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

并非有副作用才是真疫苗 勿让假视频打击医护士气

问:我是星洲日报的长期读者,近来社交媒体上包括脸书及手机即时简讯等不时收到接种疫苗的一些视频,但这些视频真假难分,这让我感到有些担心;再来我从小对针筒有恐惧,但考虑到疫情很严峻,最终还是决定登记接种疫苗,以下是我的疑问:

Q1:接种疫苗后是否一定会有副作用如发烧、发冷及头痛等才算是“正常”呢?
Q2:我该怎样确保自己已经接种了疫苗呢?


医生解答:

首先要恭喜你即将接种疫苗,对于有针筒恐惧(trypanophobia/needle phobia)的你最终勇敢踏出登记的那一步,是值得鼓励的事。

我国的COVID-19疫苗计划启动至今,已有超过数百万人完成了接种,而这段时间也越来越多人走入疫苗中心完成第一剂或第二剂的疫苗接种,可是仍有人对疫苗接种的流程不太了解。

问医

严重过敏者 可在医院打疫苗

问:我对甲亢药物有过敏,吃药后会造成大腿瘙痒出现一片片小红肿块,之后我有吃中药把甲亢治好了,目前没有吃药,不过我会去验血以防万一。

请问我的情况是否可以接种COVID-19疫苗?

医生解答:

按照你的情况,你可以接种疫苗,不会有影响,不过你需要在接种前向疫苗接种中心的医护人员告知你的过敏史。

如果只是局部红块为轻微过敏,但若是有吞咽困难或呼吸苦难的症状,这就是严重过敏,目前严重过敏者是可以在医院接种疫苗。

20201101_DrTan
陈欣怡医生(家庭医学科)

 

问医

担心打疫苗会伤害腹中儿?不负责任才是真正的伤害

问:我是孕妇,第一胎,目前孕期第15周。我想了解孕妇是否适合接种COVID-19疫苗?我曾听朋友说,新闻有报道提及孕妇可以接种疫苗,但没有更多详情。

Q1:我是否可以接种疫苗呢?
Q2:孕妇是否可接种任何一种COVID-19疫苗吗?
Q3:是否有例子呢?


医生解答:

关于孕妇及哺乳妈妈是否能接种疫苗,早前COVID-19疫苗供应特别委员会(JKJAV)已对此发出最新指南,那就是孕妇在怀孕14周至33周可接种辉瑞(Pfizer)疫苗,或者是等产下孩子才接种,至于两款疫苗即阿斯利康(AstraZeneca)疫苗及科兴(Sinovac)疫苗则不建议,以下是针对你的问题解答:

A1:是的,按照你的孕期(15周)是可以去接种辉瑞疫苗。
A2:若按照JKJAV的指南,你可接种的疫苗只有一种,你可以先通知疫苗接种中心。

专题

曾是抗疫模范 为何节节败退?吁加快接种简化程序 让抗疫更顺畅

医句话:
纵观大马目前所面对的疫情,加速接种疫苗以达致群体免疫似乎是唯一的出路,因此在全面封锁之际,必须提升每日疫苗接种数量以及确保疫苗供应充足,并且让公众了解接种疫苗的重要性,如接种前要注意什么?心血管患者是否要停药等?同时简化及加速登记过程,让接种疫苗的流程更顺畅,并早日脱离疫情的肆虐。

“大马每日新增逾数千宗COVID-19确诊病例,防疫措施除了全面封锁以争取时间之外,加速接种疫苗亦应是当务之急,这点可从以色列、英国到美国等COVID-19重灾区在进行大规模接种疫苗后,确诊数据已大幅度降低获得证明,其中以色列更已接近群体免疫及可摘下口罩阶段,因此若有人还在争论接种疫苗是否有效降低感染率,答案就显而易见了。

截至6月11日,根据COVID-19疫苗供应特别委员会(JKJAV)的数据,全国登记接种疫苗人数为1279万9802人,以我国3200万人口而言已超过1/3,但与此同时也带出了一个问题,即尽管目前疫情肆虐,仍有人对疫苗不信任,也或者说对疫苗认知不足,当然亦不可忽略一点,那就是国内仍有些地区的人民无法接收到关于疫苗的正确资讯,以及一些人无法有效登记等环节。

银发保健

长者症状难辨 易被误诊 染疫死亡率逾60岁占70%

医句话:

长者染疫不一定会出现典型的COVID-19症状,因此病情可能会延误诊断。虽然大马人口中仅11%为60岁以上长者,但是在COVID-19死亡病例中却占了70%。真实世界研究表明,大多数长者已接种的国家,长者感染病例和死亡率大大降低,所以疫苗是走出疫情的唯一出路。

“我国的COVID-19新增病例高居不下,6月2日的单日死亡病例甚至创新高,超过120宗。然而,截止6月初只有少于10%的大马人口已接种COVID-19疫苗,距离实现至关重要的群体免疫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COVID-19导致严重疾病的风险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再加上许多长者患有慢性病,面临的重症、并发症和死亡风险更高。虽然大马人口中仅11%为60岁以上长者,但是在COVID-19死亡病例中却占了70%。

