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腹痛腹泻抗拒社交 炎症性肠病管理不当酿情绪病
医句话:
IBD是一种需要终身管理的慢性疾病,因此患者应该充分认识到长期治疗的重要性,尤其是心理压力方面,病患因长期腹痛腹泻而避免外出,以致与社会脱节,衍生忧郁症。
“炎症性肠病(IBD)不仅为病患带来生理上的并发症,经多年观察,此病症对病患也造成心理问题,须及早诊断和综合治疗,才能有效控制病情。
溃疡性结肠炎常见并发症包括腹泻、便血,易导致贫血及营养不良,可能演变成严重并发症,如毒性巨结肠(toxic megacolon),须立即就医处理以避免肠道破裂,此时须要紧急手术。除此,溃疡性结肠炎也可能出现皮肤疾病、关节炎、营养不良以及结肠癌风险。
克隆氏症并发症则可导致肠道狭窄和阻塞,甚至肠道破裂,引发肛瘘,使粪便从肠外排出,还可能引发口腔溃疡,贫血和营养不良。
由于溃疡性结肠炎较常发生在直肠及乙状结肠,若长期慢性发炎,罹患结肠癌的风险比群众高出很多。
心理压力难“性”福
我们也不能忽略病患心理压力,IBD病患因长期腹痛腹泻避免社交常留家中,与社会脱节,继而出现忧郁症。
若疾病不受控制,妇女的生育能力或受影响,也会影响性健康。
诊断IBD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尤其考虑腹泻腹痛便血等症状与其他疾病的相似性。通常患者初期被误诊为食物中毒,进而导致诊断时间的拖延,直到病情已经相当严重才会就医。
血检粪检造影助诊断
诊断IBD的第一步是血液检查,我们可观察3个主要指标:贫血程度、白蛋白水平和C反应蛋白(CRP)指数。这些指标都可提示肠道是否存在发炎反应,其中CRP指数的升高通常与IBD相关联。
另一个检测方式是粪便检测,特别是检测粪便中的钙卫蛋白(calprotectin)。这种蛋白通常由白血球释放,如果肠道发炎,白血球会聚集在受影响区域,释放钙卫蛋白,从而导致其在粪便中的增加。当钙卫蛋白指数超过正常值,通常表示肠道存在发炎。
最后,通过影像检查如大肠镜、造影如电脑断层扫描(CT scan)或磁力共振造影(MRI)来做进一步评估。
超声波扫描 经济无痛广被采用
近年来,超声波扫描(ultrasound)已逐渐被广泛应用于IBD的诊断。超声波扫描是一种经济、无痛且不需要麻醉的检查方式,可以观察肠道厚度和肿胀情况来评估IBD病症的严重性。
如果患者的肠道厚度超过3毫米,这表明肠道存在发炎的情况。然而,这种检测无法确定发炎是急性还是慢性,仍需要通过大肠镜来确认。
正常的肠道厚度很薄,而发炎时厚度会显着增加。
当诊断确定后,治疗和后续观察将成为重要的步骤。治疗效果的评估通常需要在数个月后进行,此时超声波扫描可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以确定药物治疗的有效性。
IBD的诊断是一个复杂而多步骤的过程,通过结合多种检测方式,医生可以更准确地确定患者的诊断并制定有效的治疗计划。
轻者逐步治疗 重者高强度“进攻”
治疗IBD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药物治疗、手术和生活方式的调整。虽然克隆氏症和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方法大致相同,但在一些具体治疗上存在差异。
例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常用美沙拉秦(mesalazine),但对克隆氏症的疗效较低。如果药物治疗无效,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可能需要手术切除整个结肠,而克隆氏症患者即使进行手术切除受影响的小肠部分,也可能面临病情复发的风险。
1.药物治疗
·美沙拉秦和抗生素:美沙拉秦是IBD治疗的初步选择,特别是针对溃疡性结肠炎。抗生素在IBD的治疗只是局限于治疗肛瘘和穿孔的并发症。
类固醇:类固醇是短期内减少炎症的强效药物,适用于急性发作期。然而,长期使用类固醇会导致骨质疏松、眼疾、肠道出血和感染风险增加等副作用。
免疫抑制剂: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azathioprine)和甲氨蝶呤(methotrexate)可以抑制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减少炎症。这些药物需要定期监测血液指数以避免副作用。
生物制剂:生物制剂如抗TNF药物、抗IL-23药物和抗组合蛋白(integrin)药物通过不同机制抑制免疫反应。这些药物通常用于对传统治疗无效的患者。
