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诊延期欠主动 减给药物不在乎 疫下两行为 糖尿病更伤人

医句话:

COVID-19的出现确实打乱了糖尿病的管理,包括糖友的复诊被推迟,但糖友仍须保持自律及醒觉,时时关注自身病情,这样才能在疫情下把病情控制好,而深受疫情之苦的B40群体无奈地向医生提出要求减药或减少验血种类或次数等,目的就是为了省下开销,也让我们深思糖尿病所带来的伤害有多严重。

“当COVID-19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肆虐全球逾2年以来,全球的医疗资源多集中在传染病(infectious disease)方面,这包括如何尽快找出确诊者、如何隔离、加速疫苗的研发、分配及接种,甚至找出它对呼吸道或身体器官造成哪些伤害及如何治疗等,可是有所集中自然就有所忽略,而首当其冲就是对慢性疾病(chronic disease)的管理比如糖尿病。

愈来愈糟 没有回头路

慢性疾病的全称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所谓的慢性指的是当一个疾病的病程持续3个月或以上,在大马最常见的慢性疾病就是三高所造成的糖尿病、高胆固醇以及高血压,再来就是心脏病、心脏或肾脏衰竭、癌症、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以及一些病毒性疾病等,在大多数情况下,慢性疾病虽不会造成直接死亡,但若是在管理上疏忽或不当一回事,它的伤害丝毫不亚于急诊,而且更糟糕的是没有‘回头路’,病情只会朝向越来越糟糕且没有逆转的可能。

面对急诊如传染病蔓延等,医生、护士甚至科研人员竭尽所能的努力至关紧要,而后期的疫苗接种以及实施隔离措施等亦需要确诊者及人民的配合,不过在管理慢性疾病这一环中,患者的自律态度确实扮演非常关键的角色,理由是医生或护士不可能一直监督患者病情,特别是在疫情下。

以糖尿病复诊为例,在疫情之前患者通常每3个月至6个月就必须见医生,而医生须获得患者近期验血报告,方能正确诊断患者病情处于哪一阶段,是有控制好抑或变差呢?验血报告可获得重要指标。值得注意的是,在欧美国家负责诊断糖尿病患,除了有内分泌科医生之外,也包括所谓的糖尿病专家(diabetologists),它是属于内分泌科的次专科(sub specialty),目的是为了更精准地诊断糖尿病问题,而在大马医学界如此精细地分类已开始,只是尚未全面普及化。

可是疫情下当更多医疗资源须用在对付COVID-19后,加上为了避免患者复诊时有感染风险,以马大医药中心(PPUM)为例,在2021年大部分的糖尿病患复诊皆被延期,不过庆幸的是随着如今疫情逐渐缓解,近乎100%的复诊已获得重新安排,这也包括使用远程医疗(telemedicine)方式来跟进病情稳定的患者,而在近期会诊中发现颇多糖友的健康指数包括血糖、血压及血脂报告都不理想,无可否认,复诊‘延期’是因素之一,但归根究底与仍与患者缺乏自律及足够醒觉有直接关系。

80%缺自律醒觉

数据显示,在大马每5人中就有1人有糖尿病,把糖尿病视为国家经济的‘计时炸弹’并不为过,因为每年用于治疗与糖尿病有关的医疗开销是我国公共卫生开销一大沉重负担,但大部分大马人包括糖友们至今对糖尿病的态度是‘医生给指示就听’、‘医院延期复诊就延迟’以及‘寄来什么药物就吃什么药’,就是这样对病情不在乎的态度衍生出两种常见的情况。

第一种就是既然医院因疫情缘故给予复诊延期,那这段期间就不自行去私人诊所或医院复诊,也不前往私人检验中心去验血,等到复诊时医生仅能通过问诊了解到非常初步的病情,而无法通过验血报告确定病情处于怎样阶段。

第二种就是对药物的不在乎,一般上一名糖友须服用多于4种的药物,目前除了可在公立医院领取药物之外,速递药物也越来越普遍,可是速递服务有时会少寄1至2种药物,或者是没有准时把药物送到。假如糖友对病情及服用药物在乎,必然会根据复诊时医生给予的处方对照是否有足够药物,发觉不够时会自行去药剂行咨询或购买,可是很多时候糖友的做法就是只服用寄来的药物,没寄来的就不理会。

以上这两种行为就是糖友们典型缺乏自律及醒觉的表现,而这两种行为也是很多糖友的真实写照,估计占了糖友的80%之多。

 

