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抽筋 走一下就喊痛 下肢恐阻塞 晚期每5人1死亡

医句话:

在谈及血管阻塞时,很多人下意识就是想到心脏的冠状动脉疾病如冠心病,或者是脑血管疾病的脑中风等,皆因这两种阻塞除了会有即时的症状如胸痛或晕厥之外,可能会猝死。其实除了这两类动脉阻塞,周边动脉阻塞的危险性也不容忽视,它就如一个“沉默杀手”,当患者一次次错过治疗的黄金时机,一旦踏入严重阶段时,不仅有截肢的风险,也可能会有生命危险。

“周边动脉疾病(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PAD)指的是除了冠状动脉疾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及脑血管疾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以外的动脉阻塞,它可以发生在手、颈、肾动脉以及下肢,而因着下肢距离心脏更远输血较难,动脉出现阻塞的几率也较高,所以周边动脉阻塞普遍上也被称为下肢动脉阻塞。

由于冠状动脉、脑血管以及周边动脉三者属于同一系统,因此造成阻塞的因素亦没差,其中三高(高血糖、高血脂及高血压)、体重过高、抽烟及上了年纪被视为血管阻塞6大成因。根据我国的健康数据,具备这6大风险因素的患者群有23%的男女会出现PAD,即每10人中就有2至3人,而糖友患有PAD的几率可达16%,不过年龄大、高血糖及高血脂是最关键的因素,理由是血糖及血脂所形成的胆固醇可造成动脉粥样硬化,并随着年龄的递增使到胆固醇一圈又一圈在动脉内壁形成斑块,造成血液无法流通,因此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身体的血管阻塞是每个人一辈子必会经历,前提是能否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腿梗心脑梗息息相关

动脉阻塞不仅可发生在冠状动脉造成冠心病,或在大脑血管造成中风,胆固醇累积也会出现在周边血管造成阻塞,换言之当一个人被诊断有冠状动脉阻塞时,也必须意识到其他血管有阻塞可能性,以此推类当他被诊断下肢血管阻塞时,他的冠状动脉及大脑血管阻塞的可能性也不小。

那既然周边动脉阻塞的形成因素及危险性不亚于冠状动脉阻塞,为何却甚少被关注呢?原因就出在冠心病或脑中风发作时会有严重伤害,但很多时候周边动脉如下肢血管阻塞时,患者不会直接感觉到不对劲或不舒服。

根据研究,周边动脉阻塞可分为3个阶段即早期、中期及晚期,其中早期的病例占了30%至50%,此时的患者没有症状,不过到了中期就会不时申诉小腿酸痛,无法走远或间歇性跛行(intermittent claudication)即走了一小段路大约是500米后就需要休息一会儿,让血液流通后方可继续行动,或者是长期抽筋特别是在走路时,这些症状就是下肢血管已出现阻塞,导致血液无法输送氧气及养分到所需的器官。

脚趾变黑脚毛脱落

一般来说从早期到中期是发生在5年内,但从中期到晚期却可发生在1至2年内,视患者的病情而定。晚期患者除了脚部的颜色从红(血积在一处)至白(血液无法抵达),脚趾还会变黑变冷、无法察觉脉搏、脚毛脱落以及伤口无法痊愈等,这些都是因血液已无法流通所带来的影响。此外,由于伤口无法痊愈,因此会有细菌感染风险。根据估计,晚期患者在6个月内死亡率可达20%,即每5名患者中就有1人因下肢血管阻塞而死亡,至于中期患者在5年内出现并发症而死亡的几率可达30%。

通过及早筛检发现周边动脉阻塞,除了上述曾提到及早发现冠状动脉阻塞及脑血管阻塞,并采取针对性治疗如药物或生活作息的调整等,来避免冠心病及脑中风发作,同时也能避免周边动脉阻塞进入晚期阶段,因此加强对周边动脉阻塞的认知及防范是刻不容缓的。

值得关注的是,不管是冠状动脉、脑血管或周边动脉阻塞,除了上述提及的6大风险因素之外,患者的遗传基因也扮演着‘搅局者’角色,但以整体而言,若能把风险因素的影响降低,即在生活作息进行调整已证实对改善病情有所帮助。

ABI<0.9不正常

周边动脉阻塞的筛检可分为两大类,即非侵入性(non invasive)及侵入性(invasive),首先是医生详细问诊包括患者的病情如脚酸或脚抽筋的次数及严重指数,再来是观察患者的下肢的肤色、脉搏及症状(脱脚毛或冰冷等)来诊断。在检测方面有上下肢血压比值或踝肱血压指数(Ankle Brachial Pressure Index,ABI),它的操作原理是对比患者的上下肢的血压来计算出ABI值,低于0.9是属于不正常,若是低于0.4属于严重阶段,它的操作不算复杂,普通医生也能胜任,可是却很耗时。

另两种非侵入性但需曾受训医生操作的就是超音波扫描检测以及趾肱血压检查(Toe Brachial Pressure Index,TBI),前者可用于检测血流程度,后者是针对血管钙化的患者如糖友或肾友,因为通过ABI是无法检测出血管阻塞程度,但通过对趾肱血压检查进行对比,则可找出问题所在。

其余包括了电脑断层扫描(CT Scan)以及磁力共振造影(MRI),这两种检测更为精准但费用较贵,不过CT属侵入性检测,因它须使用显影剂,且有接触辐射的风险,因此医生会视患者的情况来决定哪一类检测更为适合。

