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晓妮, 长者, 突发头痛, 出血性中风, 中风, 颅内出血, 脑部血管破裂, 脑出血

长者突发头痛警讯 或出血性中风来袭

医句话:

相较于缺血性中风的典型症状(如面部不对称、手脚乏力、口齿不清等),出血性中风的症状可能仅为头痛,或偶尔伴随食欲不振、呕吐、嗜睡、疲倦等表现,使辨识更加困难。因此,老年患者若出现头痛,应提高警觉。出血性中风有多种手术治疗,需根据个别情况评估,作出适合的选择。

 


“在所有脑中风病例中,约有15%为出血性中风。相较于缺血性中风为脑血管阻塞,出血性脑中风是指脑部血管破裂,导致颅内出血。出血性中风患者需要接受脑神经外科医生的治疗,而非脑神经内科。因此,医院若同时具备脑神经内科与外科团队,更能提供全面的中风治疗。

对于中风,大多数人只记得‘BEFAST’口诀(Balance、Eyes、Face、Arms、Speech、Time),这犹如辨识中风症状的‘救命法典’。口诀说明中风可能影响平衡、眼睛、脸部、手臂或四肢、言语,特别是单侧受影响时,应立即求医。

然而,出血性中风的症状就难辨识得多了。出血性中风的主要表现为头痛,可能伴随食欲不振、呕吐、嗜睡、异常疲倦、癫痫、晕眩,以及典型的单侧脸歪、四肢乏力、口齿不清等症状。部分患者,若破裂的脑血管位于较深处,甚至可能仅表现为头痛,而毫无其他症状。


如棒球棍重击 似电击般刺痛

中风引起的头痛,有患者形容为是生平从未经历过的剧烈头痛,疼痛如同突然受到猛烈撞击,像被棒球棍敲击或遭电击一般。过后,疼痛可能暂时减轻,变成持续性的一般头痛。

然而,并非所有患者都会出现突发性剧烈头痛。有些患者头部受到撞击,或因服用‘清血药’导致脑内持续性少量出血,仅会感到长期性的普通头痛。

在头痛发作时,患者可能会选择睡觉或休息,血管破裂口可能暂时凝固止血,但仍有再次破裂的风险。若患者在睡眠中突然头痛痛醒,也是危险的预警信号。因此,头痛问题不容小觑,特别是老年患者,如有头痛问题,应尽快就医,以查明原因。


AVM潜伏危机 随时脑出血

出血性中风的风险因子包括高血压、跌倒、服用清血药、脑瘤、先天性血管异常(如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等。

AVM是指脑部动脉和静脉异常连接,可能随时导致脑内出血。在破裂前,患者可能毫无症状,或出现头痛或癫痫发作。大多患者因其他原因接受脑部扫描时,才意外发现AVM。

出血性中风首先需要找出脑部出血的原因与位置,因为出血的部位的不同,影响的功能也不同。出血性中风的治疗方法有多种,但选择何种治疗方式及其效果,绝大部分取决于出血的位置。
 

长者突发头痛警讯 或出血性中风来袭
 罗晓妮医生(Low Siaw Nee)
 脑神经外科顾问


打开颅骨清除血块

出血性中风经常需要进行颅骨切开术(craniotomy),即打开颅骨,清除脑内血块后再闭合颅骨。若出血位置较靠近脑表面,血块一般能够完全清除,患者的复原情况通常较好。

若出血发生于小脑(cerebellum),患者往往会出现严重的晕眩,甚至无法站立或行走。不过,小脑出血也可透过颅骨切开术移除血块,患者一般也能获得良好的康复。

脑干部位 手术不可行

此外,出血亦可能发生于大脑的脑室(ventricles)。脑室是大脑内让脑脊液流动的腔隙。若出血发生于脑室内,通常无需采取大型的颅骨切开术,而只需在颅骨上开一小孔,放置引流管,血液便会随着脑脊液排出。

然而,若血块位于脑干,手术治疗通常不可行。此外,患者往往在送医时已失去生命迹象,临床上可能难以挽回。


脑深处出血 清栓后暂搁颅骨

若出血的位置在脑部较深处,手术取出血块可能会伤及更深层或关键的区域,且难以完全清除。因此,需先移除部分颅骨,尽可能清除血块,但暂时不将颅骨置回。一般约两三个月后,待血肿随时间逐渐消退,再将颅骨重新置回,这就是颅骨切除术(craniectomy)。

在某些情况下,即使成功清除血块,但脑部仍然肿胀,或引发脑水肿,导致颅内压升高,此时也需透过颅骨切除术治疗。

颅骨切除术Vs切开术

颅骨切除术(craniectomy)与颅骨切开术(craniotomy)虽然中文名称仅一字之差,英文名称也十分相似,但两者有所不同。前者会暂时移除颅骨而不立即复位,而后者则在手术后便将颅骨复位。

试想,颅骨是固定的,无法扩张,若不移除颅骨,肿胀的大脑可能会压迫脑干,导致患者昏迷,甚至发生脑死亡,危及生命。此时,为挽救患者性命,唯有打开颅骨,让脑部有足够的空间,因此颅骨切除术是不得已的选择。


