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马科研走在前线 病毒变身抗癌“疫苗”

医句话:
病毒,一个叫人看到就感到心惊胆跳的小家伙,尤其是在经历COVID-19后的今天。其实只要把病毒加以利用,它或可化身为癌症克星,并一举攻克目前癌症治疗所面对的困境,让癌患不再问癌色变。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凡事皆有正反面,而存在大自然的病毒何尝不是如此呢?《病毒的概念与起源探究》(Investigating the Concept and Origin of Viruses)科研文章里曾讨论到,有生命的地方就有病毒的存在;病毒很可能在第一个细胞进化出来时就已存在,换言之,病毒非常有可能比人类出现更早以前就存在了,因此对比人类短短的历史而言,病毒堪比我们的‘老祖宗’。

对大多数人而言,病毒这‘老祖宗’的存在似乎只为人类带来无穷的灾难及痛苦。就以COVID-19或其他大型流感为例,迄今仍让人不寒而栗。而在历史长河中,病毒夺取了多少人命,如1918年的大流感或20世纪早期的天花等。难道病毒真的一无是处,只会到处做害吗?非也,正如一开始所提及,凡事皆有正反面,病毒亦如此,尤其是在癌症治疗上。

大马癌症死亡人数 22年增2倍

众所周知,癌症是全人类主要死因之一,常见的癌症包括乳癌、肺癌、大肠癌及前列腺癌。根据我国统计局的现有数据,癌症死亡人数从2001年的5231例,在22年后的2023年增至1万6545例,癌症不仅对国民的健康造成威胁,更是公共卫生的沉重负担之一。

伴随医疗科技的进步及研发,无可否认相比上世纪人类与癌症的交战中有了更多的‘武器’。如手术切除、化疗、放疗、标靶治疗至免疫疗法等皆是医生在治疗上的‘得力助手’。透过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可以把癌症所带来的伤害及影响减到最低。

事实上,除了上述提及的治疗之外,近年来溶瘤病毒疗法(oncolytic virotherapy)也逐渐成为下一个受到关注的癌症治疗。在肿瘤细胞中选择性复制、传递多种治疗基因、诱导免疫原性细胞死亡及促进抗肿瘤免疫,且具可耐受的安全性,无疑让溶瘤病毒疗法成为下一个备受瞩目的癌症治疗选择。此外它更重要的好处是辅助或代替传统的癌症治疗,尤其是化疗。它的好处在于能降低化疗的剂量或疗程,减少药物毒性并提高患者的术后康复率及存活率。

在溶瘤病毒疗法中,狐蝠呼肠孤病毒/蝠科正呼肠孤病毒(Pteropine orthoreovirus,PtRV/PRV)、哺乳动物呼肠孤病毒(Mammalian orthoreovirus,MRV)以及禽呼肠孤病毒(Avian orthoreovirus,ARV)是最常见的3大类,其中后者在台湾的研究居多。

至于在大马病毒界,PRV及MRV会更为常见。随着早前在我国特有的树鼩(treeshrew)中发现MRV,即新的大自然宿主,并且是被视为造成养殖业尤其是猪只损失以及对人类造成伤害的血清型3,也让MRV的研究更进一步。而PRV经过本地三代病毒学家的努力寻找及研究,如今已进入动物实验阶段,并取得叫人鼓舞的成果,特别是在癌症治疗领域。

细胞融合性强 抗癌速度胜MRV

从研究所见,在癌症治疗上,PRV比MRV的优势会更明显;以同等剂量的PRV及MRV去‘感染’贴壁的癌细胞,后者须4至5天才能完全‘杀死’癌细胞,可是PRV只需2至3天就能做到这点,这都归功于PRV具有细胞融合性的特质。另外在治疗实体肿瘤中,手术切除会更为合适,但往往会受限于肿瘤体积大小和位置,很多时候须用上化疗或放疗就是因为肿瘤体积过大。倘若可以通过溶瘤病毒使到肿瘤缩小至合适手术切除,这对于患者无疑是更好的选择。

