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护线上

血糖稳就没事?肾脏已“无声受损”! 你不知道的糖尿病护肾盲区

一位60岁的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糖化血色素(HbA1c)高达10.2%,已进入第三期慢性肾脏病,尿蛋白指数偏高。卫生福利部南投医院副院长庄宗芳医生指出:“经过讨论后,我们决定调整治疗策略,将其中一种降血糖药物更换为具有肾脏保护作用的排糖药(SGLT2抑制剂)。”

在长达两年多的追踪期间,患者的糖化血色素稳定降至7.2%,肾丝球过滤率(eGFR)由33提升至40以上,尿白蛋白/肌酸酐比值(UACR)也从200降至约102mg/g,蛋白尿情形明显改善。不仅血糖控制获得良好成效,肾功能也呈现稳定甚至略为回升的趋势,成功延缓肾脏功能恶化。

庄宗芳医生提到,透过适当的药物选择与持续的医疗追踪,糖尿病患者的肾脏健康是有机会获得改善的,也提醒民众及早介入治疗的重要性。

微量Vs巨量蛋白尿期

许多糖尿病患者认为只要血糖控制稳定,就不需要太担心其他问题。但在临床上,却常见到血糖看似良好,肾功能却悄悄恶化的案例。庄宗芳医生指出,糖尿病的自然病程中,几乎都会出现肾病变。由于病程进展缓慢,患者往往毫无察觉。如果同时没有控制好血压、饮食,或长期使用止痛药(如NSAIDs),就可能加速肾脏受损,进入“微量白蛋白尿期(microalbuminuria)”。

肾重解泌

管理肾病是一场长跑 药准加配合 患者跑得远

医句话:
管理慢性肾病是一场持久战,医护人员及患者皆是战役的参与者而不是观众。医生可根据病情给予针对性的治疗包括合适的药物,但亦须患者给予配合,倘若患者不愿配合一切皆徒劳无功。


“在慢性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管理中是否用对药物是关键所在,目前CKD的4大类别药物,分别是第一类为血管收缩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收缩素II受体阻断剂(Angiotensin II Receptor Blocker,ARB)。第二类为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抑制剂(SGLT-2i),第三类药物为选择性醛固酮受体拮抗剂(MRA),最后就是类升糖素胜肽-1受体促效剂或类似物(GLP-1 RA)。

公院SGLT-2i推广渐进

目前政府医院主要是给予第一类药物,即ACEi及ARB。至于第二类药物SGLT-2抑制剂已在引进阶段,通常医生须视患者的情况后再决定是否开药,其中的关键是药物的费用不菲,在最合适的药物给予最多的患者的原则下,让SGLT-2抑制剂广泛运用在有需要的CKD患者还需一些时间。

肾重解泌

公卫定时炸弹 大马每7成人1慢性肾病

医句话:
慢性肾病犹如我国的公共卫生定时炸弹,何时会爆没人知道。根据最新数据,每7名成人中就有1人患有慢性肾病,及早发现并介入治疗,包括用对药物是关键所在。

“慢性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指的是一个人肾脏出现损伤超过3个月,即可视之为CKD患者;它亦可分为两大类,即因糖尿病而引起的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或非糖尿病所引起的CKD。

两者的差别在于前者就是因多年糖尿病而引起的并发症,至于后者是因其他疾病如高血压、肾丝球发炎、间质性肾炎、多囊肾病或其他自身免疫性或遗传性疾病等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等,或者是因结石(如肾结石)及一些癌症所引起的尿道阻塞,进而引起肾功能长期受损,这些皆属于非糖尿病CKD。

不做体检 CKD初期难发现

问医

陈楷栋 / 长期血透伤心脏 肾衰竭患者宜定期查心

问:我今年56岁,女性,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已超过10年,目前接受定期的洗肾。约两个月前,我的左手做了一个动静脉瘘作为长期洗肾的通道。最近我注意到瘘口附近皮肤有点发红,摸起来也有点热。

Q1: 这样的红肿是否属于正常现象?还是可能出现感染或其他并发症?有什么警讯是我应该特别注意的?
Q2: 除了洗肾护理时的冲洗与消毒,平时我还能怎么照顾瘘管?是否有什么动作或姿势需要避免,以免影响瘘管寿命?
Q3: 有人说动静脉瘘会增加心脏负担,甚至可能导致心脏扩大,这种说法正确吗?我本身心脏功能还算正常,需要额外定期做心脏检查吗?

