胞还是健康细胞都会一并杀死;标靶药物则像狙击手,只锁定带有特定受体或标志物的细胞。

若证实更有效 或列第一线治疗

抗体药物复合体,顾名思义,就是把抗体和化疗药物结合在一起,抗体会锁定HER2,找到癌细胞后,化疗药物才会在细胞内‘引爆’,杀死癌细胞。

目前的ADC药物只适用于特定类型的HER2阳性乳癌,但针对其他受体的ADC药物也已在研发当中。若临床试验证实ADC药物比标准化疗更有效,未来有可能被列为第一线治疗,取代传统化疗。

_
赖仪冰医生(Christina Lai Nye Bing)
临床肿瘤专科顾问



止吐升白双辅助 大减化疗副作用

事实上,不必过于害怕化疗,它就像一把双刃剑。以一款被暱称为‘红魔鬼’(red devil)的化疗药为例,因药水呈红色且副作用多而得名,但因疗效显着至今仍被广泛使用。

近年来,辅助治疗的进步大幅改善了化疗的不适。有效的止吐药能预防严重呕吐,大多只会出现轻微恶心;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的问题,也能靠‘升白针’提升白血球数量。

想爱美 先爱命

脱发则可用‘冷冻帽’减轻,而且头发会在疗程后重新长出,因此我常告诉患者:别因为害怕脱发而错过治疗─想爱美,先爱命!

化疗也可能影响生育,或导致提早绝经。不过,现已有方法可暂时抑制卵巢功能,减少药物伤害,患者也能选择透过试管婴儿(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先行保存卵子。

总的来说,如今的化疗已不同于过去5至10年前,副作用更可控,也没有许多人想像中那么可怕。”

术前化疗先缩瘤 或免乳房全切

“近年来,随着研究成果日益丰硕,医学界发现手术前先进行治疗,对部分患者的整体利益可能更大。于是,乳癌治疗分成了术前治疗(neo-adjuvant therapy)及术后治疗(adjuvant therapy)。

术前治疗一般为6至8次的化疗,约需4至6个月完成。疗程结束后,由于免疫力下降,患者不适宜立即接受手术,通常需等待约3至6周,让化疗药物排清、免疫力恢复后再进行。但医生会注意时间,避免超过6周,否则癌细胞可能会再次活跃起来。

那么,术前治疗的好处是什么呢?无论科学研究或临床实证都证实了,术前化疗能将肿瘤缩小,使患者有机会避免全乳房切除(mastectomy),改为只需进行肿块切除术(lumpectomy),从而保留乳房,这对患者来说绝对是个好消息。

切口小修复少效果更理想

若需进行全乳房切除并重建,切口不仅更大,同时还需要在腹部或背部动刀,取出组织移植至胸部,手术范围更广。而肿块切除术则只需将乳房周边的组织移至缺口位置进行修复,影响的范围更小。

透过术前治疗缩小肿瘤后,切口和缺口的范围都更小,修复时也不需要用太多组织,乳房外观不会过于变形,手术效果因此更理想。

助评估反应 调整后续方案

此外,术前治疗还能用以评估癌细胞对治疗的反应,让医生能更有弹性地制定及调整术后治疗方案。

在接受术前化疗后,若手术切除的肿瘤组织化验显示已没有癌细胞,那么手术后就无需再额外增加治疗,只需完成原有疗程,甚至可考虑降阶治疗,减少用药。但若手术后仍发现有癌细胞,也能及时调整方案,比如加药或更换更强效的药物,以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相反地,如果一开始就先做手术,就无法评估癌细胞对药物治疗的反应。这时只能采用标准化疗方案,无法再加以调整。

对风险较高、本来就需要化疗的患者来说,手术前接受化疗可能是更好的时机。因为手术前身体状况较好,更能耐受化疗;手术后身体较为虚弱,化疗往往会更辛苦。

治疗先行一步 避免延误疗程

在极少数的情况下(2%至5%),乳房手术后可能出现伤口发炎或出血,让患者不适宜立即接受化疗,因为化疗会抑制免疫力,影响伤口愈合。过去遇到这种情况,医生常陷入两难的局面,既不能冒险化疗,又担心延误治疗。但若在手术前已经完成化疗,即便术后伤口出现问题,也不会影响疗程进度。

另外,有些乳癌患者可能怀疑与遗传有关,比如乳癌(BReast CAncer,BRCA)基因突变。这类患者需要接受基因检测,但通常要等6至8周才能拿到检测结果。等待结果的这段时间也能先用来进行术前化疗,避免延误治疗时机。

从切全腋至几颗 淋巴手术亦降级

刚才提到术前治疗有机会让乳房手术‘降级’,从全乳房切除转成只切除肿块,从大手术转为相对小的手术。其实,术前治疗也能帮助淋巴手术降级,把或许需要切除整个腋下淋巴结群,转为只需切除几颗淋巴结。

我们身体内有许多淋巴结,包括乳房周围。过去的做法,会先以超声波(ultrasound)与正子发射断层(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扫描检查腋下淋巴结是否有肿大的迹象,并确认受到癌细胞侵犯。

若没有扩散至腋下淋巴结,乳房手术时只会一并切除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并对其进行活检,检查是否含有癌细胞。

前哨淋巴结 癌细胞“收费站”

前哨淋巴结是最靠近乳房的淋巴结,也是癌细胞最先去的地方,人体约有1至几颗前哨淋巴结。它们就像是癌细胞的‘收费站’,车子过了收费站的关卡就能上高速公路,四通八达,而癌细胞只要过了前哨淋巴结,就能扩散到腋下淋巴。因此,只要检查前哨淋巴结,如果没有癌细胞,代表其他腋下淋巴结未经扩散。

然而,若扫描检查发现腋下淋巴明显肿大,并确认已受到癌细胞侵犯,这种情况需要直接切除整个腋下淋巴。

淋巴系统是免疫系统的一部分,也如同身体的排水、排毒过滤网。若切除整个腋下淋巴结,约有10%至15%的患者可能会出现手臂淋巴水肿,少数人还可能出现手部麻痺等后遗症。

_
黄楚竤医生(Ng Char Hong)
乳房及乳房重建外科顾问


抑制扩散 腋下癌灶或全清除

然而,术前治疗改变了这个局势。现在的做法是,即使在扫描下发现有几颗腋下淋巴结肿大,也无需将所有腋下淋巴切除,因为术前化疗往往能抑制淋巴结的癌细胞扩散,完成疗程后肿大的淋巴结通常会缩小,甚至癌细胞可能完全清除。

在这种情况下,手术时只需切除前哨淋巴结与曾肿大的淋巴结,一并取出做活检即可。若活检结果显示癌细胞已完全清除,就无需切除整个腋下淋巴。这个做法称为靶向腋窝淋巴结清扫术(Targeted Axillary Dissection,TAD),即针对性地仅切除受影响的淋巴结,有助于降低后遗症风险。

早诊早治 及时行动保乳房

总的来说,随着术前治疗与手术技术的进步,许多患者已能避免大范围切除乳房与淋巴结。但更重要的是,若确诊乳癌,千万不要拖延。

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往往能让手术更简单,甚至保留乳房的机会也更大。相反,若延迟治疗,肿瘤持续恶化,原本可能只需小手术的情况,最终也可能演变成需要更复杂的大手术,风险和后遗症也会相应增加。”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文章来源:
医识力.笔录:郑雪欣.2025.10.29

评论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