尽管目前临床实验仍在计划中,但从现有的数据来看,溶瘤病毒疗法确实很大可能会是未来癌症治疗上的关键点之一。

那从安全性来看呢?目前PRV已经完成动物实验阶段,至于MRV的临床实验阶段也在进行中。前者迄今并没有死亡病例,从白老鼠实验中也发现,尽管给予极高剂量后,有些会出现轻微症状如体重下降或发烧等,但在短时间后就康复了,换言之在动物实验中,白老鼠可以很快适应PRV。有一大部分的PRV病毒株亦取自病患,而这些病患也没有死亡病例。

 

_
萧镇云(Siew Zhen Yun)
病毒学家

 

或助白血病恢复造血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MRV的实验是在美国实验室进行,以当地的严谨程度,只要在实验中出现危险或严重副作用甚至是死亡,实验就宣告失败及立即停止,但迄今尚未遇过非常严重的副作用,也就是说不管是PRV或MRV的安全系数是受到公认的。

从实验中溶瘤病毒适用于哪一类癌症?迄今所见适用于对付各种常见或罕见癌细胞,从脑癌、肺癌、胰脏癌、肝癌等;至于非实体肿瘤如白血病(leukemia),它的特点是血液和骨髓中的白血球等出现质和量的异常,进而抑制骨髓正常造血功能,而溶瘤病毒有类似‘唤醒’它及恢复正常造血功能的效益,但这方面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数据,不过‘杀死’癌细胞已被证实可行。

基因检测发展成关键推手

其实溶瘤病毒疗法可追朔至19世纪初晚期,当时在美国有病毒学家在研究流感时无意中发现,但之后就没有太多更进一步研究;直到近二三十年间,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溶瘤病毒疗法再次走入治疗领域,并开始进入实验及临床阶段。

事实上,这些年来的研究除了病毒学家的努力之外,亦得益于基因检测的蓬勃发展,尤其是本土的基因检测中心与我们的合作,更让PRV的研究更上一层楼,其中就包括AGTC Genomics创始人梁志安教授(Leong Chee-Onn)。

兼具杀癌与免疫激发

目前病毒学界对溶瘤病毒的定义是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是可以杀死癌细胞,第二是可以激起免疫反应,如激起白血病中的造血功能,只要符合这两个条件即可视之为溶瘤病毒,或正更准确的名称是溶瘤疫苗(oncolytic vaccine)。

事实上截至目前除了上述提及的PRV、MRV以及在台湾的ARV之外,也有诸如取自鱼或猪的溶瘤病毒,只是至今研究并不多,因此在我国现阶段溶瘤病毒仍以PRV、新城病病毒(Newcastle disease)和一些其他病毒为主。随着在我国发现MRV血清型3后,若能加强MRV的研究及实验,无疑可让大马在溶瘤病毒治疗上更跨前一步。

政府力挺溶瘤疗法研究

正如一开始所提及,凡事皆有正反面,病毒亦是。在面对棘手癌症时,当日后溶瘤病毒疗法走过临床阶段后,或许就是癌症的另一治疗方案。纵观这些年所接触的癌症病例,很多时候患者在经过手术切除再到化疗,甚至加大剂量的化疗仍无法获得改善,患者、家属甚至医生的难过除了痛还是痛,因此溶瘤病毒疗法的研发是有必要且刻不容缓。

惟值得庆幸的是,早在数年前,隶属科学、工艺及革新部(MOSTI)的大马国家生物科技机构(NIBM)已开始进行溶瘤病毒的研究,并且给予病毒学家全力配合,包括在进行动物实验时,也让病毒学家不再孤单,正如英格兰着名球队利物浦的名曲《你永远不会独行》(You'll Never Walk Alone)。确实,在COVID-19爆发以来,大众对病毒持有负面的看法是无可厚非,但并非说病毒就是‘十恶不赦’,只要用得对,‘坏蛋’也可以是‘救星’。

公卫与临床携手创新 辟治癌新路

身为一名病毒学家,我衷心希望溶瘤病毒有更多的研究、更多的实验以及走过临床阶段,并且造福有需要的患者,让已不再有希望的绝症患者看到黑暗曙光的那一天,以及真正拥有‘癌有明天’。

至于在科研方面,通过系统研究不仅为传染病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癌症治疗开辟一个新方向,未来研究在公共卫生及临床医学领域不同携手共行及创新下,必能充分发挥这些发现的潜在价值。”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文章来源:
医识力.笔录 :何建兴.2025.05.28

评论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