腹皮下植入或低溫保存顱骨

大脑肿胀可能持续数周甚至数月,在此期间无法立即把颅骨置回。过去,切除的颅骨可能暂时存放于患者腹部皮下脂肪层,或由医院低温冷藏保存。

然而,植入腹部皮下容易导致颅骨损坏、缩小或变形,取出时状态往往极不理想。而冷藏保存需存放于摄氏零下40度的环境,并确保电力不中断,这保存方法成本极高。

3D打印 假体代替更理想

故此,目前已不再采用这2种储存方式,取而代之的是直接制造全新的颅骨植入假体,代替患者的原始颅骨。现今医学拥有3D打印技术,可按照患者的颅骨形状与大小订制个体化的颅骨植入物。

此外,颅骨假体由接近人体骨骼成分的材料(如聚醚醚酮(Polyetheretherketone,PEEK)制成,不仅外观与原始颅骨几乎无异,植入后患者也不会感到头部有异物存在的不适感。

这个方法可避免原始颅骨的损坏与变形,也更加经济实惠,成为目前更理想的解决方案。

 

长者突发头痛警讯 或出血性中风来袭

脑动脉瘤如计时炸弹

出血性中风可能由脑动脉瘤(aneurysm)破裂引起。动脉瘤是什么?血管有许多分支点,正常血管在分支处会均匀地分叉。但某些因素(如长期高血压)可能导致血管壁受压变薄,在分支处形成异常膨胀,这就是动脉瘤(图1)。

动脉瘤可能逐渐增大,就像吹气球,气球受压膨胀,当扩张到无法承受的程度,便会随时破裂,引发脑出血,犹如一颗致命的计时炸弹。

脑血管分支众多,一旦动脉瘤破裂,必须在极短时间内(最多1至2天内)找出出血位置并进行手术,以防再次破裂。

一般的手术治疗为动脉瘤夹闭术(aneurysm clipping),即在动脉瘤颈部放置夹子夹闭血流。其次,亦可使用线圈(coil)进行栓塞,以阻断血流。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 可微创清除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脑出血可透过微创手术治疗。在急诊处理中风时,脑部的血栓通常呈大块状,难以透过小切口取出或吸出,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出血性中风无法采用微创手术。

然而,某些因素可能导致慢性硬脑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aematoma),如服用清血药或头部撞击导致小血管破裂,引发脑内出血,血液将少量且缓慢地渗出。破裂口可能反复凝固又再度出血,使血液逐渐积聚。

若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拖延一两周才被发现,血液将会呈液体状,可透过微创手术,如钻孔引流术(burr hole drainage),将血液排出。

长者突发头痛警讯 或出血性中风来袭

手术黃金期 48至72小时内

出血性中风患者应尽快接受手术。一般而言,手术需在48至72小时内进行,当然,手术越早进行,效果越佳。然而,在某些情况下,患者可能不适合立即进行手术。

例如,患者的身体状况尚未稳定。如果患者正在服用清血药,便需要时间进行逆转,否则手术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出血。此外,若患者有心脏问题,则需要心脏科医生介入,先让心脏状况受到控制,才进行手术。

若患者仍能进食,则需禁食6小时,以便安全施行全身麻醉。不过,若属于紧急状况,如患者已陷入昏迷,则无需等待禁食时间,可直接进行手术。

长期卧床 肌少骨松机能降

手术的并发症可分为即时并发症与长期并发症。即时并发症包括术中或术后出血、感染及脑水肿,这些情况可能直接危及生命。
至于长期并发症,即手术虽然顺利完成,但患者仍未清醒,长期卧床可能引起的并发症,包括肺炎、尿道感染、褥疮等。
此外,长期卧床也会导致肌肉衰退,使患者手脚无力、行动困难,甚至出现骨质减少(osteopenia)、骨质疏松(osteoporosis)等问题。特别是老年患者,卧床时间越长,身体机能下降越快,康复能力也越差。


术后照护与复健 愈早愈好

对于接受手术治疗的中风患者,术后照护与复健是恢复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复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手术成功后,应尽早开始活动。若患者意识清醒,医疗团队会立即安排复健,指导患者坐起、站立、行走等,以促进康复。

若患者意识不清醒,则需由家属照顾,或聘请护理人员提供护理(nursing care),如定期翻身、活动四肢,以防止关节僵硬。术后照护应及早介入,越早开始越好。

出血性中风的治疗方案多样。任何手术皆有风险,但也有相应的应对措施。中风患者一旦出现症状,应立即就医,让医生根据个别情况作出评估,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实体全人医疗论坛预告】
刘悦慧医生将会联同脑神经外科顾问罗晓妮医生、风湿内科顾问李家豪医生及肾脏内科顾问张贻文医生,于4月12日(周六)下午2点,在八打灵再也星洲日报总社B2礼堂主讲“从脑、肾到风湿科;多科协作,全人医疗”。读者也可透过医识力脸书(www.facebook.com/easily.sinchew/)收看论坛直播。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文章来源:
医识力 .笔录:郑雪欣 .2025.04.05

评论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