维生素D和钙:IBD患者常缺乏维生素D和钙,这会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因此,补充维生素D和钙是治疗的一部分。
其他补充剂:其他补充剂如抗生素、抗腹泻剂(如洛哌丁胺)和止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使用。不少人询问益生菌在治疗IBD方面的效果,但没有临床实验得到明确证实。益生菌在某些情况下(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手术后的小肠连结处发炎)可能有辅助作用,但并不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2.手术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的手术: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手术切除整个结肠可能是唯一的选择。这种手术可以根治疾病,但也会改变患者的生活方式。
克隆氏症的手术:克隆氏症患者可能需要切除受影响的小肠部分。然而,由于克隆氏症有复发的风险,手术后仍需密切监测和后续治疗。
3.个体化治疗
早期诊断和治疗是关键,尤其是对年轻患者或病情严重的患者,必须趁着黄金治疗时间,及早干预可以减少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
在治疗IBD时,不能一概而论,1+1从来不等于2,因为每个患者的反应都不相同,我们无法预测某一药物对不同病人的效果,因此治疗方法必须个体化。
如果病情较轻,可按步骤逐步治疗;但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则需要立即采用高强度的治疗方案,如使用生物制剂,甚至立即进行手术,快速控制病情,以避免并发症。
治疗后管理极关键
治疗后的管理对于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至关重要,因为这类疾病具有慢性和反复发作的特性。以下是IBD治疗后应注意的几个重要层面:
1. 戒烟
吸烟会加剧克隆氏症的病情,因此IBD患者应戒烟以减少病情恶化的风险。
2. 均衡饮食
营养均衡的饮食计划对IBD患者非常重要,避免过度挑食,确保摄取足够的营养以支持身体的恢复和免疫功能。
建议多食用低纤维蔬菜和精致谷类,以减少肠道不适和阻塞风险。避免高纤维蔬菜、刺激性食物和高FODMAP食物(如蒜米、大葱、西兰花、苹果等),因为这些食物可能会加重肠道问题。
3. 压力管理
研究显示,压力是诱发IBD复发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学会纾解压力的方法,对于管理IBD非常有帮助。
4. 定期运动
适量的运动有助于改善整体健康,增强免疫力,同时也能帮助缓解压力。运动不仅有益于身体,对于心理健康也有积极影响。
5. 持续用药
即使在治疗后没有症状,患者仍需按医嘱持续用药。
症状消失并不意味着肠道炎症完全治愈,因此停止用药可能导致病情复发。这是因为在10年前,IBD的临床研究主要依赖于症状评估来判断药物的疗效。
症状消失未必痊愈
然而,这种方法后来被发现不完全可靠,因为许多患者虽然症状减轻,但肠道炎症并未完全消失,无法完全痊愈。随着研究的深入,治疗方法在过去10年内逐渐转变,开始注重生物化学指标,如验血检测CRP和贫血指数。
目前最新的治疗方针明确将肠道无炎症作为最终目标,而不仅仅是症状的消失。
6. 定期检查
定期随访医生,进行血液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波、CT或MRI)以监测病情。这样可以及早发现和处理潜在问题,避免病情恶化。
遵循医嘱 保持良好医病沟通
IBD是一种须要终身管理的慢性疾病,因此患者应该充分认识到长期治疗的重要性,首先,保持与医生的良好沟通至关重要。
定期复诊,及时反馈自身状况,并严格遵从医生的治疗建议,可以确保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即使在症状缓解后,也不应自行停药。肠道炎症可能在无症状的情况下依然存在,所以继续服药以确保炎症完全被消除是必要的。
对IBD的有效管理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配合,包括与医生的紧密合作、健康的生活习惯、良好的压力管理和规律的运动,皆可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