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隔离如何保护家人? 保卫‧防护‧攻击 从你我做起

医句话:

我们应该学习如何与这种病毒和谐共存,遵循标准作业程序,并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应用保卫-防护-攻击(Guard-Protect-Attack)概念,如果每个人都在当中发挥作用,我们将有机会恢复正常的生活。

“我最近参加了在巴生县卫生局行动室的一项COVID-19志愿工作,我的职责是致电阳性(positive)个案,并根据卫生部的指南,以确定是否需要让个案居家隔离、送院治疗或放行。

在一般情况下,大过1岁和小于60岁的个案,如果无症状和共病,他们将被安排进行居家隔离。但是,该如何保护检测结果为阴性,但与个案生活在同一个家庭中的人士,是一项值得关注的课题。而作为一般居家隔离指南,常见的标准作业程序(SOP)为在家戴口罩、独立房间和厕所、经常洗手和戴手套。

在一个挺有意思的案例中,尽管遵循上述指南,一名女性在照顾母亲后还是不幸染疫。她的母亲被检测为阳性,并被居家隔离,而其他家庭成员(包括父亲,两个兄弟和她自己)的第一次检测为阴性。

病毒存活塑料金属表面达3天

当时她母亲住在一间连接厕所的单人房,女儿负责母亲的卫生工作,即清理用过的餐具、衣物等。她在处理母亲用过的物品时戴着手套和口罩。然而3到4天后,她被检测出阳性,但其他家庭成员仍然维持阴性。

当我要求提供更多详细信息时,女儿随后承认可能是洗衣机被她的手套污染,而自己因碰触了洗衣机表面而受感染。这个案例突出了一个的重点,病毒不仅通过空气传播,而且还会停留在物体表面,等待下一个人前来碰触并感染。目前已知病毒可以在塑料和金属表面存活2至3天。

我们被告知要经常消毒双手,但是我注意到的是,在对双手进行消毒之后,我们可能仍会触摸被污染的表面,例如门把手或手机,在我们不知情下,双手沾到病毒;如果病毒只是停留在我们的手上,那还好,反之不慎碰触眼睛,鼻子或嘴巴时,病毒就会随之入侵我们的体内。

环境表面无法100%洁净,怎么办?

我建议采用保卫(Guard)、防护( Protect)及攻击(Attack)概念:

保卫

我强烈建议我们经常清洁家里和工作场所的物体和表面,但是我们不能指望周围环境表面能达到100%的洁净。

这里有一个在工作场所染疫的案例。个案不明白自己是如何接触到病毒的。在她的办公室里,他们会对快递包裹的表面进行消毒,但不包括里面的物件,后者以文件居多,因为对每张纸进行消毒是不切实际的。

但不幸的是,她中招了,但是在同一办公室的其他同事则为阴性。她的家人也是阴性。

我想她可能接触过被病毒污染的纸张(病毒在纸上可以存活3个小时,在纸板上存活1天),但是她没有意识到,就这样在她工作期间,沾有病毒的手随之碰触眼睛,鼻子或嘴巴,病毒由此取道进入她的体内。

我再举另外一个例子。一家六口,叔叔和他9岁的侄儿经测试呈阳性,但其他家庭成员均为阴性,包括与9岁阳性男孩同睡的妈妈。

叔叔告诉我,他实际上并没有与他的侄儿‘亲密接触’。通常,在进餐时,他年迈的母亲会坐在他旁边,而侄儿则坐在离他很远的客厅。令人惊讶的是,年长母亲及侄儿母亲即姐姐都平安无事。

同样的,我的假设是,这个9岁的男孩可能接触了被叔叔沾污的表面,并通过3个‘门’(眼睛、鼻子和嘴巴)将病毒带入他的身体。如果仅根据空气传播理论,将很难解释这种情况。

小心守护3个“门”

