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营养

沙葛生吃爽脆多汁·块根以外部位则不宜食用

沙葛味道清甜,且有爽脆的口感,既可以生吃,也可以作不同烹调食用。沙葛有很多别名,在中国云南或贵州等地会称它为地瓜,但此地瓜非一般所谓的番薯,只是名称相同而已,广东地区及香港则习惯称之沙葛或葛。而我对它印象最深刻的是,最钟爱的广东点心蒸粉果,白色粒、口感爽脆的内馅,就是沙葛。虽然沙葛可以生吃,但也有需要适当的食材处理步骤,这次不妨就针对沙葛这种块根类食材聊一聊。

沙葛属于攀藤豆科的植物,是扁圆形的块根(tuberous root),即根部膨大起来所形成的肥大薯块,这一点与属于块茎(tuber)的马铃薯有明显不同。沙葛生长在热带或亚热带,原产自墨西哥等热带美洲国家,后来才传到中国和东南亚地区,现在许多热带地区都有栽种。

沙葛的学名为Pachyrhizus erosus,各国都有不同的俗名,至少十多个以上,英文一般都称jicama或yam bean,因地域上的差异而发展出许多的中文别名,包括:凉薯、豆薯、凉瓜、地瓜或葛薯等。由于沙葛的别名太多,对它不熟悉的人非常容易将沙葛和粉葛搞混,粉葛(又称葛根)其实是另一种植物,含有较多的淀粉,两者的味道非常不同。沙葛肉质与水梨相似,生吃时爽脆甘甜,味道与马蹄(荸荠)颇为相似。

饮食营养

内服珍珠粉·补充钙质但无美白效果

珍珠除了是昂贵的珠宝饰物,磨粉后也能成为传统的中药材,中医古籍就记载珍珠粉具有安神定惊、清肝热或养颜美容等功效,坊间甚至流传着吃珍珠粉有美白效果,很多女性朋友都深信不疑,除了内服,更有人外敷。珍珠粉的主要成份是碳酸钙,成份跟一般牡蛎壳或蚝壳相同,但除了碳酸钙,还有哪些特殊的营养成份呢?这些成份真能美白吗?以下就来聊聊有关珍珠粉常见的迷思。

市场上的珍珠(pearl)多数是由一些属于双壳纲,有两片贝壳的软体动物(mollusk)所形成,这些软体动物其实只要有能够分泌贝壳硬蛋白之外套膜(mantle)组织,就有机会形成珍珠,珍珠贝、河蚌或牡蛎等都是常会产生珍珠的贝类。珍珠有分淡水及海水珍珠,目前两者大多都是以人工养殖,珠宝市场上的珍珠大部份都是人工养殖取得,海水珍珠的生长期大约一年,而淡水珍珠则需4~5年。

一般来说,淡水珍珠会制成珍珠粉,而海水珍珠则以珠宝首饰出售。珍珠受到贝类的种类、珍珠层和水质的影响,会有白、粉红、银、黑、蓝、绿、紫或其他不同颜色。

成人健康

严重口腔疾病者·40%都有慢性疾病

新的一年已经过去四分一了,也是时候为身体做各种必要检查的季节了,确保未来一年这个身子还是处于良好状况,让它可以陪你到老。在众多身体检查当中,口腔或牙齿检查是最容易被忽略的,这可从卫生研究发现,98.3%马来西亚人的口腔保健知识不足够,当中94%都面对牙龈问题的现象反映出来。

牙龈问题就如身体其他器官的疾病,都是防患于未然,从最基本的刷牙开始,用牙线清理牙缝到最后用漱口水漱口,但这简单三步骤很多人却做不到。

牙齿,是人体可以再生的器官之一,但人的一生却只有两副牙齿,分别是乳牙及恒牙,尤其是成年以后所长成的恒齿是我们“终生受用”的牙齿,因此口腔保健与基本身体检查同等重要,做身体检查之余,也不要忘记口腔检查也要一起做。

为了唤醒大家的口腔健康意识,2007年世界牙科联合会(FDI)决定将每年的3月20日设立为“世界口腔健康日(World Oral Health Day,WOHD)”。每年的3月至4月期间,马来西亚牙医协会都会与私人界推广口腔健康月运动,国内牙医也会响应马来西亚牙医协会的号召,参与一项免费口腔检查运动,免费为民众做基本口腔检查,有病治病,无病预防。

饮食营养

吃火锅·不喝汤底不吃过饱

有一种饮食方式总叫人百思不解:大马常年如夏,其生意却也长年火红。我说的正是火锅。吃火锅没油没炸,符合简单水煮就是健康的烹调概念。但是,吃火锅总会不自觉犯规,犯的不是吃太咸就是乱乱吃的饮食戒律。

吃太咸的元凶绝对来自汤底。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enters for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曾指出,汤含有非常高的钠(Sodium)。可不是吗?有些餐馆为了增加火锅风味加入大量的调味料及盐;每喝一口火锅汤,都是钠含量超标。一分量的火锅清汤(鸡汤)少说也含有700mg的钠,而我们每天的钠摄取量不建议超过2400mg。还有更夸张的东炎汤底一锅就含有接近3000mg的钠,严重超标。因此,都会建议吃火锅时尽可能少喝汤为妙。

.汤滚越久,亚硝酸盐越高

吃火锅不鼓励喝汤的原因还有一个叫亚硝酸盐(Nitrite)的成份。《上海预防医学期刊》指出,火锅汤久煮超过90分钟,汤里头的亚硝酸盐会飙升接近10倍。亚硝酸盐食用过量还会引发急性中毒、头痛、呼吸困难。看来,一些火锅店推出限时两小时自助火锅套餐,也意外带来健康考量。不然,消费者可自行约束在一个小时半内结束火锅环节。