谢谢你。

 

 医生解答:

內分泌科

每6人就有1人患糖尿病 大马隐形糖友佔40% 筛检刻不容缓

医句话:
糖尿病为大马最普遍的慢性病之一,全国每6名成人就有1人患病,其中40岁以下患者占15%,且多数未察觉自身病情。若未及时控制,高血糖将逐步损害肾脏、心脏和血管,导致洗肾、中风甚至死亡。如今医学界已有4大类药物能有效延缓并发症,但关键在于早期筛查与干预。民众应定期检测血糖,尤其肥胖、有家族史或三高者,更需通过饮食、运动及药物控制,避免器官出现不可逆的伤害及不必要的心肾症候群(CKM)。

“假如把糖尿病(diabetes)视为大马最常见慢性疾病并不为过。根据2023年国家健康与病发率调查(National Health and Morbidity Survey,NHMS)报告,在我国18岁以上的成人,每6人中就有1人为糖尿病患,这也意味着我国糖尿病患病率相当高,位居东南亚前三。此外,从这份报告中也透露另一警讯,那就是糖尿病年轻化趋势已越来越严峻了。数据显示,40岁以下的青少年糖友就占了总糖友的15%之多,当中84%并不晓得本身已是糖友。

肾重解泌

善用残肾力撑起更多人 渐进式腹透 减负担省资源

医句话:
渐进式腹膜透析善用患者的残余肾功能,采用比标准腹膜透析更低的剂量,减少每日透析次数,为患者带来更多便利。对整体医疗体系而言,也能大幅降低资源消耗,即平均每3名患者节省下来的透析液,就足以额外支援1名患者接受治疗。

“近年来,医学界逐渐推崇一种更灵活且以患者为中心的透析方式,即渐进式腹膜透析(Incremental Peritoneal Dialysis,IPD)。这种方式在治疗初期采用较低剂量的透析处方,随着患者肾功能逐步衰退,再逐步调整至标准剂量。相较传统模式,IPD不仅更符合个体化治疗原则,也被认为对患者身体负担较小,具备更佳的成本效益。

对于晚期肾病患而言,肾脏移植应是优先考虑的治疗方式。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能如愿接受移植,若暂时无法进行肾脏移植,透析(俗称‘洗肾’)便成为退而求其次的选项。

腹膜透析应视为首选

在透析治疗中,相较于血液透析(haemodialysis),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更具优势。只要患者条件合适,腹膜透析应视为首选。虽然腹膜透析自1980年代已引进,但直到近年才逐渐普及。

肾重解泌

CKD 免疫异常 癌疗 3大原因癌患并发蛋白尿

医识力现场论坛 你问医生答
现场问题摘录

讲题:守住肾脏,护住心脏!—— 心肾相煎何太急?
日期:2025年3月2日(周日)
主讲人:大马肾脏科学会主席林仕军教授、肾脏内科顾问方文权医生、心脏内科顾问黄德威医生
主持:饮食治疗师陈依婷

1)有尿蛋白的癌症患者,是否能使用酮酸甚至SGLT-2抑制剂呢?这些药物会否影响癌症治疗或患者生存率?
答:
你的问题是很常见的,确实现在很多癌症患者也有尿蛋白的问题,不过可以从3个情况来讨论这个问题,第一就是癌症患者同时有慢性肾病(CKD),而CKD是造成尿蛋白的原因。第二种情况就是癌症引发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而导致肾炎,在临床上也很常见。

问医

黄德威 / 52岁洗肾且心衰 可考虑手术 非坐以待毙

问:我今年52岁,已洗肾6年,近年开始出现走路和爬楼梯会喘,有时甚至才走几步路就喘不过气,后来找心脏内科做检查,发现除了心脏瓣膜问题外,也确诊心脏衰竭,接下来不能再工作了。

Q1: 洗肾加上心脏衰竭是否没有逆转的可能?
Q2: 请问我接下来还能怎样做?是否坐等时间过?


医生解答:

病人主要有两种治疗选择。第一种是服用更有效的药物,以控制心脏衰竭的症状。第二种是进行心血管照影检查,检视是否存在血管阻塞。若是短段血管阻塞,可考虑进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若多数血管都有阻塞,则需考虑冠状动脉绕道手术。

如果选择进行冠状动脉绕道手术,还可以同时处理心脏瓣膜的问题。了解到病人的身体状况尚好且年龄较轻,这些手术是可以考虑的选项,并非只是坐以待毙。

 

血液血管

高龄肾衰竭能否洗肾? 心脏负担决定治疗取向

医识力现场论坛 你问医生答
现场问题摘录

讲题:守住肾脏,护住心脏!——心肾相煎何太急?
日期:2025年3月2日(周日)
主讲人:马来西亚肾脏科学会主席林仕军教授、肾脏内科顾问方文权医生、心脏内科顾问黄德威医生
主持:饮食治疗师陈依婷

1)我的姨婆90岁,医生说两个肾都坏了,但不能透析,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她的心脏负担不了吗?
答:
年龄对于透析从来不是问题,而医生评估你的姨婆不能洗肾,可能他考量到病患的身体状况,尤其是心脏病患。透析就犹如一场马拉松,若病患的心脏功能无法完成透析,那医生就不建议病患进行透析。心脏衰竭、血压低、贫血患者都不适合接受透析治疗。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