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专栏】悟医良品 · 吴奕品 “医疗旅游”服务 真期待与假希望

上个月接到了一项任务,要到某大国的某家肿瘤医院将病危的末期癌症病患接回国。病人罹患末期乳癌,4年前在本地开始接受治疗,病情未见多大进展。数个月前,机缘巧合下联系上了该医院在本地的中介,辗转去到了该医院,满怀希望的接受“医疗旅游”服务。

无奈,末期癌症的不可逆始终将希望的微光给扑灭。接受了近50天的疗程,病情不但没有任何起色,反而每况愈下,陷入了心肺衰竭,更经历了心肺复甦术与插管的苦痛。最终保全了心跳,但情况仍旧危急。眼见病人嘴里的喉管,身上衔接的各种输液管,及合不上的双眼,实在于心不忍,却也顺利地将她接回自己的家园。

完成任务后的约半小时,我们接到另一叫人痛心的消息。同样是末期癌症病患,以“医疗旅游”的名号来到同一家医院接受治疗,却落得病情垂危无药可救的光景,院方也宣布无能为力。当初听信中介满口承诺,丈夫倾尽全副身家也要将妻子送出国接受治疗。如今病情急转直下,家中仍有四小,当中还有一双未满一岁的双胞胎,等待着妈妈回家见上最后一面。为今之计,唯有琢磨着如何将她送回国,但昂贵的医疗后送费用,非一般人所能承担,病人最终客死异乡,叫人万般心酸。

近年来,“医疗旅游”在各国各地形成一股热潮。从医美、体检,到癌症与重病医治,包罗万象。这确实为病患提供另一选择,特別是当国内医生都对“不治之症”束手无策之时,这仿彿为病患开了一扇窗。而许多癌症病患也不辞辛劳,远走他乡,希望能与时间赛跑,放手一搏。

只是当如上的悲剧一再发生时,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与分析并正视问题的所在。随着医疗科技的日益发达,癌症的治疗方法,预防与人文关怀的确也都相对的提升。但和其他疾病相比,癌症却具有其特殊性质。我们毕竟对癌症仍知道得太少,仍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我们无法绝对的断言癌症能否治癒。毕竟在医学里,没有绝对。

◎患者与家属同样徬徨
任何严重疾病将完全改变病人甚至延伸至其家属。当癌症找上门时,病患与家属陷入一种不知所措徬徨无助的不安与焦虑中。他们面对的是经济、心理与身体上的严重负荷。当下,他们需要一个决定,接受治疗的决定。如何接受治疗?接受何种治疗?在哪接受治疗?当中又有多少人能全盘瞭解自身状况?当成千上万的WHY问句将脑袋塞满,无法一一厘清时,要做出决定将难如登天。

人在软弱无助、六神无主时,特別容易听信错误意见与偏方。面临走投无路的瓶颈时,偏听偏信,有病乱投医,死马当活马医的情况相对频繁。那一刻只要有人能够给予一线希望,哪怕是虚假的,也会紧抓不放。

在病患与家属意志力最薄弱的一刻,信口开河的给予假希望与错误的期待,不等同于消遣他们对于存活的渴望吗?但现实生活中谁不期望听见好话?即使知道只是False Hope,仍心甘情愿的选择相信谎言。那一刻,他们脑袋或许一片空白,无法全面性的看清整件事。但我看到的却是末期病人可预测的未来。当你倾家荡产一厢情愿的将所爱的人送往他乡,一心期盼奇蹟出现,却始终事与愿违。最终落得救命不得却客死异乡,岂不凄凉?

◎坦然认清现实
重病的不可逆的确叫人难以接受。但也唯有坦然认清现实才有可能做出正确抉择,得到完美结局,这着实不易。昏天暗地中,前方若绽出一丝光芒,固然令人雀跃。但提着一盏明灯向你走来的,未必能为你指引一条明路。

我只期盼所有的指路人能存有那么一丁点良知,可別在悬崖边推人一把。

吴奕品(Dr. Goh Aik Ping)
吴奕品(Dr. Goh Aik Ping),曾服务于新山苏丹依斯迈医院麻醉部门,现为家庭医生兼飞行医生、新山区圣约翰救伤队医疗官。

 

文章来源:
星洲日报 · 特约专栏: 吴奕品· 2017.08.25

评论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