成人健康

手腕过度“劳役”·导致腕管综合症

手腕管道综合症,简称为“腕管综合症”,是长期做同一个动作或过度“劳役”双手而导致的一种手腕疾病。

过往,腕管综合症患者多是长时间重复同一个动作的工厂操作员,但是如今长时间机不离手,无论是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高用量的青少年患者,已经逐渐追上工人,成为高风险群,所以也有人把腕管综合症称为“滑鼠手”。

人的手腕有3条神经在控制手的活动,而控制拇指与食指,或者是手掌外侧的神经线是正中神经(Median Nerve),是经过腕管的一条神经,由于通道窄,容易被挤压而痹痛,继而形成腕管综合症。

现代人机不离手
腕管综合症年轻化

腕管综合症是控管手和手指感觉神经的正中神经在腕管内被压缩而痹痛的综合症。腕管是由8个腕骨骼和腕横向韧带形成,也就是说腕管是我们手腕上的一个通道,正中神经和9个肌腱通过这腕管连接到你的手。

正中神经被压缩的原因包括腕管组织肿胀、液体滞留、出现腱鞘囊肿、异常肌肉结构等,但许多病例都是原因不明。

骨科、手及微外科手术顾问医生郑凯为表示,腕管综合症是因为长时间重复同一个动作所导致,以职业病来说,工厂工人最常得到这种病症。

饮食营养

人参皂苷活性物质·适量食用更有效保健

人参素有百草之王之美誉,适当服用能补气提神、增强体力及帮助病后恢复。

有关它的传说很多,据说以前采参人当发现野生人参,就会马上用红绳子套住,防止它跑掉。不过,人参有灵性会移动早被证实只是传说。随着人参的科学研究不断累积,的确证实人参有特殊的成份和许多功效,但传统上还有不少使用上的禁忌或注意事项。人参是非常有用的药材,商品更是琳琅满目,食用上有哪些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

大家都知道人参的好,很多身体虚弱、畏寒或病后初愈的人,都会想用人参来进补和调理身体。而根据一些古籍的记载,人参有滋补五脏、补气生血、补肺定喘、养心安神、明目、益智等种种功效,长期适量服用可延年益寿。由于人参的重要性,近数十年国际间对人参做了许多研究,研究的层面也非常广,从栽培种植到各种保健功效的研究都有,包括有抗疲劳、癌症预防、血糖控制、免疫调节、性功能改善、抗病毒及肝功能保健等,当然也少不了食用安全性的研究。大量的研究不但提供了人参的科学数据,也证实了它许多的好处。

很多植物都叫人参,像是高丽参、花旗参、马来西亚人参、西伯利亚人参、印度参等,人参到底有多少种?事实上,它们并非全都算是人参,而且成份也相差颇远。虽然印度参、马来西亚人参和西伯利亚人参名称上都有个参字,但其实都不是人参属(Panax)的物。

成人健康

心脏骤停死亡率高·极限运动易诱发心脏病

体格健壮的人在运动或比赛时,突然心脏病暴发而猝死的事时有所闻,人们脑海中不禁浮出疑问,激烈的运动是否会对心脏造成伤害,或引起心脏病发作?

为了解开这方面的疑问,医学界为此作出一项研究报告,并发表在著名的《新英格兰医学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这报告阐明,极限性的运动是带有触发心脏病发作的风险。

这项研究是综合2000至2010年间,在美国进行的马拉松(42公里)或半马拉松(21公里)赛跑中大约1千万人次参赛者的资料,用来进行研究及分折。

研究结果显示,在马拉松赛跑里,每10万名参赛者中就有1人会出现“心脏骤停”的现象,而半马拉松赛跑的风险则是0.27,而且研究数据也显示,近年来心脏骤停的发生率有增加的现象。

征求医生意见适度运动

对此,心脏专科医生劝告,虽然极限性运动带有触发心脏病发作的风险,但不论对正常人或有心脏问题的人来说,依然需要适度运动,因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进而使身体更健壮。

疾病疗法

遗传性高胆固醇·无法抑制手脚结节生长

黄小姐与余小姐都是从小在旁人异样眼光中长大的小孩,从几岁大或入学之前,手脚、手指及身上的关节部位慢慢的长出许多结节或斑块,父母为了不让孩子被人指指点点,从小就给她们穿长袖衣裤,把这些结节遮住。

虽然父母遍寻名医,处方偏方通通都试过,但在二十多年前就连医生也无法诊断出这些结节的病因,有的当皮肤病医治,有的说是高蛋白质造成,甚至连符水也喝过,都无法抑制结节的生长,而且会随着年龄而越来越大片。

她们的这些经历,不是故事,都是真实个案。她们身上的结节其实是因为患了一种叫做“遗传性高胆固醇”的遗传疾病。如果是双亲遗传,也就是父母都有这样的基因问题,孩子从孩提时代就会逐渐显现出来,最明显的病征就是四肢关节逐渐长出结节或斑块。

遗憾的是,这种属于基因问题的疾病,至今还没有任何根治药物,甚至单靠药物也无法有效控制体内的坏胆固醇生长速度,必须加上洗胆固醇才能把胆固醇水平降低至正常水平。

胆固醇长期“高居不下”
可引发早发性冠心病

Subscribe to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