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食物不耐 误为食物过敏

有调查发现儿童过敏有逐年增加的迹象,父母们都想知道哪些食物会引发过敏,以及应该如何避免,不过,很多人会把过敏与食物不耐混为一谈,到底两者有何不同?为了避免小孩过敏,管它是微生物、还是过敏原,有些父母会先预防性的严格限制小孩的饮食,有的妈妈甚至会在怀孕或哺乳时刻意戒口,这些做法对预防过敏有用吗?

同样是吃了某些食物后感到不适,很多人会把食物过敏(food allergy)与食物不耐症(food intolerance)混淆,它们两者是不同的反应,最明显的差別在于食物不耐并不涉及免疫系统,也不会产生免疫球蛋白E(IgE)及组织胺(histamine)等反应。若对某些食物成分(如:乳糖)出现不耐,是不会有类似过敏的激烈反应和健康威胁,通常只会导致腹胀、胃痉挛、呕吐、腹泻或疲劳等症状,就像有些人喝完牛奶会因乳糖不耐而拉肚子,有疑惑不妨先找医生做个检查。

在日常生活中,含过敏原的食物至少超过170种,但九成的食物过敏通常都是由于少数的食物引起,包括:花生、鸡蛋、坚果、牛奶、小麦、海鲜和黄豆等。若对某种食物或成分过敏,其实并无有效的治愈方法,唯一的预防办法就是避开会使自己过敏的食物。随着年龄增长,有些人对某些食物(如:牛奶、鸡蛋、黄豆和小麦等)可能会逐渐产生耐受性而不再过敏,但部分食物(如:花生、海鲜类等)的过敏反应则通常会持续一生。

其实,过敏并不容易诊断,估计有四成的人会误以为自己有食物过敏,但真正有过敏的往往不到1%,即使父母对某些食物过敏,下一代也未必会有,又或是花生过敏在西方人较为常见,但华人中却非常少有,所以不必过度担心和刻意限制饮食的种类,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营养不均衡和偏食。

科学上有所谓“卫生假说”(hygiene hypothesis)的一些观点,其概念是生活周遭到处都有细菌和病毒的存在,当中有坏也有好,并非所有细菌都会引发疾病,有研究就发现肠道中有些益生菌能降低上皮细胞对过敏原的渗透性,也许能降低部分食物过敏的机会。我们在成长中从小就适当的暴露及接触多样化的微生物,就跟打疫苗类似,有助训练免疫系统的发展和建立我们的免疫力。

这并非叫大家不必注重卫生,也不是肮脏吃就等于少过敏,部分学者对上述学说也抱持反对意见,毕竟过於肮脏的环境也可能会导致其他疾病的感染。但对部分家长来说,这些假说也不失为一个参考,至少不必矫枉过正的不停消毒或是把家里弄得像无菌室,平日只要保持环境清洁及良好的卫生习惯(如:用餐前要先洗手)更为实际。

问:怀孕或哺乳时戒口就能预防儿童过敏吗?
不少妈妈都会担心自己在怀孕或哺乳期间的饮食,会提高婴儿日后患上食物过敏的机会,早在1987年在《过敏》期刊(Allergy)就有研究刊登,妈妈在怀孕时戒口并无法降低日后儿童过敏的风险;另外,伦敦国王学院在2008及2015年曾分別针对出生于以色列和英国同样为犹太裔的族群进行研究,发现他们虽然基因相似,但在英国出现对花生过敏的百分比却高于以色列,而两者最大的分別是以色列的婴儿满一岁前就有机会吃到花生,在英国则没有类似习惯,研究认为早期有机会食用花生似乎有机会减低儿童日后对花生过敏的风险,因此,婴幼儿在开始改吃固体食物时就预防式的排除各种有致敏嫌疑的食物,这样未必就能预防食物过敏,长期刻意限制饮食反而容易导致小孩营养不均衡。

 

周志辉
周志辉,【食在安心】台湾中兴大学食品暨应用生物科技学系荣誉特聘教授,香港中文大学生物学博士,德州农工大学食品加工硕士。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文章来源:
星洲日报 · 文:周志辉 · 2018.11.23

评论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