因此,我们必须很好地守护这3个‘门’,每当手临近这3个‘门’时,都应像‘保安警卫’一样,先截停‘手’,然后‘查问’手。

为了更清楚了解这一点,你可以通过在你的手上涂一些椰子油并在1小时内不要洗手的方式来做一个简单的实验。1小时后查看有多少物体表面沾有油渍。这是病毒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被‘邀请’进入你家中的方式。另一个人可能会触摸同一表面,然后擦拭眼睛或鼻子,却没有意识到他们的手可能已被病毒‘占据’。

经常洗手和清洁物品,例如常用的手机及塑料袋可能会减少我们家中表面受污染的风险,但是大多数人无法打造100%干净的环境,因此,保护自己的唯一方法就是增强我们的‘保卫’意识。

通过培养这种‘保卫’习惯,即使你可能‘偶然地’接触到该病毒,只要它没有机会通过3门进入,它也就可能无法伤害到你;我们应该更加谨慎地守护3门,而不是偏执和担心触摸到可能被污染的表面。

防护

如果家里有人居家隔离,屋友或家庭成员在家里也应戴口罩,以减少通过空气传播的风险。如果阳性个案在自己隔离的房间讲话,也应戴上口罩,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家庭环境中漂浮的病毒载量。

攻击
个案可以通过对他们使用过的物品(包括需要处理的纸巾或口罩)进行消毒,以此‘攻击’病毒。有些人可能认为一次性塑料可以在使用后直接扔掉。但是,要知道病毒仍可以在塑料上存活2至3天,随意丢弃可能会置他人于受感染的风险中。

让我们进行攻击步骤。这是一个简单的步骤,只需将肥皂、漂白剂或消毒剂喷洒在个案用过的物品上,然后再进行处理。

回到第一个案例,如果母亲将自己穿过的衣服先用肥皂浸泡(病毒在衣服上存活2天),那么她可‘攻击’病毒,从而避免将病毒传给女儿。

个案也可以在隔离期间频繁使用漱口水,新加坡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漱口水可减少病毒载量达6个小时。通过这个‘攻击’步骤,希望能减少空气中或个案飞沫中的病毒载量,从而降低将病毒传播给家人的风险。

理想情况下,个案最好能有独立厕所,但有者奈何必须与同屋者共用厕所,这时宜采用‘攻击’原则。对马桶、马桶水箱按钮、水龙头和门把手等进行消毒,不让病毒有机可趁。

-
蔡汶玲副教授(Chai Wen Lin)
马大医药中心牙科修复学顾问

待在家仍被感染,为什么?

我遇到一些个案,他们总是待在家里,很少与外界接触,但是他们最终还是中招,为什么?

有一个案居家作业几个月,几乎是零社交,也没有和家庭接触,但是他被感染了!根据他的说法,他唯一的外部联系是叫外卖,他几乎每天都这样做,因此相信他是在外卖塑料或餐盒上接触到病毒。

另外,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染也很普遍。去年10月,一直采用在线学习,并且几乎没有参加社交活动的一名大学生,被父亲传染了,而他父亲的病例则涉及职场感染群。

MCO无法彻底奏效

从这些案例来看,我个人认为实施行动管制令(MCO)可能无法彻底解决问题,甭说谈论对经济的影响。如果希望在国民安全与国家经济之间取得平衡,我们现在应着眼于个人层面的战略。我们需要了解病毒如何进入人体的机制,并在日常生活中采用‘保卫-防护-攻击’概念。

我们仍然可以‘享受’去逛夜市,只要是戴着口罩(Protect),从夜市回来后,清洁塑料并洗手(Attack)。如果不确定是否干净,请祭出‘保卫’,不让手触摸眼睛,鼻子或嘴巴。

最后一点,我看到团队每周7天不间断地从上午8点至晚上9点都在工作,但仍无法处理所有案例,只因案例太多了。因此,当卫生部需要追查你的接触史时,请保持合作,没有你的合作,感染者就有可能存在社区中,并进一步传播病毒。

请你准备好‘防护装备’(即口罩),启动‘保卫’和’攻击’工具,我们将在这场战争中共同作战!”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文章来源:
文:蔡汶玲副教授

评论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