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马首项心衰前瞻性研究 MyHF:60至70岁发病 比欧美早逾10年

医句话:
大马心衰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介于60岁至70岁,男性患者约占三分之二。大多数心衰入院的患者都有心衰病史,平均住院天数为7.3 天,14%的住院患者需要送入ICU、CCU或HDU。虽然临床上对于心衰照护和管理有所改善,但我们仍看见约3%的患者在入院期间死亡。

“心脏衰竭(简称心衰)是21世纪的世界性流行病,全球约有6400万名成年人患有心衰,而基于人口老龄化、风险因子盛行率的增加以及有所改善的‘后心肌梗塞’(心脏病发作)存活率,预计此数字还会上升。

心衰是65岁以上长者住院的首要原因,欧洲每年大约有超过100万人因为心衰而住院。许多研究发现,四分之一的心衰患者在出院1个月后需重新入院治疗。在美国,心衰患者30天内的再入院率为20%至25%,一年后再入院率高达67% ;欧盟心衰患者的再入院率则是从12 周的24% ,至1年的44%不等。

心衰也与显著的死亡率有关,院内死亡率约为4%至7%,患病30天的死亡率约为10%,1年后死亡率升至20%,而5年内死亡率高达50%,意味着二分之一的心衰患者在5年内死亡。
一项涉及11国6480名患者(包括627名大马人)的亚洲心衰猝死(ASIAN-HF)前瞻性研究发现,相较于欧洲与美国心衰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70岁和75岁),亚洲患者非常年轻,平均年龄为60岁。不仅如此,亚洲患者心衰症状的严重程度也领先欧美心衰患者。根据纽约心脏协会(NYHA)的分级,第一和第二初级症状的亚洲和欧美患者各占65%和75%,而较严重的第三和第四等级症状则以亚洲患者居多,各占35%和26%。

大马患者急性入院的原因有6%至10%是因为心衰。心衰成本约占总医疗支出的1.8%,估计每年为7.85亿令吉。另外,根据2016年刊登的文献,大马心衰患者住院的时间更长,平均为9.2天,意味着床位使用率高。然而,心衰所带来的影响不仅仅是住院而已。心脏虚弱或心衰的患者无法正常工作,成为家庭或照护者的负担。大马约三分之二的心衰患者为男性,大部分也是家庭唯一的经济支柱。这些患者有更高的再入院和死亡风险。

意识到本地心衰患者的数据和研究有限,我们于2019年启动了大马国家心衰登记局(MyHF),这是我国首个关于心衰的前瞻性观察研究,涉及政府医院、大学医药中心、国家心脏中心和私人医院的2673名患者。根据 MyHF 2021年的中期数据,我们发现大马心衰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介于60岁至70岁之间,与 ASIAN-HF的数据相似。

设教育性网站
心衰是一种医疗紧急情况,患者会经历呼吸困难、无法平躺等折腾,87%的患者会直接到急诊科。我们也发现,大多数心衰入院的患者都有心衰病史,仅有三分之一属于新发(de novo)心衰。更重要的是,14%的住院患者需要送入加护病房(ICU)、冠心病监护病房(CCU,又称心脏病加护病房)或高依赖病房(HDU),这是一个挺高的数字,也意味着需要耗费更高的医疗费用。

大马心衰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为7.3天,略好于之前的数据。然而,13%患者因为心衰在30天内再次入院,45%在1年内再次入院。虽然临床上对于心衰照护和管理有所改善,但我们仍看见约3%的患者在住院期间死亡。

此外,为了提升公众对心衰的认识,我们设立了教育性三语网站“Spotlight on Heart Failure”(聚焦心脏衰竭),特别是高风险人群和已确诊患者可浏览www.spotlightonheartfailure.my 以获取相关资讯。”

 

20220305_Dr Wan Azman
拿督旺阿兹曼教授
(Wan Azman Wan Ahmad)
马大医药中心(UMMC)心脏内科高级顾问
马来西亚国家心脏协会(NHAM)前主席

冠心病心梗为常见病因

“心衰是当心脏无法将足够的含氧血泵送到身体其他部位,因此我们的大脑、肾脏、肝脏等器官将无法以正常运作所需的速率,获得足够的氧化血。

心衰可分成两类。收缩型心衰或射血分数降低型心衰(HFrEF)是指当心脏无力或损伤,无法正常收缩泵血而引起;舒张型心衰或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FpEF)则是当心脏无法正常地舒张,以至腔内可充满的血量减少,令心脏每次可泵出的血量减少。

哪些疾病会导致心衰呢?最常见的是冠状动脉疾病(CAD)和俗称心脏病发作的心肌梗塞。倘若这些患者没有及早获得正确治疗,就可能会发展成心衰。举例而言,一个发生急性心肌梗塞的人需要尽快赶到医院,好让医生治疗,譬如使用薄血药、冠状动脉造影或血管成形术等,以尽快拯救因心脏病发作而受损的心肌。

