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营养

吃不胖、BMI过轻就可以狂吃?小心吃出三高、体脂肪超标

在讲解过这么多体检报告中,有一位体重过轻的女生让我印象深刻。在我告诉她胆固醇过高、体内脂肪过多时,她即双眼通红,哭了起来。她哭诉自己从小怎么吃都吃不胖,唯有狂吃炸鸡薯条来增肥却吃出高胆固醇。剧情有点夸张,但原来“吃不肥”的人也有不敢告人的委屈。

亚洲人体正常的身高体重指数(BMI)为18.5~23.0kg/㎡,少过18.5kg/㎡为过轻。世界卫生组织更把BMI少过16.0kg/㎡标签为严重过瘦。过瘦的原因很多,无论是把减肥当作终身事业的狂热者,还是胃口小,新陈代谢过快而吃不胖的;过瘦就该让人担忧。体重过轻表示身体未能吸收足够的营养,免疫系统减弱容易生病;更有荷尔蒙失调、女性经期不准、提高骨骼疏松风险、贫血、脱发的问题。了解这些以后,你还会羡慕那人的“吃不肥”吗?

增胖3重奏:多餐、高卡、运动

饮食营养

肉类铁质吸收率高·素食均衡多样化也能补足

缺乏铁质是常见的健康营养问题之一,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全球约有百分之三十的人有贫血问题,主要是由于缺乏铁质,其中又以妇女、孩童及老人最普遍。

长期缺乏铁质,严重时除了贫血问题,甚至可能出现匙状甲(concave nails)、异食癖(pica)等症状。含有丰富铁质的食物是否吃得越多越好?荤素的食物对铁质的摄取有任何差别吗?欲补充营养前,我们应先了解更多有关铁质对身体的重要性。

我们的血液需靠红血球中的血红素(hemoglobin)输送氧气到全身细胞,血红素由4个血基质(heme)组成,铁就是血基质中的重要成份,一个健康成人体内约有3~5克的铁质,其中三分之二都存在血红素里,因此,缺铁性贫血就占了贫血原因的40~50%。在日常饮食中,一般成年人的铁需求量约为每天10~15毫克,若非偏食或有特殊饮食禁忌,按照均衡饮食便可摄取足够的铁,但怀孕第三期及哺乳期间的妇女,摄取量则要增加到每天30毫克,因此需额外多补充富含铁质的食物。另外,6个月大的婴幼儿对铁质的需求已和一般成人相同,但由于婴幼儿食物种类的选择和食用量都有所限制,所以更需要富含铁质的食物,以避免出现缺铁的问题。而除了铁质外,合成血红素也需蛋白质和叶酸等营养素,维他命C则有助身体对铁的吸收,因此均衡饮食预防贫血非常重要。

饮食营养

寿司的美丽陷阱·注意分量与纤维摄取

作为拥有最长寿人瑞的国家——日本,它的寿司仿佛被贴上长寿的标签,健康的品牌。寿司确实看起来比较健康,甚至还有人说寿司是营养均衡的食物,还倡导吃寿司减肥。可事实真的如此?

寿司出名低热量,但吃寿司最大的陷阱,是人们仗着低热量而吃进太多饭,碳水化合物超标。不管吃的是哪一款寿司,一个分量(per serving),也就是两件寿司的热量等同于一勺饭。换句话说,我们光顾寿司店至少点上三、四碟寿司时,等于吃上两碗饭。寿司体型小小的形象,容易让人忽略吃太多就热量满满的真相。况且,寿司吃的不只是白饭,而是加了不少的白醋白糖调味而成,不利于糖尿病患,有利于增胖。

大多寿司都采用无油无火的生食方式,确实低脂比较健康。可是,这不代表所有寿司都是如此。

炸虾寿司(Ebi Fry)与天妇罗(Tempura)都是典型的油炸食物,吃的只是提高胆固醇的反式脂肪,对心血管百害无一利。很多小孩爱吃的、甜甜的稻荷寿司(Inari)里的豆腐皮,亦是经过糖分腌制、高温油炸,吃多伤身。现在的寿司师傅也总爱在寿司的表面洒上美奶滋或把芝士裹在寿司里面。可是,那不是传统寿司之余,美奶滋、芝士的高脂含量也为寿司的健康指数扣分。

饮食营养

枸杞子全株都是宝·丰富玉米黄素护眼

枸杞是常用的养生食材,大家最为熟悉的应该是它有明目、清肝和养肾等好处,枸杞的确一身都是宝,它的果实、叶和根皆可食用,橘红色的果实(枸杞子)更是养生圣品,很多人都喜欢在食物上加上几颗枸杞点缀,也让食物增添几分营养。然而,有黑心厂商为了让卖相较佳和颜色更加诱人,时会传出市面上有枸杞被验出含有残留的硫化物,以及残留农药。枸杞在食用上有什么值得注意的地方?

枸杞是茄科的红色浆果,英文一般又叫wolfberry或goji berry,依产区不同而有很多种类,而我们较常食用的大多是果实较大的宁夏枸杞(Lycium barbarum),也是主要的药用种类。市面上所看到的一般都是干燥的枸杞子,其实也有用新鲜枸杞果实挤压的枸杞汁,有些饮料也会添加浓缩的枸杞汁。大家通常只熟悉枸杞的果实,事实上,枸杞的叶、果和根皮皆可入药,全株都是宝,不同部位的养生功效各有不同。枸杞叶的营养价值并不亚于枸杞子,并有枸杞尖、天精草、枸杞菜或枸杞苗之称,味道甘苦,煮汤、炒菜或泡茶都是常见的食用方式,在传统上具有清热、止渴、祛风明目之疗效。枸杞的根皮(又称地骨皮)也能入药,有动物试验证明地骨皮具有降血糖、降血压和退热等作用。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