_
林俐伶副教授(Lim Lee Ling)
马大医药中心内分泌内科顾问

B40群体影响最大

COVID-19这场世纪大瘟疫对糖尿病管理造成极大的影响,特别是长期依赖公共卫生的社会B40群体的低下层阶级。值得注意的是,数据显示,低下层阶级罹患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比率高于其他阶级,除了饮食不当之外,缺乏醒觉意识也是关键所在,此外疫情下也衍生出很多看不见的悲歌。

因着疫情的缘故造成百业萧条甚至出现减薪或裁员等影响,而这些影响会直接反映在糖友的复诊上,之前曾有一位糖友在护士安排复诊后要求换去下一个月,理由是担心拿假可能会导致裁员,但相隔1个月的复诊意味着病情可能会出现变化。

再来一些有财务困难的糖友会主动央求医生减少药物种类,因为在大学医院有些药物仍需自费,比如SGLT-2抑制剂或胰高血糖素样肽-1促效剂(GLP-1 agonists)等,所以希望减少药物种类的话,也能把这笔费用降低。身为一名医生,理所当然会把治疗看为最重要,但亦不可忽略患者的家庭情况,对于收入不受疫情影响的家庭,每月数百令吉的药物开销仍属可负担单位,但对于财务已经捉襟见肘的低下层家庭,这笔开销可能就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要求少药少验 悲歌上演

不仅如此,验血服务也是一些低下层阶级患者复诊时要求‘豁免’或‘少抽’的项目之一,理由也是为了要省下验血费用。一般上验血必须每3至6个月进行一次,检查项目除了血液各项指数之外,也包括肝脏及肾脏功能指数以及尿液检验等,若患者是公务员可豁免,其余则须付费,而在疫情后确实收到很多患者的要求是不要验血,或者改为一年验一次就好了,而医生胥视情况而定。

疫情对慢性疾病的管理的破坏是由一点一滴所形成,就如同上述提及的几个例子,而这一切都是真实发生在我们周遭,特别是低下阶层的糖友群中,也是社会大众看不到的悲歌之一。

快餐比正餐更便宜 求温饱病情增

那是否糖尿病只觊觎B40人士呢?或者它就是B40人士的‘宿命’呢?非也,在我所接触的门诊中也不乏一些来自M40或T20群体,而糖尿病的形成归根究底除了遗传因素之外,饮食不当及生活作息更为关键因素。以T20群体为例,很多时候罹患糖尿病恰恰就是与饮食偏向精致食物即‘吃太多好料’,加上生活作息不健康有关,至于B40群体则是吃太多缺乏营养及垃圾食物比如快餐而引起。

很难想像在我们身处这个年代,一顿快餐的价格竟然比一份正餐来得便宜,而且感觉更耐饱,这也解释了为何在大马的糖尿病确诊数据不断飙升,而来自B40群体的糖友最终就是通过公共卫生包括政府医院或诊所来求医。

糖尿病的醒觉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在我所接触的门诊病例中,直接把吃甜与糖尿病挂钩的仍大有人在,其实吃甜仅是一部分,摄取过多精致碳水化合物才是大马每5人中就有1人是糖友的最大因素,但普罗大众却对此并不理解,以致一些人明明已有初期糖尿病症状,但却不知道也不晓得如何求医,因此往往延迟就医而加剧病情。

3年“走向”心脏病

正如之前曾提及大部分慢性疾病不会造成立刻死亡,但病情的加重势必造成治疗上加倍困难,因此有足够的醒觉是有必要的。以我之前曾接触的个案为例,患者为一名刚退休的女性,她在一次验血时发现指数有异,于是尽快求医最终诊断为初期糖尿病,随后她严谨地看待病情,在3个月内已把血糖指数控制在合理范围。

这是一个典型对健康有所醒觉的个案,只可惜这类个案少之又少,大部分糖友只要身体没有出现不适,比如胸痛等,对糖尿病的管理是抱着能拖则拖的心态,直到出现严重伤害如心脏病,须进行俗称通波仔的血管成形术(angioplasty)时才感到害怕,但为时已晚了。

因为当糖尿病已对心血管造成伤害时,此时能做的就是避免下一次的心脏病发,所以及时的觉醒是每一位糖友包括尚未有糖尿病的男女必须关注的,根据我国心脏病数据,50%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伴有糖尿病,很多时候他们是在出现心血管问题后才获知自己早已罹患糖尿病,一般上从初期糖尿病发展到出现并发症如心血管问题大约是3年之久,这段时间就是介入管理,避免病情恶化的最好时机。”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文章来源:
医识力.笔录:何建兴.2022.05.09

评论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