专题

打了疫苗为何还会染疫?须打满剂量 接种至少12天才有效

医句话:

接种疫苗却出现感染是近期常被谈及的课题之一,而随着早前一名已接种两剂疫苗的美国印度裔医生在印度去世,更叫人对疫苗的有效性感到困扰,因此厘清对疫苗的误区,包括它发挥功效的时间落差、如何形成真正意义的群体免疫等,将促使更多人了解到疫苗在这场人与病毒的交战中所扮演的角色。

“从COVID-19肆虐全球以来,人类与病毒的交战就从未停止过,无奈的是面对这个不知名的对手,人类是节节败退,截至目前全球感染人数已逾1亿5000万人,死亡人数更突破324万人,而早在这场战役的开始后,人类的希望就全系在疫苗的身上,庆幸的是疫苗研发最终以超车方式顺利完成测试阶段,并紧急投入使用中,可是尾随其后的问题就是接种疫苗就不会再感染病毒吗?答案是非也。

近期有两名已接种疫苗,却先后出事的人物,第一人是美国印度裔传染病专家卡皮拉医生(Rajendra Kapila),另一人则是来自台湾的一名30余岁的男性机师,根据美国当地新闻报导,卡皮拉医生之前已经完成接种两剂疫苗,之后回到印度照顾岳父时不幸去世,一度有传是死于COVID-19,但死因仍在调查中,至于台湾机师则是在接种第一剂疫苗后出现确诊症状。

问医

接种疫苗前 停3天抗凝血剂 会否加剧再中风风险?

问:我今年72岁,是一名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在2012年11月,当时我在吉隆坡的国家心脏中心(IJN)进行了心脏绕道手术及瓣膜更换和修补手术(Mitral Valve Replacement,MVR),我有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而我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是2.5至3.5,血压及胆固醇指数是正常的。

目前每周7天必须服食华法林(warfarin)抗凝血剂,分别是周日、周一、周二、周四及周五服食2.5毫克(mg),至于周三和周六则是3.0毫克。

其他服食的药物如下:
●阿斯匹林(aspirin )
●胺基乙酸(glycine)
●毕索洛尔(bisoprolol)
●辛伐他丁(simvastatin)
●维生素B群(vitamin B complex)
●碳酸钙(calcium carbonate)
●非那雄胺(finasteride)

问药

乳癌术后患者 适合打疫苗吗?美癌研:带瘤患者应优先接种疫苗

问:我是一名乳癌术后患者,正使用泰莫西芬(tamoxifen),请问我适合注射COVID-19疫苗吗?有什么长期副作用?

答:一般上,疫苗开发中的标准操作程序中,孕妇、儿童和具有其他免疫抑制疾病的人被排除参与早期试验。如果癌症患者在进入疫苗试验6个月内曾接受了化疗或免疫治疗药物,亦将从试验中排除。所以现时关于疫苗在癌症病患接种安全性(长期副作用)和有效性的数据非常有限。

不过好消息是,目前科学家正在进行中的疫苗试验,纳入约5万试验对象中包括肿瘤患者,这可以检测疫苗在这些相对脆弱人群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癌症患者可以留意相关研究进展和报导。

由于数据显示当癌症患者染上COVID-19后会增加并发症的风险,其他因素包括年龄较大和其他疾病,如慢性肾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等。有鉴于此,美国癌症研究协会COVID-19和癌症工作组成员最近进行对COVID-19疫苗的数据审查后,建议带瘤患者应被优先接种疫苗。

专题

mRNA开啓疫苗新时代 不直接“种毒”不改变人体DNA

医句话:
面对史无前例的COVID-19,截至目前可看到一丝曙光的就是以火速完成首3试验阶段的COVID-19疫苗,但由于国人对疫苗的“三不”(不了解、不信任及不接受),加上“疫苗接种计划”在登记时出现颇多的行政问题,影响了登记的流程,想要达到全民群体免疫的目标,各造尚需加倍努力,尤其是让国人对疫苗有所信任。

疾病疗法

洗肾病患染疫风险高5倍 肾友列COVID-19疫苗优先接种对象

医句话:

研究显示,长期接受洗肾的病患感染COVID-19的风险比普通人群高5倍,而死亡率更高近4倍。目前大马有约5万名ESRD患者每周需要到洗肾中心3次,与其他患者、医疗人员长时间共处在封闭空间。将他们列为COVID-19疫苗的优先接种对象,有助于减轻医疗系统和经济负担。

“慢性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功能受损超过3个月。CKD与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 AKI)不同,若AKI不能及时医治,肾功能会永久性受损进展成CKD。CKD是无法逆转的进展性疾病,肾功能会随着时间慢慢地下降,共分为5期,分期主要依据肾丝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当肾功能降至非常低(<15毫升/分钟)就属于第五期,也称为末期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需要接受肾移植或透析治疗(俗称洗肾)。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