 

_
锺俊辉医生(Choong Choon Hooi)
霹雳怡保心血管学会主席
心脏内科顾问

怡心血管学会冀筛检普及化

成立至今逾4年的霹雳怡保心血管学会,宗旨就是要把周边动脉的筛检普及化,在2年前曾举办一场全国性研讨会,广邀全国300余位医生参与,其中一项课题就是要把筛检普及化,可是却发现了当中重重的阻挠因素,如下:

医生部分:
1)周边动脉筛检不受普通医生(GP)的重视,因为第一耗时长,第二收费受限,因此只能把更多资源放在检测冠状动脉及脑中风。
2)进行周边动脉阻塞的手术须特别受训,而且手术耗时很长(最少2小时,正常3至4小时,最长可达7小时),与冠状动脉阻塞手术相比,下肢血管手术更接近辐射,医生的个人安全是隐忧。

患者部分:
1)患者认为既然还能继续走路,那就无须筛检及治疗,能拖则拖。
2)一般是已严重到脚趾发黑并由骨科医生转介,否则患者仍不愿就医。

尽最大努力保肢

为此,怡保心血管学会为了加强医生对周边动脉阻塞的认识,目前每3个月展开一次研讨会,鼓励更多普通医生参与,然后由一位心脏内科医生及一位骨科医生讲述更多与周边动脉阻塞的症状及治疗,一来是把更多有用的资讯包括如何筛检以及护理伤口传递出去,二来也让更多已晋晚期的患者可转介到心血管科治疗,尽最大努力保住脚,必要时只截已发黑的脚趾即可,而无须走到锯脚这一步。

4招抗PAD

针对周边动脉阻塞的治疗可分为4组,即生活作息的调整、药物的使用、检查血管阻塞程度后决定用球囊或加上支架,以及最后的血管绕道手术。

正如之前曾提及三高、体重及抽烟等是造成周边动脉阻塞的风险因素,若能在生活作息进行调整包括慢性疾病控制好、减重加上戒烟,对改善病情有很大帮助;至于药物包括降胆固醇及清血药物,建议在复诊时与主治医生洽谈。

至于用上球囊或支架的血管成形术(angioplasty,即俗称的通波仔)则是在药物也无效的情况下才会用上。与心脏的冠状动脉所使用的‘通波仔’不同,用于下肢包括大腿及小腿的通波仔略有不同,比如用在大腿可以是球囊加上支架(必要时),但若是用在小腿则只用球囊即可,理由是大腿的血管较粗(5至7毫米),而小腿的血管较细(2.5至3毫米),不适宜用支架。

用在心脏与下肢的支架材质、形状、长短及使用方法也有所不同,以心脏为例,最长支架是60毫米,可是大腿可以达到200毫米,目的是大腿的血管可以容纳较长支架,不过并非支架越长越好,以我的经验之谈,能用球囊就能把阻塞的血管撑开就只用球囊,若非要用支架,我的选择是能撑得最大、且最短的支架,放在最狭窄的血管阻塞处即可。

植支架考功夫

当使用的支架越长,在手术后出现重塞的几率会更高,此外也必须注意所使用的支架大小,比如说大腿血管是5至6毫米,可是却放入4毫米大小的支架,不仅对病情毫无帮助,甚至会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危险,比如急性血管阻塞。

另外患者的血管越小,在放入支架时出现爆裂的风险也会更高,再来就是患者的年龄以及病情,对于长者或肾病患者,因着血管钙化的缘故非常脆弱,使用支架必须格外小心,必要时必须清理钙化的斑块才能放入球囊和支架。

如今用于‘通波仔’的支架种类已经非常多,甚至有防止爆血管的包复型支架以及一分五的解体型支架,但万变不离其宗,不同类型的球囊与支架最终功用仍是为了撑开已阻塞的血管,因此患者必须与医生沟通寻找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

多走路 让更多微血管再生

进行了‘通波仔’之后是否就一劳永逸呢?非也,以周边动脉阻塞的手术为例,它的目的是要让患者的伤口愈合,因为若血管持续阻塞时,伤口只会持续发炎甚至受感染,一般上若患者在手术后不改善生活作息,即饮食不均衡,也不去运动,那在1至两年内就有可能再次出现阻塞。

所以每次手术后,我给患者几个忠告,第一是在手术后第一周不要进行激烈运动,然后回来复诊检查伤口,之后的复诊即可安排在3个月或半年后。此外有两个任务必须完成,第一是必须把三高控制好,这回归到饮食方面必须注意,第二个任务就是多走路,从而让更多微血管获得再生,这样才能让手术的效果达到最好。

预防胜于治疗是医学上最重要的一环,面对周边动脉阻塞亦如此,要如何预防可分为3部分,即饮食、运动及筛检,饮食均衡少甜少盐少油可减少三高也能控制体重,同时也要戒烟,再来是运动已证实可以改善早期甚至中期的周边动脉阻塞,因为运动可增加微血管再生并使血流更好。

如今复健科医生发现通过运动程序安排有周边动脉阻塞患者,在跑步机走路也可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因此我的建议是就算不是患者也应该鼓励多走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一个多走路的人有周边动脉阻塞的几率会较小,就算有也能及早被发现,最后就是通过筛检及早发现病情,避免出现严重情况。”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文章来源:
医识力.笔录:何建兴.2022.03.17

评论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