心衰的常见病因包括未经治疗或不受控制的高血压、心脏瓣膜疾病(如严重的主动脉瓣狭窄、二尖瓣闭锁不全)、先天性心脏病(如心脏穿孔),或心肌病(病毒感染引起或产妇周产期心肌病变)。肺部问题也可引起心衰,譬如慢性阻塞性肺病。肥胖、糖尿病、阻塞性睡眠窒息症与吸烟等也是已鉴别的导因。

须端坐 躺下时呼吸困难
心衰在不同人身上可引起不同的症状,而当中有一些属于典型症状,譬如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难,通常会导致一个人运动或进行日常活动的能力下降。其次是躺下时呼吸困难,包括端坐呼吸(orthopnea)和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paroxysmal nocturnal dyspnea),症状在坐或站时将得到缓解。前者是平躺时会出现呼吸困难,严重程度可以通过询问患者晚上需要多少枕头睡觉来衡量;后者是当患者入睡后会突然因为呼吸困难和咳嗽而醒来。另外,疲惫、足部水肿和持续咳嗽也是心衰的常见症状。

当患者前来就医时,我们需要获取完整的病史,并了解他们正经历的症状,譬如需要知晓他们运动或日常活动能力是否受限制。另外,医生也会进行身体检查以寻找心衰的征兆,譬如颈部受压时的感觉、肺部异常的声音和下肢水肿等。

血检BNP作指标
血液检查在帮助诊断心衰中非常重要,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后改为B型利钠肽)检测和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 Terminal pro B 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检测常被用作指标。BNP的分泌与心肌的扩张或压力增加有关,若水平升高则会怀疑心衰,需要进一步检查以确诊。

心脏超声波(Echocardiogram,ECHO)是确诊心衰的工具,可评估心脏基本结构与动态功能,以及找出心衰的导因,如瓣膜问题或穿孔等。一旦作出诊断,找到心衰的病因,接受适当的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患者也可能需要接受其他检测,譬如冠状动脉造影、心脏磁力共振造影(MRI),验血以查看甲状腺功能和肾功能等。”

20220305_Dr Azmee Mohd Ghazi
拿督阿兹米医生(Azmee Mohd Ghazi)
国家心脏中心(IJN)心脏内科副主任
心脏衰竭和心脏移植临床总监

4药物治泵血力降心衰

“过去30年以来,得益于医学界对心衰的大量研究,如今有相当多的药物可用于治疗心衰,基本上可分为4类。这些药物可有效治疗心脏泵血能力下降的HFrEF心衰,除了可改善症状,也可避免患者住院与延长存活率。

第一类药物为针对肾素-血管收缩素系统(RAS)的阻断剂,譬如血管收缩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ngiotensin Receptor Neprilysin inhibitor,ARNi)、血管收缩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ACE inhibitor)、血管收缩素受体阻断剂(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ARB)。

第二类药物为乙型交感神经阻断剂(β blocker);第三类为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Mineralocorticoid Receptor Antagonist,MRA)。近两年,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odium Glucose Co-Transporters 2,SGLT 2)抑制剂也被用于心衰治疗的研究。这类药物很有趣,因为它们被用于治疗糖尿病,如今则发现无论患者是否患有糖尿病,SGLT2抑制都显示对心衰有益。

何时须动手术?
什么状况下患者须要手术治疗呢?对于冠状动脉阻塞引起的心衰患者,将受益于心脏绕道手术;若有心瓣膜问题,则可通过修补或植入手术改善心脏功能。此外,虽然使用不广泛,一些设备对某些患者而言有所帮助,譬如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的心率调节器和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器(ICD)。

最后,患者本身可做些什么呢?通常我们鼓励患者在状况允许下保持活跃,在没有呼吸困难的状况下运动或锻炼。他们也要避免摄入过多的盐分、液体和酒精。重要的是,患者需要知道心衰是一种慢性病,因此需要定时服药和复诊,让医生得以跟进和监测病情,在需要的时候提供适当的治疗。”

20220305_Dr David Chew
拿督周顺平医生
(David Chew Soon Ping)
心脏内科高级顾问



心衰1问:控制共病 迅速求医

问:如何预防心衰?
周顺平:心衰基本上是心脏病发展的最终阶段。患有心脏病的人应该积极治疗,以防止病情恶化;若患有高血压,则要让血压受控;若心脏病发作,则要迅速求医。总的来说,每个人都可以通过预防心脏病来预防心衰,譬如维持健康生活方式、确保血压良好、运动、避免肥胖或糖尿病都是第一步。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文章来源:
医识力.笔录 :杨倩妮.2022.03.05

评论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